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见的原因有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以及母亲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称为脑瘫高危因素,具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称为脑瘫高危儿,不一定成为脑瘫患儿,但是患脑瘫的概率远远大于普通婴幼儿[1,2]。随着新生儿医学和急救医学的发展,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伤残儿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那么追踪观察脑瘫高危儿,及时发现脑瘫早期患儿,及早实施系统化早期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也是近年来被关注的问题。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脑性瘫痪患儿34例,采用早期综合干预治疗观察,现将疗效及随访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34例患儿中,男29例,女5例;初次干预月龄:0~1个月13例,1~3个月18例,3~6个月2例;34例中有窒息史1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例,合并颅内出血10例,低出生体重儿9例,体重最小的是1500g;早产儿10例,胎龄最小31周;同时有2种及2种以上因素存在13例,经MRI、CT检查阳性21例。
干预方法: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新生儿采用NBNA评分,婴儿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定,反射发育评定(以原始反射、姿势反射为主)[3]。对有运动发育落后及肌张力异常情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调整肌张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其正常运动出现。主要方法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按运动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训练。辅以按摩、高压氧、神经结苷脂静滴。神经结苷脂20mg/次,1次/日,10天1疗程;同时培训家长注重对患儿进行语言、情感、认知的培养。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婴儿关节活动度评定和反射发育评定,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者停止干预治疗,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对确诊为脑瘫的患儿常规进行康复训练。34例患儿均随访到12个月为止。
结 果
将6、9、12个月龄时所做的评价结果做以总结分析。6个月测评达到正常同龄水平10例,9个月测评达到正常同龄水平13例,12个月龄达到正常同龄水平4例,随访12个月总计运动发育完全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27例(79.49%);确诊为脑性瘫痪7例,其中痉挛型四肢瘫1例(MRI确认为先天性脑发育畸形、脑软化),痉挛型偏瘫2例,痉挛型双瘫2例,不随意运动型1例,混合型1例。在确诊的7例患儿中有窒息史者发生率36.84%,早产儿中发生率40%。
讨 论
小儿脑瘫病因病理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形成亏损之证。脑为元神之府,导致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不清,咀嚼无力,时流涎水,四肢无力,手软不能握持,足软不能站立。或感受热毒,损伤脑络,后期耗气伤阴,脑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养。小儿脑瘫可通过5种症状早期发现:①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征,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②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③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④运动发育落后。如3~4个月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⑤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经过早期干预治疗有79.49%的患儿运动发育完全达到正常水平,脑瘫发生率明显低下。从干预时间来看,初次干预时间在0~1个月13例患儿全部达到正常同龄水平,初次干预时间在1~3个月18例患儿有14例达到正常同龄水平。由此看来,早期干预越早越好。在6个月以前开始坚持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训练,大部分患儿可恢复到基本正常。实验证明,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阶段,脑组织仍继续增殖,6个月后增殖减慢。故在6个月内应用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效果会更好些。大量的研究显示,0~1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可塑性和代偿能力最强的阶段,而后天的环境对脑发育具有“塑造”或“修剪”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若在此期间给予良性刺激,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代偿,使婴儿在中枢神经受损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以达到代偿目的。故在生命早期给予脑瘫高危儿丰富的良性环境刺激和运动疗法,可使受损的大脑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4]。
另外,在27例达到正常水平的患儿家长对干预治疗比较重视,配合治疗积极,能按时间按疗程进行治疗。初次就诊干预的时间均比较早(3个月内);7例脑瘫儿中家长带患儿初次就诊时间较晚,且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配合治疗欠佳,没有按时间按疗程进行治疗。从这一点说明脑瘫高危儿的预后与家长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得出,要降低脑瘫高危儿的脑瘫发病率,提高脑瘫高危儿的生存质量,需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开设脑瘫高危儿随访门诊,建立高危儿随访档案,对脑癱高危儿连续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神经系统发育检查,使这部分患儿处于严格的医学监测之下,及早发现异常、及早进行干预治疗。②做好对家长的宣教工作,传授科学育儿知识,让家长对脑瘫儿的早期症状有所了解,提高家长对脑瘫高危因素危害性的认识,使家长能积极主动进行门诊随访,更好地进行家庭训练,使院内治疗和家庭化教育相结合。③对发育异常或有明显早期症状的婴儿及时实施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从而达到减少脑瘫的发生和改善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丛乐,姜毅.围产期缺氧性脑损伤的预后及影响因素[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5,3(1):3-5.
2 林庆,李松,刘建蒙,等.江苏七城市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状况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42-44.
3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19.
4 鲍秀兰.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301-309.
资料与方法
34例患儿中,男29例,女5例;初次干预月龄:0~1个月13例,1~3个月18例,3~6个月2例;34例中有窒息史19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例,合并颅内出血10例,低出生体重儿9例,体重最小的是1500g;早产儿10例,胎龄最小31周;同时有2种及2种以上因素存在13例,经MRI、CT检查阳性21例。
干预方法: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新生儿采用NBNA评分,婴儿采用关节活动度评定,反射发育评定(以原始反射、姿势反射为主)[3]。对有运动发育落后及肌张力异常情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调整肌张力,抑制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其正常运动出现。主要方法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按运动发育规律进行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训练。辅以按摩、高压氧、神经结苷脂静滴。神经结苷脂20mg/次,1次/日,10天1疗程;同时培训家长注重对患儿进行语言、情感、认知的培养。每个疗程结束后进行婴儿关节活动度评定和反射发育评定,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者停止干预治疗,定期进行门诊随访,对确诊为脑瘫的患儿常规进行康复训练。34例患儿均随访到12个月为止。
结 果
将6、9、12个月龄时所做的评价结果做以总结分析。6个月测评达到正常同龄水平10例,9个月测评达到正常同龄水平13例,12个月龄达到正常同龄水平4例,随访12个月总计运动发育完全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27例(79.49%);确诊为脑性瘫痪7例,其中痉挛型四肢瘫1例(MRI确认为先天性脑发育畸形、脑软化),痉挛型偏瘫2例,痉挛型双瘫2例,不随意运动型1例,混合型1例。在确诊的7例患儿中有窒息史者发生率36.84%,早产儿中发生率40%。
讨 论
小儿脑瘫病因病理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形成亏损之证。脑为元神之府,导致智力低下,反应迟钝,语言不清,咀嚼无力,时流涎水,四肢无力,手软不能握持,足软不能站立。或感受热毒,损伤脑络,后期耗气伤阴,脑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养。小儿脑瘫可通过5种症状早期发现:①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征,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②小儿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③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④运动发育落后。如3~4个月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⑤经常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经过早期干预治疗有79.49%的患儿运动发育完全达到正常水平,脑瘫发生率明显低下。从干预时间来看,初次干预时间在0~1个月13例患儿全部达到正常同龄水平,初次干预时间在1~3个月18例患儿有14例达到正常同龄水平。由此看来,早期干预越早越好。在6个月以前开始坚持循序渐进地进行功能训练,大部分患儿可恢复到基本正常。实验证明,生后6个月内大脑处于迅速生长阶段,脑组织仍继续增殖,6个月后增殖减慢。故在6个月内应用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效果会更好些。大量的研究显示,0~1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可塑性和代偿能力最强的阶段,而后天的环境对脑发育具有“塑造”或“修剪”的作用。有研究表明若在此期间给予良性刺激,可促进脑结构和功能代偿,使婴儿在中枢神经受损后,仍可在功能上形成通路,以达到代偿目的。故在生命早期给予脑瘫高危儿丰富的良性环境刺激和运动疗法,可使受损的大脑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4]。
另外,在27例达到正常水平的患儿家长对干预治疗比较重视,配合治疗积极,能按时间按疗程进行治疗。初次就诊干预的时间均比较早(3个月内);7例脑瘫儿中家长带患儿初次就诊时间较晚,且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配合治疗欠佳,没有按时间按疗程进行治疗。从这一点说明脑瘫高危儿的预后与家长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得出,要降低脑瘫高危儿的脑瘫发病率,提高脑瘫高危儿的生存质量,需从以下几点做起:①开设脑瘫高危儿随访门诊,建立高危儿随访档案,对脑癱高危儿连续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神经系统发育检查,使这部分患儿处于严格的医学监测之下,及早发现异常、及早进行干预治疗。②做好对家长的宣教工作,传授科学育儿知识,让家长对脑瘫儿的早期症状有所了解,提高家长对脑瘫高危因素危害性的认识,使家长能积极主动进行门诊随访,更好地进行家庭训练,使院内治疗和家庭化教育相结合。③对发育异常或有明显早期症状的婴儿及时实施必要的医疗干预措施,从而达到减少脑瘫的发生和改善预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丛乐,姜毅.围产期缺氧性脑损伤的预后及影响因素[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5,3(1):3-5.
2 林庆,李松,刘建蒙,等.江苏七城市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状况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42-44.
3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19.
4 鲍秀兰.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3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