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颈椎或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影像学上表现为多节段的改变,而引起症状的常段一般为一或两个竹段.单纯一或两个节段的显微外科减压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解除症状;而多节段病变,尤其需要内㈨定时,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相应增加。是单纯减胍还是需要同时行矫形手术需要认真考虑(图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或腰椎的退行性病变,影像学上表现为多节段的改变,而引起症状的常段一般为一或两个竹段.单纯一或两个节段的显微外科减压可以以较小的代价解除症状;而多节段病变,尤其需要内㈨定时,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相应增加。是单纯减胍还是需要同时行矫形手术需要认真考虑(图1)。
其他文献
病历摘要患者男,44岁.主诉“双臂麻木1年,双手肌肉萎缩6个月”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诱因出现双侧前臂麻木,10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不伴肢体无力、疼痛,未予重视.6个月前出现双手肌肉萎缩,以大鱼际肌为主,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双上肢无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颈椎MRI检查,回报髓内异常信号,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双手麻木明显缓解,余症状无改善,遂收入病房,门诊诊断“颈椎间盘突出”.既往史无特殊,病程中无外伤
患者 男,53岁.因头痛20余天入院.CT提示右侧小脑脑桥角区直径约1.9cm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入院后MRI示枕骨大孔上缘、右侧小脑脑桥角区内下缘及延髓右前方异常信号结节影,大小1.8cm×1.6cm×1.5 cm,边缘清楚,信号欠均匀,T1WI以稍高信号为主,T2WI、FLAIR及DWI以低信号为主,延髓受压,右侧小脑脑桥角池扩大,考虑脑膜瘤.拟全麻下左侧卧位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位于枕大孔水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因其能良好暴露小脑脑桥角区,被作为听神经瘤切除手术常用的入路;但由于该入路对面神经的暴露有限甚至完全不能暴露,因此手术中面神经的误伤率较高[1-2].本文在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利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联合对面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以期对临床手术中面神经定位及保护提供解剖学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成人湿尸头标本10具(20侧),其中男6具,女4具;动静脉分别用红色
患者 男,39岁.颅脑外伤后双额去骨瓣减压术后13个月,遗留有双额部颅骨缺损.拟行颅骨成形术入院.意识清楚,语言缓慢,反应迟钝.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行颅骨成形术,所用材料为三维钛合金.手术按常规颅骨成形术进行,术后第2日拔除皮瓣下引流后,发现左额皮瓣中央处有一处皮肤破损并有脑脊液渗漏,局部瘘口缝合+腰大池引流+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头皮切口正常拆线,愈合好.左额皮瓣脑脊液漏于腰大池引流后即停止,1周
脑脊液(CSF)漏是颅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介于2%~9%之间,外伤性CSF漏的几乎都存在颅底骨折并伴有硬脑膜的撕裂,可以看到患者外耳孔和(或)鼻腔有血性或清水样液体流出,颅底三维CT结合冠扫CT可看到经过副鼻窦或乳突的颅底骨折线和局部窦腔或乳突积液,基本上可以确定耳、鼻流出液体为CSF[1].CSF漏主要风险是引起反复发作的颅内感染.CSF漏保守治疗超过3d无效则需要持续腰大池低位引流,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神经外科中具有古老传统的术式,早在1894年,Annandale就首先介绍了该术式。而多数学者认为,1901年Kocher是近代神经外科中,最早采用DC治疗神经外科疾患的文献报告。随后的1903年Cushing和1906年Horsley也相继报告了颞下和枕下DC,治疗继发于颅脑肿瘤的颅内高压病例。
病例报告患者男,43岁.因1个月内发作性抽搐并神志不清3次入院.患者发作时表现为先有左侧口角抽搐伴左眼向外侧斜视,后依次出现左上肢、左下肢抽搐,伴有神志不清,每次发作约2 -3 min,不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查体除左上肢远端肌力Ⅳ+外,无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行头颅CT检查发现右额叶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图1),进一步行MRI检查发现右额叶一大小约3 cm×3 cm×2.5 cm边界相对清晰的
脑室外中枢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 neurocytoma,EVN)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细胞肿瘤,发 生于鞍区的EVN更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仅有 2例,现将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例EVN,并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血管外膜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颅内少见肿瘤,由于其具有复发及转移的趋势,近年来诸多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减少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对颅内HPC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因素做了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一、临床表现及病理中枢神经系统HPC与脑膜瘤不同源,HPC起源于毛细血管上的Zimmerman细胞[1],具有生物学侵袭性,可原位复发和远处转移.2007年WHO分级将HPC定义为
人胚早期有三条动脉干线,即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原始耳动脉(primitive otie artery)和原始舌下动脉(primitive hypoglossal artery),它们连结于颈内动脉和椎一基底动脉之间,在胚胎14~15mm时消失,偶保留至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