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洛惠渠灌区节水灌溉成效的基础上,今年灌溉指标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供各位参考。
关键词:节水灌溉;效益;浅析
中图分类号:S607文献标识码: A
1.灌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洛惠渠灌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北洛河下游。灌溉范围东起黄河右岸,西至蒲城、富平南部县界;北起渭北台塬,南抵洛水,东北与东雷抽黄灌区毗邻,西南与交口抽渭灌区相连,灌区总面积750km2。自澄城县状头村引北洛河水,灌溉大荔、蒲城、澄城三县及三个国营农场74.32万亩农田。灌区作物目前以小麦、玉米、瓜果、棉花为主,蔬菜、油料、豆类次之。开灌六十多年来,灌区的粮、棉产量持续增长,已成为陕西省商品粮、优质棉、品种瓜果和高新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灌区农业经济在当地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年农业生产总值15.1亿元,约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51%,年粮食总产18.94万吨,棉花总产2.64万吨,瓜果91.03万吨。近年来,在市场引导下,灌区农业结构发生迅速变化,作物种植出现产品多样化和精细化,并逐步向高效农业转化。
1.2水资源概况 灌区引水水源北洛河干流长680km,洛惠渠渠首状头以上流域面积2511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8.73亿m3。水量在时间分配上丰枯悬殊,51.3%的径流集中在7、8、9三个月。河水多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8500万吨,平均含沙量97.6kg/m3。由于河源来水在时空分配上与灌溉需水相差较大,加上渠首无调蓄能力,水源利用率很低,渠首年平均引水量2.04亿m3,仅占年径流的23%。
2.灌区近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情况:
2.1、骨干工程完成情况:洛惠渠灌区从1998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12年间共批复项目30个,衬砌干支渠道136.06km,改建渠系建筑物656座;
2.2、田间工程完成情况:从1999年开始,灌区通过世行贷款项目对田间工程进行了改善,加之近年末级渠系配套项目的顺利实施,共累计衬砌斗渠563.61km,分引渠408.508km。总体看来,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为灌区节水灌溉奠定了坚实基础。
3.节水灌溉项目成效
3.1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运行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对影响灌溉引水、制约灌区发展的部分高填方渠道进行了衬砌改造,有力地保证了高填方渠段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渠道输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灌区缺水矛盾,降低了灌溉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增加节约了水量,深受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的提高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管理经验。
3.2提高了农田灌排保障能力
项目实施后,灌区输水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作物需水的适时性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农田受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灌区种植作物逐步从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向高产出、高收入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大幅度调整,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显著提高。根据《灌区灌排保障能力变化估算办法》,结合灌区近十年的工程改造情况,灌排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由规划年的59%提高到2005年的66%,2010年达到71%。
3.3项目实施提高了用水效率
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54提高到现在的0.6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9提高到0.514,渠道沿程损失的减小,大大提高了输水效益,2010年较规划年(1999年)灌溉周期缩短了11天,年新增节水能力2312万m3,改善了输水条件,减少了输水损失,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恢复灌溉面积5.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
3.4规范基层管水队伍,强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几年基层各管理站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护渠队和浇地队的管理,完善制度、固定人员、明确责任,实行“按量提取、考核兑现”的报酬发放机制,将“节水定额、田间维护、农民满意度”一并纳入考核范畴,不断加强日常的考核监督,依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管水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节水灌溉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3.5完善灌区量水设施建设,提高灌区农户节水灌溉的自觉性。每年灌区“三修两清”工作都把量水设施的修复完善作为秋冬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斗口公示牌,在行水期间及时填写相关内容,既方便于群众的广泛监督,又提高了灌农的节水意识。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灌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洛惠渠灌区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限于當时的历史条件,许多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程度差,加上建成后管护经费不足,老化失修严重。10多年来,大中型骨干工程配套与节水改造使部分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少而分散,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田间工程不配套和老化破损问题更加严重。目前灌区仅解决了病险和卡脖子问题,渠道严重渗漏问题依然存在。
4.2渠首无调蓄能力、水源紧缺是灌区面临的最大问题
灌区灌溉面积较原设计40万亩扩大了近一倍,渠首枢纽一直没有做相应改造,仍然采用低坝引水,只是利用世行资金对其进行了加固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因此缺水一直是制约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灌区渠首无调蓄能力,由于灌区水源--北洛河来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导致灌溉引水条件受限于河源来水;加之洛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多座抽水站、水电站投入运行,使得灌区灌溉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南沟门水库修建后,将彻底拦断洛河最大支流葫芦河径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34亿m3),并利用下游非灌溉期引干入支(引洛入葫)调节水量4605.6万m3,对洛河径流将产生很大影响,将使本已严重缺水的洛惠渠灌区 “雪上加霜”,直接影响灌区的生存和发展。据统计,近年来,灌区年平均缺水1.07亿m3。
4.3由于灌区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化问题依然严重
近年,虽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对主要渠道和部分险段进行了改造,输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渠道输水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灌区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化问题依然严重。
根据水利部批复的《洛惠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计划到2015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估算工程总投资8.11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5.24亿元。截至目前,仅实际批复投资1.62亿元,占灌区总体规划投资的20%。远远落后于规划投资。
与灌区老化失修、破损严重状况相对应的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不足,尚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与实际改造需要相比缺口较大,导致未改造渠道或渠段老化问题依然严重。直接影响灌区灌溉生产和灌溉效益的提高。
4.4田间工程影响了灌区续建节水项目效益的发挥。由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实行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集体经济薄弱,使得灌区斗渠以下工程维护难度加大,维护费用投入严重不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完好率下降。末级渠系建筑物损坏严重。过去行之有效的小畦灌技术,因作物种植布局零散,田间临时渠道(腰渠)修筑困难,与机耕作业冲突等原因,难以推行。畦长大幅度增加,田间水流组织不合理,水量损失加剧,田间灌水定额上升20%以上,降低了灌溉水利用率,加剧了缺水矛盾。由于斗渠及以下渠系工程尚未开始实施,相当一部分斗渠为土质渠道,岸坡不规则,淤积严重,一些地段几近坍塌,形成了“上通下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骨干工程改造整体效益的发挥。
5.关于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建设的建议
5.1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改造步伐
根据灌区节水续建项目总规划,按照以往的投资建设速度,将无法按期完成规划任务。因此,建议国家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通过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灌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等措施,多方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项目建设和工程的良性运行。
5.2统筹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按现行规定,大型灌区改造的建设内容只包括骨干工程,斗渠及其以下的末级渠系建设由地方和受益农民自筹解决。由于大部分县财力不足,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又存在很大难度,末级渠系改造资金难以落实,建设步伐严重滞后,使得骨干工程建成后,田间仍然用水不畅,成为影响灌区农业发展和用水管理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
洛惠渠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试点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陆续成立,基本建立了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田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看到,项目区斗渠改造、衬砌后,输水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因此,结合骨干工程建设,加强斗渠及其以下的田间灌溉设施的改造配套,可以更大幅度促进灌区整体效益的发挥。
关键词:节水灌溉;效益;浅析
中图分类号:S607文献标识码: A
1.灌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洛惠渠灌区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北洛河下游。灌溉范围东起黄河右岸,西至蒲城、富平南部县界;北起渭北台塬,南抵洛水,东北与东雷抽黄灌区毗邻,西南与交口抽渭灌区相连,灌区总面积750km2。自澄城县状头村引北洛河水,灌溉大荔、蒲城、澄城三县及三个国营农场74.32万亩农田。灌区作物目前以小麦、玉米、瓜果、棉花为主,蔬菜、油料、豆类次之。开灌六十多年来,灌区的粮、棉产量持续增长,已成为陕西省商品粮、优质棉、品种瓜果和高新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灌区农业经济在当地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年农业生产总值15.1亿元,约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的51%,年粮食总产18.94万吨,棉花总产2.64万吨,瓜果91.03万吨。近年来,在市场引导下,灌区农业结构发生迅速变化,作物种植出现产品多样化和精细化,并逐步向高效农业转化。
1.2水资源概况 灌区引水水源北洛河干流长680km,洛惠渠渠首状头以上流域面积25111km2,多年平均径流量8.73亿m3。水量在时间分配上丰枯悬殊,51.3%的径流集中在7、8、9三个月。河水多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8500万吨,平均含沙量97.6kg/m3。由于河源来水在时空分配上与灌溉需水相差较大,加上渠首无调蓄能力,水源利用率很低,渠首年平均引水量2.04亿m3,仅占年径流的23%。
2.灌区近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完成情况:
2.1、骨干工程完成情况:洛惠渠灌区从1998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12年间共批复项目30个,衬砌干支渠道136.06km,改建渠系建筑物656座;
2.2、田间工程完成情况:从1999年开始,灌区通过世行贷款项目对田间工程进行了改善,加之近年末级渠系配套项目的顺利实施,共累计衬砌斗渠563.61km,分引渠408.508km。总体看来,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为灌区节水灌溉奠定了坚实基础。
3.节水灌溉项目成效
3.1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工程的安全运行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对影响灌溉引水、制约灌区发展的部分高填方渠道进行了衬砌改造,有力地保证了高填方渠段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渠道输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灌区缺水矛盾,降低了灌溉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增加节约了水量,深受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极大的提高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管理经验。
3.2提高了农田灌排保障能力
项目实施后,灌区输水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作物需水的适时性要求基本得到满足,农田受水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灌区种植作物逐步从粮食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向高产出、高收入经济作物占主导地位的种植格局转变,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大幅度调整,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显著提高。根据《灌区灌排保障能力变化估算办法》,结合灌区近十年的工程改造情况,灌排保障能力逐步提高,由规划年的59%提高到2005年的66%,2010年达到71%。
3.3项目实施提高了用水效率
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54提高到现在的0.6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9提高到0.514,渠道沿程损失的减小,大大提高了输水效益,2010年较规划年(1999年)灌溉周期缩短了11天,年新增节水能力2312万m3,改善了输水条件,减少了输水损失,提高了灌溉用水效率。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恢复灌溉面积5.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万亩。
3.4规范基层管水队伍,强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几年基层各管理站进一步加强了专业护渠队和浇地队的管理,完善制度、固定人员、明确责任,实行“按量提取、考核兑现”的报酬发放机制,将“节水定额、田间维护、农民满意度”一并纳入考核范畴,不断加强日常的考核监督,依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管水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节水灌溉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3.5完善灌区量水设施建设,提高灌区农户节水灌溉的自觉性。每年灌区“三修两清”工作都把量水设施的修复完善作为秋冬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健全斗口公示牌,在行水期间及时填写相关内容,既方便于群众的广泛监督,又提高了灌农的节水意识。
4.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灌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洛惠渠灌区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限于當时的历史条件,许多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程度差,加上建成后管护经费不足,老化失修严重。10多年来,大中型骨干工程配套与节水改造使部分灌区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投入少而分散,灌区骨干工程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田间工程不配套和老化破损问题更加严重。目前灌区仅解决了病险和卡脖子问题,渠道严重渗漏问题依然存在。
4.2渠首无调蓄能力、水源紧缺是灌区面临的最大问题
灌区灌溉面积较原设计40万亩扩大了近一倍,渠首枢纽一直没有做相应改造,仍然采用低坝引水,只是利用世行资金对其进行了加固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因此缺水一直是制约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灌区渠首无调蓄能力,由于灌区水源--北洛河来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导致灌溉引水条件受限于河源来水;加之洛河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多座抽水站、水电站投入运行,使得灌区灌溉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南沟门水库修建后,将彻底拦断洛河最大支流葫芦河径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34亿m3),并利用下游非灌溉期引干入支(引洛入葫)调节水量4605.6万m3,对洛河径流将产生很大影响,将使本已严重缺水的洛惠渠灌区 “雪上加霜”,直接影响灌区的生存和发展。据统计,近年来,灌区年平均缺水1.07亿m3。
4.3由于灌区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化问题依然严重
近年,虽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对主要渠道和部分险段进行了改造,输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渠道输水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灌区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老化问题依然严重。
根据水利部批复的《洛惠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计划到2015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估算工程总投资8.11亿元,其中骨干工程投资5.24亿元。截至目前,仅实际批复投资1.62亿元,占灌区总体规划投资的20%。远远落后于规划投资。
与灌区老化失修、破损严重状况相对应的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不足,尚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与实际改造需要相比缺口较大,导致未改造渠道或渠段老化问题依然严重。直接影响灌区灌溉生产和灌溉效益的提高。
4.4田间工程影响了灌区续建节水项目效益的发挥。由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实行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集体经济薄弱,使得灌区斗渠以下工程维护难度加大,维护费用投入严重不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完好率下降。末级渠系建筑物损坏严重。过去行之有效的小畦灌技术,因作物种植布局零散,田间临时渠道(腰渠)修筑困难,与机耕作业冲突等原因,难以推行。畦长大幅度增加,田间水流组织不合理,水量损失加剧,田间灌水定额上升20%以上,降低了灌溉水利用率,加剧了缺水矛盾。由于斗渠及以下渠系工程尚未开始实施,相当一部分斗渠为土质渠道,岸坡不规则,淤积严重,一些地段几近坍塌,形成了“上通下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骨干工程改造整体效益的发挥。
5.关于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建设的建议
5.1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改造步伐
根据灌区节水续建项目总规划,按照以往的投资建设速度,将无法按期完成规划任务。因此,建议国家继续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作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通过加快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灌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等措施,多方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项目建设和工程的良性运行。
5.2统筹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按现行规定,大型灌区改造的建设内容只包括骨干工程,斗渠及其以下的末级渠系建设由地方和受益农民自筹解决。由于大部分县财力不足,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又存在很大难度,末级渠系改造资金难以落实,建设步伐严重滞后,使得骨干工程建成后,田间仍然用水不畅,成为影响灌区农业发展和用水管理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
洛惠渠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试点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陆续成立,基本建立了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特点的田间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看到,项目区斗渠改造、衬砌后,输水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因此,结合骨干工程建设,加强斗渠及其以下的田间灌溉设施的改造配套,可以更大幅度促进灌区整体效益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