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然而这门艺术的培养和运用需要教师付出极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教师除了在思想上要重视语言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并有意识的进行语言素材和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应注意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的恰当运用,构建有人文艺术魅力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针对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艺术性地使用语言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艺术;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
1、重视课堂语言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一直作为最根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课堂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的地位和意义还是没有受到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是无法正视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和价值。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觉得教师的课堂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并无太大差距,不必专门下功夫进行系统的学习,此乃忽视教学语言的规律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语言虽然具有规律性,但应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的,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自然就掌握了这种规律,不用耗费时间精力去钻研学习。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全无道理,因为熟成生巧,无论是谁讲课久了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语言并有一定成效。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枯燥乏味。
2、积累广博的语言素材,储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流互动都离不开语言这一“桥梁”,其作为个人思想的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优美得体的教学语言说到底还是来自于教师广博的语言素材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的积累语言素材以及专业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例如我讲《晏子使楚》的公开课时,在课文学习之前我先介绍了晏子的原名和官职,接着便开始了正文的讲解。课后听课的老师便指出了我问题的所在——没有对“晏婴”为何又称“晏子”以及其官职“大夫”的古今异义等知识进行讲解和拓展。这就体现出来了我课下准备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积累的不够,这就造成了公开课的缺憾。
(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语言艺术
1、因文而异的导入语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导入语也正是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我们在设计具有艺术性的导入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新颖别致,对于初中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好奇心是他们最显著的学习特征,因而创设新颖别致、富有创造性的导入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富有针对性、多样性,课堂导入不能一味的追求新颖别致,还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学習特点选择不同的导入语来实现课堂导入的多样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三是控制导入时间,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所以教师应合理控制导入时间,不可因为过于追求艺术性的导入而不能按时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比如可以采用运用语言艺术设置相关情景进行导入,激情导入,巧妙设疑导入等。
2、恰当有序的过渡语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就是这句话中的桥和梯。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过渡语也应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来紧凑整堂课的教学,体现语文教学的质感。但想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用好过渡语,达到最好的过渡效果就必须兼顾过渡语的自然得体、简洁精炼、重点突出、富有情感。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比较常见的提示式,即教师就上个问题或上个环节与下面所讲内容的相通之处进行自然的过渡;二是引申式,即就上个问题或上个环节所引申出的拓展内容或新问题,进行紧密的过渡;三是设疑式,即利用上个问题或上个环节所推断出的结果创设出新的疑問,以巧妙合理的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四是穿针引线式,即在整节课堂教学中都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相应的过渡语,贯穿起整节课的教学环节。
3、有效启发的课堂提问
“思起于疑”的道理,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正是非常活跃的时期,所以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语首先要具有科学性,即要结合初中生的特殊学情和发展状况,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的对学生做出提问。其次,课堂提问要具有艺术性,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或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的语言辅助和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的再提问,以激励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最后,课堂提问应具有创造性,要想打造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应避免在常规化的课文脉络、写作特点、中心思想上打转,应该多多的使用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提问,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切入提问,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丰富有效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和表现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中运用语言艺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一是高度,教师在具备语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很强的听辨能力,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并且能够较为透彻的明晰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表现和对课堂状况有一个较为透彻的把握,并能准确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效度,即评价反馈迅速及时并客观准确、具有针对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目前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大行其道,“很好”、“不错”、“非常棒”之类的表扬语在课堂中盛行,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性,但这些泛化的表扬语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免疫力”,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认为有些虚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评价中运用语言艺术,在对学生的反馈迅速及时的同时,更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准确得体。三是亮度,即评价语要有亮点可寻,具有多样性、创造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合理的运用语言艺术,使评价语丰富多样、生动灵活,极具表现力和感召力,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富仁.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4]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艺术;培养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
1、重视课堂语言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学一直作为最根本、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课堂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的地位和意义还是没有受到教育界的足够重视。究其原因,是无法正视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和价值。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觉得教师的课堂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并无太大差距,不必专门下功夫进行系统的学习,此乃忽视教学语言的规律性。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语言虽然具有规律性,但应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的,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自然就掌握了这种规律,不用耗费时间精力去钻研学习。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是全无道理,因为熟成生巧,无论是谁讲课久了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语言并有一定成效。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枯燥乏味。
2、积累广博的语言素材,储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流互动都离不开语言这一“桥梁”,其作为个人思想的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优美得体的教学语言说到底还是来自于教师广博的语言素材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积极的积累语言素材以及专业知识来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例如我讲《晏子使楚》的公开课时,在课文学习之前我先介绍了晏子的原名和官职,接着便开始了正文的讲解。课后听课的老师便指出了我问题的所在——没有对“晏婴”为何又称“晏子”以及其官职“大夫”的古今异义等知识进行讲解和拓展。这就体现出来了我课下准备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积累的不够,这就造成了公开课的缺憾。
(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运用语言艺术
1、因文而异的导入语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导入语也正是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我们在设计具有艺术性的导入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新颖别致,对于初中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好奇心是他们最显著的学习特征,因而创设新颖别致、富有创造性的导入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是富有针对性、多样性,课堂导入不能一味的追求新颖别致,还需要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学習特点选择不同的导入语来实现课堂导入的多样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三是控制导入时间,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所以教师应合理控制导入时间,不可因为过于追求艺术性的导入而不能按时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比如可以采用运用语言艺术设置相关情景进行导入,激情导入,巧妙设疑导入等。
2、恰当有序的过渡语
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就是这句话中的桥和梯。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科,因而语文课堂教学中过渡语也应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来紧凑整堂课的教学,体现语文教学的质感。但想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用好过渡语,达到最好的过渡效果就必须兼顾过渡语的自然得体、简洁精炼、重点突出、富有情感。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比较常见的提示式,即教师就上个问题或上个环节与下面所讲内容的相通之处进行自然的过渡;二是引申式,即就上个问题或上个环节所引申出的拓展内容或新问题,进行紧密的过渡;三是设疑式,即利用上个问题或上个环节所推断出的结果创设出新的疑問,以巧妙合理的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四是穿针引线式,即在整节课堂教学中都围绕一个中心设计相应的过渡语,贯穿起整节课的教学环节。
3、有效启发的课堂提问
“思起于疑”的道理,尤其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正是非常活跃的时期,所以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语首先要具有科学性,即要结合初中生的特殊学情和发展状况,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的对学生做出提问。其次,课堂提问要具有艺术性,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或者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的语言辅助和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式的再提问,以激励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最后,课堂提问应具有创造性,要想打造一堂优质高效的语文课,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应避免在常规化的课文脉络、写作特点、中心思想上打转,应该多多的使用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提问,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切入提问,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丰富有效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和表现的自信心和主动性。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评价中运用语言艺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一是高度,教师在具备语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很强的听辨能力,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并且能够较为透彻的明晰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表现和对课堂状况有一个较为透彻的把握,并能准确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反应。二是效度,即评价反馈迅速及时并客观准确、具有针对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目前课堂教学中“激励”评价大行其道,“很好”、“不错”、“非常棒”之类的表扬语在课堂中盛行,虽然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性,但这些泛化的表扬语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免疫力”,觉得枯燥乏味,甚至认为有些虚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评价中运用语言艺术,在对学生的反馈迅速及时的同时,更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准确得体。三是亮度,即评价语要有亮点可寻,具有多样性、创造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合理的运用语言艺术,使评价语丰富多样、生动灵活,极具表现力和感召力,使学生产生认同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富仁.口头生活语言·书面传媒语言·语文教学语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
[4]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