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明确提出的内容。
从农村到城市,从公立到民间,医疗改革的脚步正一步步朝着更实在、更民生的道路前进。
“看病难、看病贵”,一度让病人、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博弈的怪圈。
从2003年开始的医改之路已进行了十年,这十年里医改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因病返贫的悲剧是否还在继续,大医院看病是否仍旧那么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是否能让普通病人得到有效地救治,医患矛盾是否依然紧张?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相关部门有哪些措施来确保做更好的医疗?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步行15分钟找到一家医院
黄成解患糖尿病已有两年,两年间她换了两家医院看病。“先前到一家大医院看病,花钱多、时间也耽误得长”,黄成解每次坐公交车要单程花费1个多小时的时间,看一次病要一天的时间。在大医院浪费时间又花费钱的情况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所在辖区的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8年底建成的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于府南河边上,如今已成为该辖区许多居民就医的首选。
“最开始,其实我不确定社区医院能不能把我的病情控制下来。”黄成解说她和很多人一样还是更信任大医院,对于社区医院还是将信将疑。
来到社区医院,黄成解才发现这里的医疗环境很不错,医生的医术也不低,并且离家很近。
更重要的是,从家步行只需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可到达医院。这对于黄成解每半个月都要到社区医院看病拿药、每三个月查一次血糖,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不知不觉,这里成为了黄成解的“定点”医院,医生也成了她的熟人。
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找到一家医院,是成都市建立社区医院的初衷,而这样的效果切切实实拉近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
黄成解的主治医生熊熹说:“看病有时候一两句话是说不准确的,由于我们给病人不仅建立了健康档案,而且在情感上也和他们有了不少的共鸣,所以我们能更加准确和完整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这样就能更加准确地给出医嘱和用药。”
一张医保卡解决后顾之忧
王利民是成都市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出租司机。十年前他下了岗,紧接着他老婆也下了岗,如今家里的全部收入就是他开出租车挣的几千元钱。
由于职业原因,王利民患上了胃病,出于时间和金钱的考虑,很长一段时间靠自己在外面的药店买药来治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胃病越来越重。
“去大医院看病太貴了,看不起”,在王利民看来大医院一进去就要将自己好不容易挣的钱全部“扔进去”,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病让家里雪上加霜。
在一次病痛难忍时王利民还是被家人送进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进来就喊住院,我觉得肯定被医院坑了。”回忆当时的情景,王利民有点不好意思。
最终他在三医院住院7天,加上住院床位费、每天的输液用药,总共花费5000元。出院时最终结算下来,王利民本人花费了1000多元药费,他不停地感叹,有了社保卡,70%的费用都可以报销了。
2009年四川省开始启动的医改,其中建立基本医疗保障网是医改的重要环节。针对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城镇居民、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目标人群,加快了职工医保、居民医疗保障和新农合制度扩面工作,做到“应保尽保”。
“分流”意在缓解看病难
如今不少社区医院的医生建议居民遇到常见疾病,先到社区医院就诊或者住院,如果病情难以控制,再由社区医院将病人转到大医院就诊。
“我们提倡这样的方法,其目的是分流。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病人的看病时间,”青羊区草堂社区医生说道。
分流,如何才能做到?
由于对大医院医生水平的信任以及受其知名度的影响,“大医院”一直是病人看病的首选。记者在走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时发现,一个上午一个内科医生的挂号人数可以达到40人以上,如果按照早晨8点到中午12点计算,那4个小时的时间里,医生每6分钟就需要为一个病人看病,还不包括上厕所、喝水的时间。
那么如何让一部分常见病病人能够到社区医院看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的配备和二甲、三甲医院专家医生的指导。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一些社区医院都聘请了三甲医院医生坐诊和指导社区年轻医生如何更准确地临床用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更加放心到社区医院看病。
价格因素也影响病人对医院的选择,我国医改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就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
当医院面向市场,在给医院发展带来新方向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不法药商利用手中的钱财买通一小部分不守医德的医生,通过药品提成的方式从中获利,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扰乱了医院的良性秩序。
针对这类情况,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实施当年,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平均销售价格下降27.19%,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12.41%、10.98%。
“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花费的钱比过去要少了,而且一些基础药也能在这里买到”。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排队划价的冯女士很有感触。过去得个感冒到大医院要花费300多元,现在100元甚至几十元就能够解决问题。
该院院长赵聪认为:“作为大型公立医院,我们要回归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虽然压力很大,但是尽力通过各种办法,努力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行至“深水区”的医改需要
多方合力
从2003年至今, 医疗卫生改革已有整10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一系列意见、办法、方案的实施,意在规范就医环境、医生道德、医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全民医保制度的初步建立,使四川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省卫生厅的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515.17万,参保率达到96%以上。城乡居民住院费用自付比例连续四年下降,累计降幅达13个百分点以上。
针对我省医疗卫生现状,省卫生厅提出将继续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其中将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另外还将改革医保支付制度,积极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逐步覆盖统筹区域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办法,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方便参保人员就医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是现今无法立即就能解决的,比如财政对城市中心医院和偏远基层医院的资金扶持投入问题,如何终结“以药养医”的怪圈,公立医院的改革,医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的良性关系等,这些问题的全部解决,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医疗改革正由浅滩步入深水区,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且面临重重困难。要做更好的医疗,需要政府、社会、医院和普通老百姓一起来想办法找方法。
从农村到城市,从公立到民间,医疗改革的脚步正一步步朝着更实在、更民生的道路前进。
“看病难、看病贵”,一度让病人、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博弈的怪圈。
从2003年开始的医改之路已进行了十年,这十年里医改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因病返贫的悲剧是否还在继续,大医院看病是否仍旧那么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是否能让普通病人得到有效地救治,医患矛盾是否依然紧张?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相关部门有哪些措施来确保做更好的医疗?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步行15分钟找到一家医院
黄成解患糖尿病已有两年,两年间她换了两家医院看病。“先前到一家大医院看病,花钱多、时间也耽误得长”,黄成解每次坐公交车要单程花费1个多小时的时间,看一次病要一天的时间。在大医院浪费时间又花费钱的情况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所在辖区的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8年底建成的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落于府南河边上,如今已成为该辖区许多居民就医的首选。
“最开始,其实我不确定社区医院能不能把我的病情控制下来。”黄成解说她和很多人一样还是更信任大医院,对于社区医院还是将信将疑。
来到社区医院,黄成解才发现这里的医疗环境很不错,医生的医术也不低,并且离家很近。
更重要的是,从家步行只需10分钟左右的时间,便可到达医院。这对于黄成解每半个月都要到社区医院看病拿药、每三个月查一次血糖,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不知不觉,这里成为了黄成解的“定点”医院,医生也成了她的熟人。
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找到一家医院,是成都市建立社区医院的初衷,而这样的效果切切实实拉近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
黄成解的主治医生熊熹说:“看病有时候一两句话是说不准确的,由于我们给病人不仅建立了健康档案,而且在情感上也和他们有了不少的共鸣,所以我们能更加准确和完整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这样就能更加准确地给出医嘱和用药。”
一张医保卡解决后顾之忧
王利民是成都市一家出租车公司的出租司机。十年前他下了岗,紧接着他老婆也下了岗,如今家里的全部收入就是他开出租车挣的几千元钱。
由于职业原因,王利民患上了胃病,出于时间和金钱的考虑,很长一段时间靠自己在外面的药店买药来治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胃病越来越重。
“去大医院看病太貴了,看不起”,在王利民看来大医院一进去就要将自己好不容易挣的钱全部“扔进去”,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病让家里雪上加霜。
在一次病痛难忍时王利民还是被家人送进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进来就喊住院,我觉得肯定被医院坑了。”回忆当时的情景,王利民有点不好意思。
最终他在三医院住院7天,加上住院床位费、每天的输液用药,总共花费5000元。出院时最终结算下来,王利民本人花费了1000多元药费,他不停地感叹,有了社保卡,70%的费用都可以报销了。
2009年四川省开始启动的医改,其中建立基本医疗保障网是医改的重要环节。针对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城镇居民、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目标人群,加快了职工医保、居民医疗保障和新农合制度扩面工作,做到“应保尽保”。
“分流”意在缓解看病难
如今不少社区医院的医生建议居民遇到常见疾病,先到社区医院就诊或者住院,如果病情难以控制,再由社区医院将病人转到大医院就诊。
“我们提倡这样的方法,其目的是分流。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病人的看病时间,”青羊区草堂社区医生说道。
分流,如何才能做到?
由于对大医院医生水平的信任以及受其知名度的影响,“大医院”一直是病人看病的首选。记者在走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时发现,一个上午一个内科医生的挂号人数可以达到40人以上,如果按照早晨8点到中午12点计算,那4个小时的时间里,医生每6分钟就需要为一个病人看病,还不包括上厕所、喝水的时间。
那么如何让一部分常见病病人能够到社区医院看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的配备和二甲、三甲医院专家医生的指导。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一些社区医院都聘请了三甲医院医生坐诊和指导社区年轻医生如何更准确地临床用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社区医院的医疗技术,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更加放心到社区医院看病。
价格因素也影响病人对医院的选择,我国医改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就是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
当医院面向市场,在给医院发展带来新方向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不法药商利用手中的钱财买通一小部分不守医德的医生,通过药品提成的方式从中获利,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害了病人的利益也扰乱了医院的良性秩序。
针对这类情况,从2009年开始,四川省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实施当年,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平均销售价格下降27.19%,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分别下降12.41%、10.98%。
“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花费的钱比过去要少了,而且一些基础药也能在这里买到”。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排队划价的冯女士很有感触。过去得个感冒到大医院要花费300多元,现在100元甚至几十元就能够解决问题。
该院院长赵聪认为:“作为大型公立医院,我们要回归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虽然压力很大,但是尽力通过各种办法,努力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行至“深水区”的医改需要
多方合力
从2003年至今, 医疗卫生改革已有整10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一系列意见、办法、方案的实施,意在规范就医环境、医生道德、医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全民医保制度的初步建立,使四川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省卫生厅的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11年底,全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515.17万,参保率达到96%以上。城乡居民住院费用自付比例连续四年下降,累计降幅达13个百分点以上。
针对我省医疗卫生现状,省卫生厅提出将继续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其中将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继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另外还将改革医保支付制度,积极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逐步覆盖统筹区域内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办法,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方便参保人员就医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是现今无法立即就能解决的,比如财政对城市中心医院和偏远基层医院的资金扶持投入问题,如何终结“以药养医”的怪圈,公立医院的改革,医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医生和病人之间建立的良性关系等,这些问题的全部解决,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医疗改革正由浅滩步入深水区,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且面临重重困难。要做更好的医疗,需要政府、社会、医院和普通老百姓一起来想办法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