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奥弗比说:“爱情就像一朵野玫瑰,美丽而沉静,却愿意用鲜血来捍卫。”关于爱情的励志名言还有很多。爱情是文学领域永恒的主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主题像爱情一样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它就像一块磁铁,散发着巨大的力量。诗人对爱情的热情从未枯竭,海内外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学瑰宝。无论诗歌的形式、风格和语气如何,他们作诗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用文字表达他们的爱,表达对爱人的钦佩,表达因失去爱而产生的惆怅。中英古典诗歌既有共同的主题,又因文化背景不同形成天壤之别。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爱情诗与英文古典爱情诗的差异。
一、诗歌内容差异
中国古代爱情诗大多是对婚后爱情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很少有关于婚前爱情生活的诗。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界限分明,单身男女大多没有根据个人喜好择偶的自由,大多数情况是根据父母意愿安排的,两人很有可能直到结婚那天才见面。中国古典诗歌中,相聚、离别、婚姻不幸、忠贞爱情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关注的话题。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这类爱情诗的典型代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他想象妻子询问他回家的日子,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几个典型的意象:“山”“秋水”“夜”和“雨”。在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窗凝思。这些场景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不眠之夜的孤独和对爱人的无尽思念。诗人想象了一幅温馨画面,他回到家乡在西窗下与妻子共剪烛花,相互倾诉。
中国古典爱情诗常表达对永恒爱情的渴望。诗歌《上邪》创作于中国汉代,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诚。“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国人向往忠贞不渝的爱情,夫妻都渴望白头偕老。美好的愿望有时总是无法实现,在中国文学界,有大量的挽歌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然而挽歌在古典英文诗中只占很小比例。这类古典情诗大多带有痛苦、怜悯和忧郁的情感。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就是很好的例子。苏轼日日夜夜思念已逝的妻子,对她的思念无止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与前人相比,苏轼为亡妻写的挽歌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即使在她死后十年,他也无法忘记他的爱人。他做了一个与妻子重逢的“梦”,梦是他对亡妻思念的反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独、悲伤、无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妻子极其深沉的爱。
与中国古典诗歌不同,英国诗人倾向于用书信来描绘婚前爱情生活,比如对爱人的钦佩和向往,以及因失去爱情而产生的惆怅。当一个男人无可奈何地爱上一个女人时,他会迫不及待地向她表白。西方人认为爱情在他们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在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雅典的少女》(《Maid of Athens》)一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有着蓬松的秀发、柔软的脸颊、纤细的腰肢。
“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留着它吧,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我要凭那无拘无束的鬈发,每阵爱情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诗人眼中的情人,身上所有部位都是美的,无论眼睛、头发、嘴唇,都美到令人如痴如醉。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姑娘的极大热情,他发自内心地呼喊着自己的爱:“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写作风格差异
中英文爱情诗都有着鲜明的写作风格。西方人倾向于简明而又直接的表达,而中国人倾向于含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几乎看不到“爱”字的踪迹,而是通过氛围、意象或场景回忆才能感受爱的气息。在《夜雨寄北》中没有出现“爱”“悲伤”“失眠”“想念”等词,但我们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意,字里行间透出悲伤、无助和思念。除了爱情诗,友情诗和亲情诗都符合这个规律。读者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视觉,才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事业或官场的成功。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很少有人认为爱是最重要的。人生责任重重,行善尽孝,事业有成,爱情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爱情可以驱散恐惧、烦恼和紧张,是婚姻的内驱力。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追求爱情上却无法从失去爱情中解脱出来的人,总是被看成人生的失败者。中国古代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热情地追求爱情,这也是中国爱情诗含蓄委婉的原因之一。
英文爱情诗一般更直接、更热情。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爱”这个词经常出现在英语诗歌中。“爱”这个词在英国诗人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中重复了七次。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撰写的诗歌《雅典的少女》的每一节都以“我爱你”结尾。在西方人看来,“爱”这个词的频繁使用,是为了表达诗人的热情。他们倾向于使用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在《雅典的少女》中,诗人表现出对亲吻“颊上的嫣红”和“久欲一尝的红唇”的强烈渴望。他认为心爱的人是“我的生命”。全诗公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情。人的个性总是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西方人的特点是直率,他们的直率是他们自信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他们生活的世界鼓励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抱负,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他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她。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非常重要的。萨福为爱献出了生命,拜伦为爱饱经苦难,塞缪尔在痛失所爱时沉浸在痛苦中。
三、表现手法差异
中英文情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中国诗人总是利用风景或意象来表达情感。而西方诗人一般都用写实方法来刻画细节,如女孩的脸颊、嘴唇、眼睛、头发、微笑等。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共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在长安的一个小村子里偶遇一位美丽姑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衬托出姑娘容貌的美丽动人。“桃花”和“人面”两个意象,展现了兩人第一次见面时隐藏的喜悦和兴奋。来年春暖花开,桃花依旧,“人面”却一去不复返了。春风中依旧含笑的桃花,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美好回忆。熟悉的风景却错综复杂的心情加剧了诗人的孤独和惆怅。
在西方诗歌中,女孩的眼睛、嘴唇、头发、脸颊是常被描绘的对象。诗歌《雅典的少女》中,诗人形象地描写了少女的容貌,“无拘无束的鬈发”“墨玉镶边的眼睛”“颊上的嫣红”“野鹿似的眼睛”“轻盈紧束的腰身”,通过写实手法将雅典少女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表现手法形成鲜明对比。西方人在选择生活伴侣方面有更多自由,他们有很多机会在不同的社交活动中认识异性,所以他们的爱情诗中外貌描写比较多。
四、结论
爱情是人类文学中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中国古典爱情诗与英文古典爱情诗存在许多共同点,中外诗人们都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流露出离别的惆怅。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英古典爱情诗在主题内容、写作风格、表现手法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中英爱情诗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各自不同的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这将有助于促进文化理解,进而促进文化交流。
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出导向法视域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项目号:2021SJA1441)。
一、诗歌内容差异
中国古代爱情诗大多是对婚后爱情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很少有关于婚前爱情生活的诗。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女界限分明,单身男女大多没有根据个人喜好择偶的自由,大多数情况是根据父母意愿安排的,两人很有可能直到结婚那天才见面。中国古典诗歌中,相聚、离别、婚姻不幸、忠贞爱情一直是中国古代诗人关注的话题。中国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这类爱情诗的典型代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首句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他想象妻子询问他回家的日子,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人为我们呈现了几个典型的意象:“山”“秋水”“夜”和“雨”。在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窗凝思。这些场景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不眠之夜的孤独和对爱人的无尽思念。诗人想象了一幅温馨画面,他回到家乡在西窗下与妻子共剪烛花,相互倾诉。
中国古典爱情诗常表达对永恒爱情的渴望。诗歌《上邪》创作于中国汉代,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诚。“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国人向往忠贞不渝的爱情,夫妻都渴望白头偕老。美好的愿望有时总是无法实现,在中国文学界,有大量的挽歌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然而挽歌在古典英文诗中只占很小比例。这类古典情诗大多带有痛苦、怜悯和忧郁的情感。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就是很好的例子。苏轼日日夜夜思念已逝的妻子,对她的思念无止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与前人相比,苏轼为亡妻写的挽歌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即使在她死后十年,他也无法忘记他的爱人。他做了一个与妻子重逢的“梦”,梦是他对亡妻思念的反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独、悲伤、无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妻子极其深沉的爱。
与中国古典诗歌不同,英国诗人倾向于用书信来描绘婚前爱情生活,比如对爱人的钦佩和向往,以及因失去爱情而产生的惆怅。当一个男人无可奈何地爱上一个女人时,他会迫不及待地向她表白。西方人认为爱情在他们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在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雅典的少女》(《Maid of Athens》)一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有着蓬松的秀发、柔软的脸颊、纤细的腰肢。
“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留着它吧,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我要凭那无拘无束的鬈发,每阵爱情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墨玉镶边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嫣红;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诗人眼中的情人,身上所有部位都是美的,无论眼睛、头发、嘴唇,都美到令人如痴如醉。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姑娘的极大热情,他发自内心地呼喊着自己的爱:“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写作风格差异
中英文爱情诗都有着鲜明的写作风格。西方人倾向于简明而又直接的表达,而中国人倾向于含蓄和间接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几乎看不到“爱”字的踪迹,而是通过氛围、意象或场景回忆才能感受爱的气息。在《夜雨寄北》中没有出现“爱”“悲伤”“失眠”“想念”等词,但我们却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意,字里行间透出悲伤、无助和思念。除了爱情诗,友情诗和亲情诗都符合这个规律。读者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视觉,才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非常重视事业或官场的成功。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很少有人认为爱是最重要的。人生责任重重,行善尽孝,事业有成,爱情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爱情可以驱散恐惧、烦恼和紧张,是婚姻的内驱力。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追求爱情上却无法从失去爱情中解脱出来的人,总是被看成人生的失败者。中国古代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热情地追求爱情,这也是中国爱情诗含蓄委婉的原因之一。
英文爱情诗一般更直接、更热情。西方人倾向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爱”这个词经常出现在英语诗歌中。“爱”这个词在英国诗人罗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的《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Red Rose》)中重复了七次。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撰写的诗歌《雅典的少女》的每一节都以“我爱你”结尾。在西方人看来,“爱”这个词的频繁使用,是为了表达诗人的热情。他们倾向于使用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在《雅典的少女》中,诗人表现出对亲吻“颊上的嫣红”和“久欲一尝的红唇”的强烈渴望。他认为心爱的人是“我的生命”。全诗公开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情。人的个性总是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西方人的特点是直率,他们的直率是他们自信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他们生活的世界鼓励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抱负,表达内心的感受。所以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他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她。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非常重要的。萨福为爱献出了生命,拜伦为爱饱经苦难,塞缪尔在痛失所爱时沉浸在痛苦中。
三、表现手法差异
中英文情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中国诗人总是利用风景或意象来表达情感。而西方诗人一般都用写实方法来刻画细节,如女孩的脸颊、嘴唇、眼睛、头发、微笑等。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共四句,包含了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崔护考进士未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在长安的一个小村子里偶遇一位美丽姑娘。“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衬托出姑娘容貌的美丽动人。“桃花”和“人面”两个意象,展现了兩人第一次见面时隐藏的喜悦和兴奋。来年春暖花开,桃花依旧,“人面”却一去不复返了。春风中依旧含笑的桃花,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美好回忆。熟悉的风景却错综复杂的心情加剧了诗人的孤独和惆怅。
在西方诗歌中,女孩的眼睛、嘴唇、头发、脸颊是常被描绘的对象。诗歌《雅典的少女》中,诗人形象地描写了少女的容貌,“无拘无束的鬈发”“墨玉镶边的眼睛”“颊上的嫣红”“野鹿似的眼睛”“轻盈紧束的腰身”,通过写实手法将雅典少女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表现手法形成鲜明对比。西方人在选择生活伴侣方面有更多自由,他们有很多机会在不同的社交活动中认识异性,所以他们的爱情诗中外貌描写比较多。
四、结论
爱情是人类文学中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中国古典爱情诗与英文古典爱情诗存在许多共同点,中外诗人们都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流露出离别的惆怅。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中英古典爱情诗在主题内容、写作风格、表现手法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中英爱情诗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各自不同的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这将有助于促进文化理解,进而促进文化交流。
2021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出导向法视域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项目号:2021SJA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