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品德教育;学生;方式;榜样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7—0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始,让爱的种子撒入学生心田,這样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其一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奠基。尤其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变化最快、最难于把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既渐趋稳定又灵活多变,为此,品德教育更要做到“润物无声”。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品德教育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这个时期,学生自主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但他们坚持己见的倾向很明显,自我估计过高而在行动中又往往容易招致失败,他们的为人处世在成人眼里是并不认可的“叛逆”,对师长的教导往往有不服管的倾向。为此,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若教师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仍抱残守缺,以老的想法去给学生划定一个“框框”,让学生墨守成规,必然导致相反的结果。
二、品德教育要正视学生身上的问题和不足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真实表现与非真实表现,并正确加以辨别。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天真,他们内心的想法比较多,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想法不轻易向别人透露;也有些时候,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可能会言不由衷,为此,教师要特别留意这种情况,并在课后与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实情,对学生施以个别教育。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学生身上也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人无完人,教师只有承认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客观对待其表现。
三、品德教育要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
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教师应尽量多接触他们,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既要注意价值导向,更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并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追求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切不可急功近利。事实往往是这样:一个班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教师为此而大伤脑筋,而学生一旦得知了这一信息,更加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笔者遇到一位高明的教师在处理同样的问题时是这样做的:面对几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故意捣乱,他没有发火,反而刻意选择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这让几位从来没有受过表扬的学生大惑不解,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老师又把他们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真诚地问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并同他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从这以后,他们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几个学生也有了惊人的进步。我想,这位老师的做法,正是我们平日所欠缺的。
四、品德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中学生往往被教师视为“不听话”、“不服管”,因此,好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便没什么好心情,要么是简单敷衍几句,草草了事,打发走人;要么是严加训斥、指责,勒令以后不准这样那样。凡此种种,要么无效,要么收到一时之效,难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受到教育。为此,教师要对思想认识水平已有相当发展的中学生施以教育,事先必须有所准备,与学生谈话时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切忌简单粗暴。应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而不能直接去压制学生的主张,待到时机成熟,学生自然能分辨出谁是谁非。
教师要成为学生可以师从的表率,必须不断地提高师德认识,培养师德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铸造师德意志,养成师德习惯,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将自己置于道德之内,将自己的伦理原则与学生的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从而使教师在人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五、品德教育要重视正面引领和榜样引导
首先,对于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学生,教师要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不是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能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其次,要发挥同伴群体的教育作用。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后,教师在正面教育的同时,应深入了解学生所属的群体,以适当的方式让群体中其他成员去说服、帮助这名学生,并以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影响学生,效果可能比教师直接出面要好一些。最后,教师要在工作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多猜测学生的想法,并主动与学生接触、交朋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好多不轻易与别人交流的想法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老师交流。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3—0027—01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增强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始,让爱的种子撒入学生心田,這样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其一生的终身发展铺路奠基。尤其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变化最快、最难于把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既渐趋稳定又灵活多变,为此,品德教育更要做到“润物无声”。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品德教育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这个时期,学生自主意识比过去明显增强,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但他们坚持己见的倾向很明显,自我估计过高而在行动中又往往容易招致失败,他们的为人处世在成人眼里是并不认可的“叛逆”,对师长的教导往往有不服管的倾向。为此,德育工作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因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若教师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仍抱残守缺,以老的想法去给学生划定一个“框框”,让学生墨守成规,必然导致相反的结果。
二、品德教育要正视学生身上的问题和不足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真实表现与非真实表现,并正确加以辨别。中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单纯、天真,他们内心的想法比较多,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些想法不轻易向别人透露;也有些时候,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可能会言不由衷,为此,教师要特别留意这种情况,并在课后与学生单独谈话,以了解实情,对学生施以个别教育。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学生的思想、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学生身上也往往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人无完人,教师只有承认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客观对待其表现。
三、品德教育要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
德育过程中,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教师应尽量多接触他们,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既要注意价值导向,更要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并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追求学生的进步,逐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切不可急功近利。事实往往是这样:一个班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教师为此而大伤脑筋,而学生一旦得知了这一信息,更加乐此不疲……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笔者遇到一位高明的教师在处理同样的问题时是这样做的:面对几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故意捣乱,他没有发火,反而刻意选择他们的闪光点予以表扬,这让几位从来没有受过表扬的学生大惑不解,而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位老师又把他们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真诚地问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并同他们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从这以后,他们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几个学生也有了惊人的进步。我想,这位老师的做法,正是我们平日所欠缺的。
四、品德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中学生往往被教师视为“不听话”、“不服管”,因此,好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便没什么好心情,要么是简单敷衍几句,草草了事,打发走人;要么是严加训斥、指责,勒令以后不准这样那样。凡此种种,要么无效,要么收到一时之效,难以使学生从根本上受到教育。为此,教师要对思想认识水平已有相当发展的中学生施以教育,事先必须有所准备,与学生谈话时做到有理有据,使学生“心服口服”,切忌简单粗暴。应多侧面、多角度进行,而不能直接去压制学生的主张,待到时机成熟,学生自然能分辨出谁是谁非。
教师要成为学生可以师从的表率,必须不断地提高师德认识,培养师德情感,坚定师德信念,铸造师德意志,养成师德习惯,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将自己置于道德之内,将自己的伦理原则与学生的伦理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从而使教师在人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教。
五、品德教育要重视正面引领和榜样引导
首先,对于带有一定“隐蔽性”的学生,教师要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不是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能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其次,要发挥同伴群体的教育作用。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后,教师在正面教育的同时,应深入了解学生所属的群体,以适当的方式让群体中其他成员去说服、帮助这名学生,并以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影响学生,效果可能比教师直接出面要好一些。最后,教师要在工作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多猜测学生的想法,并主动与学生接触、交朋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好多不轻易与别人交流的想法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与老师交流。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