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云南农业大学2008和2009两届年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了“个人能力”、“人际关系”、“求职成本”、“就业公平”等是制约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建立 “有形”和“无形”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强化高校责任,提升高校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政府职责,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公平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政府、市场、高校共同协作,才能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才能有效促进农村籍大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农村户籍 贫困大学生 就业取向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1-00-02
贫困大学生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了政府、高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已接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且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而每年有近百万名贫困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问题,贫困大学生签约率低、在择业岗位上出现偏差等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面对农村籍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课题组根据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经历和对农村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开展了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取向实证研究。主要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如何分析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面对就业形势,把压力变为契机,促进农村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
1 调查内容设计
针对2008届毕业生和2009届在校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渠道、对就业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面对就业形势的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共设计了16个选择题。
2 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抽样样本:本课题针对2008届本科毕业生和2009届即将毕业的在校本科生,设计相同的问卷调查表,分两次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通过电话访谈、信件回访和个别进行深度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22份,回收率87.00%;其中城镇毕业生198份,占问卷总人数的38%;农村籍大学毕业生324份,占问卷总人数的62%;其中农村籍男生:158人,占问卷农村籍贯人数的48.76%;农村籍女生:166人,占农村籍问卷人数的51.12%,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问卷调研前后历时4个月。在2008届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共收回222份问卷,有154人顺利找到了工作,占调查数的69.37%,其中,农村籍大学生有88人,占57.14%。农村籍大学生中,女生有48人,占54%,男生有40人,占46%。调查截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3 结论与分析
3.1 农村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更趋向于找一家适合的企业,尽快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近71%的同学对就业形势充满希望,认为只要努力,不要太挑剔,就能找到适宜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还有近20%以上的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和到事业单位就业。相对于近年公务员系列和事业单位的考试的严禁性,来源于农村的学生相对较少,他们更趋向于尽快就业,为家庭分忧。
3.2 个人能力是制约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就业过程中农村籍大学生碰到的主要问题,31%的同学产生心里障碍,表现出:心里胆怯,紧张,担心对方不要自己等心里压力,是自己难以恰当地把握和回答对方的提问,制约了自己的意愿的表达;其次,有28%的同学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放在的首位,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多项因素中,性别年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见图1。
3.3 人际关系被农村籍大学生认为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把靠人际关系就业作为了主要途径,并认为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父母、亲戚的意见。但在实际的调查中,真正通过人际关系就业的却不到2成,农村籍大学生只有9%,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意见。有43%的农村籍毕业生,选择了靠自己就业,依靠学校的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信息就业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最为安全和稳定的就业渠道。他们认为社会上的人才市场、网络求职、媒体招聘只是了解就业形势的一个窗口,实质性的就业不多,只有6%选择了其它渠道,见图2、3。
3.4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于其他毕业生
在“你最理想的就业去向”栏目(可多选)的调研中,农村籍大学生多数选择了省会城市、市级公务员及事业人员、省会城市大中型国营企业、州市县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省会城市自主创业为17%,而“三支一扶”无人填写。但就实际就业情况来看,民营、私营企业就业占了48%,国有大中型企业21%,只有23%的农村籍大学生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就业。而城镇学生54%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19%。相比较而言,农村毕业生就业实现度要比城镇学生低,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要相对较弱,见图4。
3.5 就业公平的法律制度缺位等原因增加了农村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单位发展不稳定,生源地户口限制,缺乏劳动保障是非公有企业就业渠道难以开发的最大障碍。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还表现在实现就业公平的法律制度缺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基层就业渠道不畅,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就业环境不公平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就业过程。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等是就业不公平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就业不公平增加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性。
3.6 毕业生求职成本高,给农村籍贫困生就业带来又一障碍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主要用于开支资料费、交通、食宿、衣服、通讯费等几大类费用。一般需要开支2000元左右,但农村学生主要在200-1000元之间等等不一,在500-1000元之间占30%;500-1500元之间占19%;在200-500元之间占14%;还有28%的学生控制在200元以下,这部分同学主要为贫困学生,其就业取向也相对较低,尽快就业是这部分学生的目的。相比之下部分城镇学生却有条件在家复习参加多年的考公务员招考。此外,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录用考试还要支付上百元的书费、培训费和报名等费用,也是农村贫困学生放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重要原因,见图5。
4 意见和建议
从上述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关键是排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促进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治本之策,应努力创造并维护整个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建议政府、人才市场和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方共同搭建毕业生就业桥梁,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促使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4.1 建立“有形”和“无形”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既重视有型市场的建设和配套,更要重视现有人才市场运行制度等“无形”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包括信息管理、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培训和人才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等工作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大容量、管理先进的综合性现代化市场。政府可通过这个市场体系进行人才的合理配置调节,并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监督,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服务。
4.2 强化高校责任,提升高校办学理念
目前,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信息渠道,特别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其收入较多且工作满意度较高。国家应当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注重特色办学,注重各高校的优势的发挥,使高校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人才培养个性,同时理性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真正强化高等院校的责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
4.3 充分发挥政府职责,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公平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专门组建公平就业委员会,监管就业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是规范行为、保障权益的最有效手段。当“人情求职”“就业歧视”一旦成为现实,所谓“就业公平”就成为了只是在相当一部分不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游戏。容易在社会中产生厌学、投机取巧、不满社会等情绪,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建立和完善公平就业法规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只有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在人才配置中不缺位,我们倡导公平竞争,平等就业,就一定能够实现。大学生在在职场竞争中,平等的机会、平等的地位、平等的规则的良好人才市场环境。
总之,只有政府、市场、高校共同协作,才能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降低家庭与大学生超过现实情形的就业预期;另一方面,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条件下,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规范就业招聘行为,建立和完善公平就业制度,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社会团体,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谭桂明.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78.
[6] 国办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www.gov.cn.2009年01月23日。
[2] 赵建新.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7.(6):255-257.
[3] 周琴.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164-166.
[4] 张红鑫.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实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7(7):179-180.
[5] 刘俊彦.用人单位看重什么——百名知名企业选人用人标准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4.(10):88-98
[7] 于今.自主创业之我见[J].中华儿女,2009.(3):95
[8]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求职效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83—89.
[9] 周俊波,岳昌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4,(8):64—70.
【关键词】农村户籍 贫困大学生 就业取向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1-00-02
贫困大学生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了政府、高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已接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且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而每年有近百万名贫困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问题,贫困大学生签约率低、在择业岗位上出现偏差等已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状况,面对农村籍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课题组根据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经历和对农村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研究,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开展了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取向实证研究。主要针对农村籍大学生,如何分析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面对就业形势,把压力变为契机,促进农村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
1 调查内容设计
针对2008届毕业生和2009届在校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渠道、对就业中碰到的主要问题,以及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面对就业形势的建议等方面的内容共设计了16个选择题。
2 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抽样样本:本课题针对2008届本科毕业生和2009届即将毕业的在校本科生,设计相同的问卷调查表,分两次进行问卷调查。
主要通过电话访谈、信件回访和个别进行深度访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调查表600份,收回522份,回收率87.00%;其中城镇毕业生198份,占问卷总人数的38%;农村籍大学毕业生324份,占问卷总人数的62%;其中农村籍男生:158人,占问卷农村籍贯人数的48.76%;农村籍女生:166人,占农村籍问卷人数的51.12%,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问卷调研前后历时4个月。在2008届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共收回222份问卷,有154人顺利找到了工作,占调查数的69.37%,其中,农村籍大学生有88人,占57.14%。农村籍大学生中,女生有48人,占54%,男生有40人,占46%。调查截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3 结论与分析
3.1 农村籍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更趋向于找一家适合的企业,尽快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近71%的同学对就业形势充满希望,认为只要努力,不要太挑剔,就能找到适宜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还有近20%以上的大学生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和到事业单位就业。相对于近年公务员系列和事业单位的考试的严禁性,来源于农村的学生相对较少,他们更趋向于尽快就业,为家庭分忧。
3.2 个人能力是制约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就业过程中农村籍大学生碰到的主要问题,31%的同学产生心里障碍,表现出:心里胆怯,紧张,担心对方不要自己等心里压力,是自己难以恰当地把握和回答对方的提问,制约了自己的意愿的表达;其次,有28%的同学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放在的首位,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多项因素中,性别年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见图1。
3.3 人际关系被农村籍大学生认为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把靠人际关系就业作为了主要途径,并认为就业过程中更看重父母、亲戚的意见。但在实际的调查中,真正通过人际关系就业的却不到2成,农村籍大学生只有9%,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意见。有43%的农村籍毕业生,选择了靠自己就业,依靠学校的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信息就业是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最为安全和稳定的就业渠道。他们认为社会上的人才市场、网络求职、媒体招聘只是了解就业形势的一个窗口,实质性的就业不多,只有6%选择了其它渠道,见图2、3。
3.4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质量低于其他毕业生
在“你最理想的就业去向”栏目(可多选)的调研中,农村籍大学生多数选择了省会城市、市级公务员及事业人员、省会城市大中型国营企业、州市县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省会城市自主创业为17%,而“三支一扶”无人填写。但就实际就业情况来看,民营、私营企业就业占了48%,国有大中型企业21%,只有23%的农村籍大学生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就业。而城镇学生54%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在19%。相比较而言,农村毕业生就业实现度要比城镇学生低,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要相对较弱,见图4。
3.5 就业公平的法律制度缺位等原因增加了农村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单位发展不稳定,生源地户口限制,缺乏劳动保障是非公有企业就业渠道难以开发的最大障碍。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还表现在实现就业公平的法律制度缺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基层就业渠道不畅,所学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就业环境不公平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就业过程。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对称等是就业不公平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就业不公平增加了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性。
3.6 毕业生求职成本高,给农村籍贫困生就业带来又一障碍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要花费一定的成本,主要用于开支资料费、交通、食宿、衣服、通讯费等几大类费用。一般需要开支2000元左右,但农村学生主要在200-1000元之间等等不一,在500-1000元之间占30%;500-1500元之间占19%;在200-500元之间占14%;还有28%的学生控制在200元以下,这部分同学主要为贫困学生,其就业取向也相对较低,尽快就业是这部分学生的目的。相比之下部分城镇学生却有条件在家复习参加多年的考公务员招考。此外,参加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录用考试还要支付上百元的书费、培训费和报名等费用,也是农村贫困学生放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重要原因,见图5。
4 意见和建议
从上述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关键是排解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促进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治本之策,应努力创造并维护整个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建议政府、人才市场和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责,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三方共同搭建毕业生就业桥梁,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促使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4.1 建立“有形”和“无形”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既重视有型市场的建设和配套,更要重视现有人才市场运行制度等“无形”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包括信息管理、人才交流、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培训和人才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等工作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大容量、管理先进的综合性现代化市场。政府可通过这个市场体系进行人才的合理配置调节,并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保障和监督,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服务。
4.2 强化高校责任,提升高校办学理念
目前,学校、亲朋好友、网络是毕业生求职最重要的信息渠道,特别是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其收入较多且工作满意度较高。国家应当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注重特色办学,注重各高校的优势的发挥,使高校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人才培养个性,同时理性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真正强化高等院校的责任,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
4.3 充分发挥政府职责,规范完善毕业生就业公平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细化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专门组建公平就业委员会,监管就业市场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制是规范行为、保障权益的最有效手段。当“人情求职”“就业歧视”一旦成为现实,所谓“就业公平”就成为了只是在相当一部分不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种游戏。容易在社会中产生厌学、投机取巧、不满社会等情绪,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建立和完善公平就业法规是维护社会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只有政府切实履行职责,在人才配置中不缺位,我们倡导公平竞争,平等就业,就一定能够实现。大学生在在职场竞争中,平等的机会、平等的地位、平等的规则的良好人才市场环境。
总之,只有政府、市场、高校共同协作,才能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实践,降低家庭与大学生超过现实情形的就业预期;另一方面,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条件下,通过政府宏观调控,规范就业招聘行为,建立和完善公平就业制度,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社会团体,共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 谭桂明.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78.
[6] 国办发〔2009〕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www.gov.cn.2009年01月23日。
[2] 赵建新.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对策[J].农业考古,2007.(6):255-257.
[3] 周琴.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164-166.
[4] 张红鑫.贫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实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7(7):179-180.
[5] 刘俊彦.用人单位看重什么——百名知名企业选人用人标准研究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4.(10):88-98
[7] 于今.自主创业之我见[J].中华儿女,2009.(3):95
[8]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求职效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6):83—89.
[9] 周俊波,岳昌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4,(8):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