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南抓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两大历史机遇,实现了两次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当前,苏南地区又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考察剖析苏南经济发展的态势,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发展创业型经济是苏南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再次腾飞的必由之路。
创业型经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首先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发展至今,创业型经济已由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已有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内部创业共同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互融的社会经济形态。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中最先得益的是美国。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已经升级为创业型经济。在我国,创业型经济也初现端倪,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苏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和市场化完善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过去苏南经济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在今天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要素的紧缺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使得低成本竞争、数量扩张型产业和企业越来越难以为继,苏南经济转型升级为创业型经济,势在必然。从苏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苏南已经进入了创业型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势头很猛,并形成了鲜明的三大特色。
创业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相结合。苏南五市在发展创业型经济中,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变引资为引智。南京市积极实施“引智项目”,累计42项,总投入达到47亿元,成了国内外有名的“引智之城”。苏州市提出打造“人才集聚与投资创业高地”的口号,仅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十多年来,就累计孵化企业1000多家,引进科技人员8000余人,留学博士、硕士500多人,开发科技项目1000多项。无锡市实施“530计划”三年多以来,引进海归创业人才700多名,其中领军型人才68名;创办了300多家企业,其中施正荣的尚德公司已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世界第三。常州市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并首家探索了园区市场化的新路。该市由海归人才自主创办的津通国际工业园通过提供创业空间、产业配套、现代服务业支撑和风险投资等各项服务,实现了海内外科技创业者“拎包来即可投资生产”的要求。镇江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也已吸收120多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驻。
创业型经济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苏南五市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创业型经济的第一驱动力。无锡自身定位为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和创意中心,加快建设“硅谷”、“液晶谷”、“药谷”、动漫产业基地、信息外包基地和流程外包基地,围绕打造光伏产业和IC产业两个千亿元产业的目标,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变,瞄准服务外包千亿元产业的目标,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苏州市重视发展以创新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使成长型科技企业成为机会型创业的主体。截止2007年10月,全市共建成各类科技创业国际化机构27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4家。南京市打造软件名城,近几年兴建了五大软件产业基地,被誉为“我国罕见的智力密集区”。镇江市在2006年全国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9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5.72%,列全省第一。
创业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苏南向创业型经济转型升级中极具爆发力的新锐。苏州提出“全民自主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激发了全市创业的热潮。据初步统计,2006年苏州个私投资首次超过外资,2006年底全市私营企业10.94万家,是继广州、深圳等市之后第5个私营企业超十万家的城市。其中科技型民营企业超千家。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苏州有26家。常州市提出:“唤起民众千百万,创新创业当老板”。2007年民营经济占常州经济总量、税收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60%、63.1%和66.3%,三分天下有其二。民营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占了74.3%,完成高新技术产值974.5亿元,占全市比重超50%。镇江市以“创业镇江”系列活动为重点。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六个新提升。2007年全市拥有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营企业占了9家,新获的4个中国名牌产品,全是民营企业创造的。
当然,苏南创业型经济才刚刚起步,创业型经济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形态,与创业型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创业文化体系、创业孵化体系、教育培训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业的体制和机制等尚未完善。因此,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倡导“创业精神”,形成强烈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是美国领先发展创业经济的成功秘诀。由于创业文化差距的存在,江苏创业指数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全国创业指数排名前十名城市中,苏南各市均榜上无名。因此,苏南要进一步营造创业文化,培育创业精神,真正在苏南形成“敢于冒险、勇于创业、善于实干”的创业文化氛围和鼓励探索者、善待挫折者、宽容失败者、激励成功者、成就创业者的社会风尚,使创业精神成为苏南的主旋律、最强音,让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苏南人的新追求,让人们一提到创业,就想到苏南人。当然,创业精神的形成受地域文化、传统观念、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当前,苏南应抓住思想大解放的契机,推动创业精神大发扬;抓住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机会,进一步营造创业文化,提升创业理念,发展创业经济。
放开搞活创业政策,形成完整配套、充满活力的政策体系。苏南五市虽出台了不少创业政策,但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可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如对创业企业从种子期、起步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都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借鉴欧盟“三维度”创业政策框架,从个人、企业、社会等各个层面完善政策。另外苏南优惠政策多,但相比浙江、广东而言,搞活政策的少。可借鉴浙江、广东的经验,坚持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政策就是一个“放”字,放活、放宽、放手,法无禁止即可试。按照创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让创业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政府及部门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企业和民众共同享有的创业平台,建立一套“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体制,健全一套进出自由便捷、社会保障有力的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
提高服务创业的水平,形成软硬件结合、全方位跟进的服务体系。创业型经济属于新兴经济形态,对社会化服务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苏南在全面抓好常规服务基础上,应强化创业孵化、创业教育、创业投资等新兴服务。
强化创业孵化。苏南应提高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不仅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而且还要加大软件建设的步伐,提供系统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入孵企业的“毕业率”和出孵企业的成活率、成功率。
强化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我国包括苏南在内的一个软肋,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比率不足2%,相比欧美等国30%-40%的比率,差距很大。因此,苏南应当在全国率先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强化创业培训,加强成人的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强度和密度要进一步加大。同时,改革教育制度,使创业教育“从娃娃抓起”。
强化创业投资。苏南创业投资公司已涌现不少,但与美国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1%相比,苏南的创业投资仍显不足,且存在着政府运作多、市场化运作少的现象,应当逐步增加风投基金的份额,努力形成国有创业资本为引导、民间创业资本为主体、境外创业资本为补充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尤 展
创业型经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德鲁克首先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大量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发展至今,创业型经济已由新创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已有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内部创业共同推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与创业精神互融的社会经济形态。从创业型经济的发展中最先得益的是美国。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也已经升级为创业型经济。在我国,创业型经济也初现端倪,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苏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和市场化完善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过去苏南经济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方式,在今天已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要素的紧缺和环境压力的加大,使得低成本竞争、数量扩张型产业和企业越来越难以为继,苏南经济转型升级为创业型经济,势在必然。从苏南经济发展现状来看,苏南已经进入了创业型经济的起步阶段,发展势头很猛,并形成了鲜明的三大特色。
创业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相结合。苏南五市在发展创业型经济中,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变引资为引智。南京市积极实施“引智项目”,累计42项,总投入达到47亿元,成了国内外有名的“引智之城”。苏州市提出打造“人才集聚与投资创业高地”的口号,仅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十多年来,就累计孵化企业1000多家,引进科技人员8000余人,留学博士、硕士500多人,开发科技项目1000多项。无锡市实施“530计划”三年多以来,引进海归创业人才700多名,其中领军型人才68名;创办了300多家企业,其中施正荣的尚德公司已发展成为行业中的世界第三。常州市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并首家探索了园区市场化的新路。该市由海归人才自主创办的津通国际工业园通过提供创业空间、产业配套、现代服务业支撑和风险投资等各项服务,实现了海内外科技创业者“拎包来即可投资生产”的要求。镇江市的留学人员创业园也已吸收120多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驻。
创业型经济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苏南五市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创业型经济的第一驱动力。无锡自身定位为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和创意中心,加快建设“硅谷”、“液晶谷”、“药谷”、动漫产业基地、信息外包基地和流程外包基地,围绕打造光伏产业和IC产业两个千亿元产业的目标,推动无锡制造向无锡创造转变,瞄准服务外包千亿元产业的目标,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苏州市重视发展以创新为导向的机会型创业,使成长型科技企业成为机会型创业的主体。截止2007年10月,全市共建成各类科技创业国际化机构27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4家。南京市打造软件名城,近几年兴建了五大软件产业基地,被誉为“我国罕见的智力密集区”。镇江市在2006年全国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9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5.72%,列全省第一。
创业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苏南向创业型经济转型升级中极具爆发力的新锐。苏州提出“全民自主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激发了全市创业的热潮。据初步统计,2006年苏州个私投资首次超过外资,2006年底全市私营企业10.94万家,是继广州、深圳等市之后第5个私营企业超十万家的城市。其中科技型民营企业超千家。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苏州有26家。常州市提出:“唤起民众千百万,创新创业当老板”。2007年民营经济占常州经济总量、税收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达60%、63.1%和66.3%,三分天下有其二。民营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占了74.3%,完成高新技术产值974.5亿元,占全市比重超50%。镇江市以“创业镇江”系列活动为重点。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六个新提升。2007年全市拥有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民营企业占了9家,新获的4个中国名牌产品,全是民营企业创造的。
当然,苏南创业型经济才刚刚起步,创业型经济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形态,与创业型经济这一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创业文化体系、创业孵化体系、教育培训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业的体制和机制等尚未完善。因此,推进创业型经济发展,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倡导“创业精神”,形成强烈的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文化是美国领先发展创业经济的成功秘诀。由于创业文化差距的存在,江苏创业指数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全国创业指数排名前十名城市中,苏南各市均榜上无名。因此,苏南要进一步营造创业文化,培育创业精神,真正在苏南形成“敢于冒险、勇于创业、善于实干”的创业文化氛围和鼓励探索者、善待挫折者、宽容失败者、激励成功者、成就创业者的社会风尚,使创业精神成为苏南的主旋律、最强音,让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苏南人的新追求,让人们一提到创业,就想到苏南人。当然,创业精神的形成受地域文化、传统观念、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当前,苏南应抓住思想大解放的契机,推动创业精神大发扬;抓住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机会,进一步营造创业文化,提升创业理念,发展创业经济。
放开搞活创业政策,形成完整配套、充满活力的政策体系。苏南五市虽出台了不少创业政策,但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可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如对创业企业从种子期、起步期、扩张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都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借鉴欧盟“三维度”创业政策框架,从个人、企业、社会等各个层面完善政策。另外苏南优惠政策多,但相比浙江、广东而言,搞活政策的少。可借鉴浙江、广东的经验,坚持最好的政策、最大的政策就是一个“放”字,放活、放宽、放手,法无禁止即可试。按照创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让创业者享有充分的自由。政府及部门最重要的是搭建一个企业和民众共同享有的创业平台,建立一套“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体制,健全一套进出自由便捷、社会保障有力的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
提高服务创业的水平,形成软硬件结合、全方位跟进的服务体系。创业型经济属于新兴经济形态,对社会化服务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苏南在全面抓好常规服务基础上,应强化创业孵化、创业教育、创业投资等新兴服务。
强化创业孵化。苏南应提高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和水平,不仅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而且还要加大软件建设的步伐,提供系统培训、政策咨询、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入孵企业的“毕业率”和出孵企业的成活率、成功率。
强化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我国包括苏南在内的一个软肋,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比率不足2%,相比欧美等国30%-40%的比率,差距很大。因此,苏南应当在全国率先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强化创业培训,加强成人的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强度和密度要进一步加大。同时,改革教育制度,使创业教育“从娃娃抓起”。
强化创业投资。苏南创业投资公司已涌现不少,但与美国创业投资占GDP的比重1%相比,苏南的创业投资仍显不足,且存在着政府运作多、市场化运作少的现象,应当逐步增加风投基金的份额,努力形成国有创业资本为引导、民间创业资本为主体、境外创业资本为补充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