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本期三篇文章,两篇写植物:一是胡杨树,二是梧桐;一篇写动物:骆驼。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如何找到物和志的形似和神合的。这是读懂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密码。
一
会流泪的树
文/任举林
在胡杨的生长地,有人称胡杨是“会流泪的树”,但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胡杨为什么会流泪,没有人知道它们生命里深藏的秘密。
其实,胡杨本来并不是为荒漠而生,更不是为了抵制荒漠而生,而是为爱而生,为水而生。胡杨一生追逐着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但是后来,总是那些沙漠河流首先变迁、改道,总是那些不稳定的水流先遗弃了胡杨。在这个世界上,对水一往情深的不仅仅是胡杨,还有其他的植物、动物,当然还有人类。水是一个被追捧和宠坏了的任性公主,她谁的情都不会领,她从来没有,也不会因为胡杨而改变自己的性情,水只往水能够留存的地方流动。水的存在并不是要让人感动,而是要让人追随和迷恋。
在河流消失的地方,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于是就更加牢固地把自己绑缚在大地之上。剩下的日子或生命历程,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和担当。胡杨需要用所有余下的生命独自承受狂沙的肆虐和折磨,需要在干渴中为曾经的滋润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价。多少个世代之后,当人们在沙漠中看到了那些死去的胡杨的残骸,或深埋于沙中的枯根,仍然可以断定,在很久以前,在岁月深处,那里曾有过河流,曾有水存在,那里曾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发生。
胡杨知道水容易流失,所以对水格外珍惜。胡杨在与水相遇的时候,用水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充满,像一个恋爱的人让爱把自己充满。在一些最平常的日子里,它们流出了泪水,是因为太多的水分使它们变得脆弱而敏感,很容易被一种情义或机缘触动,或许,也很容易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或悲观而陷入深深的忧郁。
为了把水留在生命之中,胡杨做过让人类难以置信的努力和改变。且不说叶子的革质化,也不说枝条上遍布绒毛,单说它们奇异的叶片。一想到它们的形态,我的心总会为之一动。如果说奇,当然也有足够的新奇,胡杨幼小时生出的树叶如细细弯弯的柳叶,而长大时又生出了近心形或宽楔形、似杨而非杨的宽展叶片,一棵树上竟然出现了不同的叶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几种不同的树长到了一起;但我感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种生命形态因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而近于奇迹的修正或调适。那是一种近似于蝴蝶出蜕一样艰难的脱胎换骨,那是在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
水存在于胡杨的生命里,而胡杨却只能够在水的身边生长、甜蜜一定的时日。这是胡杨注定的命运,从这种生物诞生的那天起,它的运程和结局就已经注定。但胡杨,并不感到不公,它们一代代、一茬茬重复着同样的生存过程,重复着同样的生命故事,它们并没有抱怨,并没有流露出懊悔的神情,并没有因为命定的苦难而放弃抗争,而改变不屈不挠的守望。
但最后的光环还是落到了胡杨的身上,并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久久罩住它们那些闪光的苦难。而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
胡杨终究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成为胡杨,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它们活下来,成为沙漠边缘的奇迹,成为生命和爱的标本;它们死去,成为绿色和水的一支悲壮的挽歌,成为一段令人难以平静的传奇。
[品评]
本文以“会流泪的树”为题,标题新颖,切入角度别致。
作者精心选取胡杨作为写作主体,层层辐射开来(主体部分由“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写到“奇异的叶片”,即“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行文思路分明,结构严谨。文章语言鲜活,把胡杨与水的关系比喻成“形影不离的恋人”关系,表达生动形象;又运用拟人手法,把胡杨的生存环境恶化人格化为“遗弃”。尤其是结尾处的直接抒情,情动于中地倾吐了对胡杨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深挚的情感是经,灵动的语言是纬,经纬交错,织出了一幅在人生坎坷之路上心怀“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坚守梦想而不惜“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动人图景。
二
骆 驼
文/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做算学,老虎翻跟斗,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地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地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顺的驮兽,我們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热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鱼,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一
会流泪的树
文/任举林
在胡杨的生长地,有人称胡杨是“会流泪的树”,但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胡杨为什么会流泪,没有人知道它们生命里深藏的秘密。
其实,胡杨本来并不是为荒漠而生,更不是为了抵制荒漠而生,而是为爱而生,为水而生。胡杨一生追逐着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但是后来,总是那些沙漠河流首先变迁、改道,总是那些不稳定的水流先遗弃了胡杨。在这个世界上,对水一往情深的不仅仅是胡杨,还有其他的植物、动物,当然还有人类。水是一个被追捧和宠坏了的任性公主,她谁的情都不会领,她从来没有,也不会因为胡杨而改变自己的性情,水只往水能够留存的地方流动。水的存在并不是要让人感动,而是要让人追随和迷恋。
在河流消失的地方,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于是就更加牢固地把自己绑缚在大地之上。剩下的日子或生命历程,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和担当。胡杨需要用所有余下的生命独自承受狂沙的肆虐和折磨,需要在干渴中为曾经的滋润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价。多少个世代之后,当人们在沙漠中看到了那些死去的胡杨的残骸,或深埋于沙中的枯根,仍然可以断定,在很久以前,在岁月深处,那里曾有过河流,曾有水存在,那里曾有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发生。
胡杨知道水容易流失,所以对水格外珍惜。胡杨在与水相遇的时候,用水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充满,像一个恋爱的人让爱把自己充满。在一些最平常的日子里,它们流出了泪水,是因为太多的水分使它们变得脆弱而敏感,很容易被一种情义或机缘触动,或许,也很容易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或悲观而陷入深深的忧郁。
为了把水留在生命之中,胡杨做过让人类难以置信的努力和改变。且不说叶子的革质化,也不说枝条上遍布绒毛,单说它们奇异的叶片。一想到它们的形态,我的心总会为之一动。如果说奇,当然也有足够的新奇,胡杨幼小时生出的树叶如细细弯弯的柳叶,而长大时又生出了近心形或宽楔形、似杨而非杨的宽展叶片,一棵树上竟然出现了不同的叶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几种不同的树长到了一起;但我感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种生命形态因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而近于奇迹的修正或调适。那是一种近似于蝴蝶出蜕一样艰难的脱胎换骨,那是在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
水存在于胡杨的生命里,而胡杨却只能够在水的身边生长、甜蜜一定的时日。这是胡杨注定的命运,从这种生物诞生的那天起,它的运程和结局就已经注定。但胡杨,并不感到不公,它们一代代、一茬茬重复着同样的生存过程,重复着同样的生命故事,它们并没有抱怨,并没有流露出懊悔的神情,并没有因为命定的苦难而放弃抗争,而改变不屈不挠的守望。
但最后的光环还是落到了胡杨的身上,并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久久罩住它们那些闪光的苦难。而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
胡杨终究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成为胡杨,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它们活下来,成为沙漠边缘的奇迹,成为生命和爱的标本;它们死去,成为绿色和水的一支悲壮的挽歌,成为一段令人难以平静的传奇。
[品评]
本文以“会流泪的树”为题,标题新颖,切入角度别致。
作者精心选取胡杨作为写作主体,层层辐射开来(主体部分由“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写到“奇异的叶片”,即“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行文思路分明,结构严谨。文章语言鲜活,把胡杨与水的关系比喻成“形影不离的恋人”关系,表达生动形象;又运用拟人手法,把胡杨的生存环境恶化人格化为“遗弃”。尤其是结尾处的直接抒情,情动于中地倾吐了对胡杨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深挚的情感是经,灵动的语言是纬,经纬交错,织出了一幅在人生坎坷之路上心怀“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坚守梦想而不惜“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动人图景。
二
骆 驼
文/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掏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做算学,老虎翻跟斗,觉得有趣。我之看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逼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地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地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地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顺的驮兽,我們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热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鱼,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