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部及第一批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开展,很多课程在诊改过程中进行了探索,隧道工程课程投入诊改工作三年来,对8字质量改进螺旋在课程方面的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课程目标和标准出发,如何设计课程诊改的质控点尤为重点,为加强过程性控制,课程教学诊改按循环周期划分为“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和“静循环监控的质控点”,随着诊改工作的逐步开展,不断地加强“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的设计和监控,以增强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关 键 词] 课程诊改;质控点;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58-03
自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四川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四川省首批诊改试点院校,学院依据国家相关文件和《四川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大力开展诊改工作,其中铁道工程系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和轨道工程、隧道工程两门课程作为第一批诊改专业和课程投入诊改工作中。经过两年的诊改试点摸索,隧道工程课程团队研究文件精神和相关指导意见,依据学院《2016—2020年课程建设规划》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紧扣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探索课程诊改思路和方法。
教学诊改方面,许刘英对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如何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诊改工作以及数据采集和使用方面推进高职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马国勤、刘丹青提出建构OBE导向的“3821”教学诊改机制,OBE导向的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反向支撑的目标和标准链分类分层精准刻画[2];课程诊改方面,陈宇斌、付达华分析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常见误区,设计了由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体系、课程诊改体系四个诊断因素、十二个诊断点构成的完整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同时对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策略[3]。丁才成、袁洪志等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分析,确立“目标标准—监测预警—诊断改进”作为课程诊改运行的三个基本环节[4]。谈向群、姜敏凤建立了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子系统,对课程层面的自我诊改运行了体系设计与实践[5]。很多顶层设计的研究对课程诊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关课程诊改实践方面的研究尤为稀缺,课程团队在诊改实践过程中,对质控点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关于确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的通知》(川教廳办函〔2017〕10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八所四川省首批诊改试点,明确了试点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
2004年,学院引进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其基本原理与“诊改”要求基本一致,诊改初期,构造了基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154821”内部质量保证与运行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其中:1-以学生成才为中心;5-五个层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架构;4-四个阶段:P(目标、标准)-D(设计、组织、实施)-C(诊断、激励、学习)-A(创新、改进);8-8字质量螺旋;2-质量机制和质量文化双轮驱动;1-信息化平台。针对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如表1所示。
诊改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实现系统的“持续改进”作为构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改进不能一蹴而就,而须在实施环节中螺旋改进。根据课程建设方案中制定的建设任务,围绕课程教学设定5个维度(一级指标)。针对隧道工程的实际教学目标和标准,对5个维度(一级指标)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质控点的设计
根据课程建设方案中制定的建设任务,围绕课程教学设定5个维度(一级指标),由9个动态质控点和15个静态质控点组成,见表2,依托数据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和静态采集两种模式采集课程建设数据,通过校正数据平台对课程建设质量控制点进行监控,监测课程建设运行状态。
所谓动循环和静循环对应8字质量改进螺旋的上环和下环,在课程教学诊改中,很多质控点的监测是以一学年来进行监测的,例如课程学期优良率、课程学期通过率等指标,相对于学生任务参与度而言,其监测周期较长,我们单独设计为静循环监控的质控点。诊改初期,我们重静循环监控,轻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相应的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的量较少。诊改阶段性后发现,很多静循环监控的质控点的监测只有一次,而一次结束后其改进的主体会发生改变,其学生的教学质量将会受到影响,例如课程学期优良率的质控点,当隧道工程课程结束后,即使知道如何改进,而同一个主体学生却不能再“螺旋循环”上这门课程了,因此,针对该质量信息要素中的静循环监控的质控点都应该增设相应的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以加强过程控制,例如课程学期平均分,2018年诊改期间,一学年为一次诊断周期,其结果失去了可控性,增加相应的动循环质控点过程考核平均分,可直接在教学过程考核中提出预警,针对情况进行改进,提出解决方案,及时保证了整体学生的平均分,这也大大提高了静循环监控指标点的目标达成率。因此,对于下一年度的改进中,质量信息要素由原来的5个质控点增加到9个质控点。
三、事后改进“回头看”
改进需要“回头看一看”,8字质量改进螺旋能不能螺旋上升的关键在于改进改什么,下一阶段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改进,只有认清楚改进,才能认清楚诊改的真正目的。改进一定是改原有的东西,原来设定的“目标”“标准”“质控点”,而不应该是过程组织实施监测点。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质量,并非为改而改。事后改进应该“回头看一看”,看一看本年度的目标和标准及质控点,只有改进“回头看一看”,8字质量改进螺旋环才能在二维空间形成一个闭合环,对于下一年度的诊改的执行才能有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形成三维空间的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许刘英.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2).
[2]马国勤,刘丹青.OBE导向的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9(6).
[3]陈宇斌,付达华.基于课程建设和学习成效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36).
[4]丁才成,袁洪志,丁敬敏.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内涵及运行机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8(35).
[5]谈向群,姜敏凤.打开“灰箱”: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课程层诊改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17).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课程诊改;质控点;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58-03
自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等文件,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四川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四川省首批诊改试点院校,学院依据国家相关文件和《四川省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大力开展诊改工作,其中铁道工程系的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和轨道工程、隧道工程两门课程作为第一批诊改专业和课程投入诊改工作中。经过两年的诊改试点摸索,隧道工程课程团队研究文件精神和相关指导意见,依据学院《2016—2020年课程建设规划》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十三五”建设规划,紧扣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探索课程诊改思路和方法。
教学诊改方面,许刘英对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诊改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如何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诊改工作以及数据采集和使用方面推进高职教学诊改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马国勤、刘丹青提出建构OBE导向的“3821”教学诊改机制,OBE导向的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反向支撑的目标和标准链分类分层精准刻画[2];课程诊改方面,陈宇斌、付达华分析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中的常见误区,设计了由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实施体系、课程诊改体系四个诊断因素、十二个诊断点构成的完整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同时对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策略[3]。丁才成、袁洪志等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分析,确立“目标标准—监测预警—诊断改进”作为课程诊改运行的三个基本环节[4]。谈向群、姜敏凤建立了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子系统,对课程层面的自我诊改运行了体系设计与实践[5]。很多顶层设计的研究对课程诊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关课程诊改实践方面的研究尤为稀缺,课程团队在诊改实践过程中,对质控点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关于确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院校的通知》(川教廳办函〔2017〕10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八所四川省首批诊改试点,明确了试点工作安排和工作要求。
2004年,学院引进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其基本原理与“诊改”要求基本一致,诊改初期,构造了基于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154821”内部质量保证与运行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其中:1-以学生成才为中心;5-五个层面: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架构;4-四个阶段:P(目标、标准)-D(设计、组织、实施)-C(诊断、激励、学习)-A(创新、改进);8-8字质量螺旋;2-质量机制和质量文化双轮驱动;1-信息化平台。针对课程层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如表1所示。
诊改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实现系统的“持续改进”作为构建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改进不能一蹴而就,而须在实施环节中螺旋改进。根据课程建设方案中制定的建设任务,围绕课程教学设定5个维度(一级指标)。针对隧道工程的实际教学目标和标准,对5个维度(一级指标)进行设计。
二、课程教学质控点的设计
根据课程建设方案中制定的建设任务,围绕课程教学设定5个维度(一级指标),由9个动态质控点和15个静态质控点组成,见表2,依托数据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和静态采集两种模式采集课程建设数据,通过校正数据平台对课程建设质量控制点进行监控,监测课程建设运行状态。
所谓动循环和静循环对应8字质量改进螺旋的上环和下环,在课程教学诊改中,很多质控点的监测是以一学年来进行监测的,例如课程学期优良率、课程学期通过率等指标,相对于学生任务参与度而言,其监测周期较长,我们单独设计为静循环监控的质控点。诊改初期,我们重静循环监控,轻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相应的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的量较少。诊改阶段性后发现,很多静循环监控的质控点的监测只有一次,而一次结束后其改进的主体会发生改变,其学生的教学质量将会受到影响,例如课程学期优良率的质控点,当隧道工程课程结束后,即使知道如何改进,而同一个主体学生却不能再“螺旋循环”上这门课程了,因此,针对该质量信息要素中的静循环监控的质控点都应该增设相应的动循环监控的质控点,以加强过程控制,例如课程学期平均分,2018年诊改期间,一学年为一次诊断周期,其结果失去了可控性,增加相应的动循环质控点过程考核平均分,可直接在教学过程考核中提出预警,针对情况进行改进,提出解决方案,及时保证了整体学生的平均分,这也大大提高了静循环监控指标点的目标达成率。因此,对于下一年度的改进中,质量信息要素由原来的5个质控点增加到9个质控点。
三、事后改进“回头看”
改进需要“回头看一看”,8字质量改进螺旋能不能螺旋上升的关键在于改进改什么,下一阶段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改进,只有认清楚改进,才能认清楚诊改的真正目的。改进一定是改原有的东西,原来设定的“目标”“标准”“质控点”,而不应该是过程组织实施监测点。改进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质量,并非为改而改。事后改进应该“回头看一看”,看一看本年度的目标和标准及质控点,只有改进“回头看一看”,8字质量改进螺旋环才能在二维空间形成一个闭合环,对于下一年度的诊改的执行才能有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形成三维空间的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许刘英.大数据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诊改:内涵、理念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2).
[2]马国勤,刘丹青.OBE导向的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9(6).
[3]陈宇斌,付达华.基于课程建设和学习成效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36).
[4]丁才成,袁洪志,丁敬敏.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内涵及运行机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8(35).
[5]谈向群,姜敏凤.打开“灰箱”: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课程层诊改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1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