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是不一样的。也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打破常规,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求异思维; 能力; 培养
语文是工具,是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在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是不一样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打破常规,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的心理学家认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扩展他们思维的广度,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尽量让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学问。”程颐也说:“学者先要学会疑。”学贵在疑,有了疑,问题就有了吸引力,就有了想深入了解的迫切性。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那么,培养“求异思维”就是“生疑”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是说,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有它的道理,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去看,也有它的道理,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这种思维的特性,我叫它“逆向性”。
例如:我在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跳动之中,有的学生说:“在当时的社会,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有的說:“桃花源是存在的。”大家七嘴八舌,已自然分成两派,各自找着理由驳倒对方。我就顺势把他们分成两组,确定正反两方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我做主持,大家都拍手叫好。于是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开展辩论赛。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第二天,辩论赛开始时,正方同学首先起来发言:桃源是存在的,因为太元年间,刘子骥都是历史上存在的。反方同学认为:桃源是不存在的,作者写真实的年号,真实的人,只是为了增加真实感,使故事更吸引人。正方同学又马上争辩:我认为桃源是存在的,因为现在都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东晋呢?反方同学也不相让:对方辩友,人迹罕至的地方是有的,但绝不可能像陶渊明笔下那么美好,我认为这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只是他心目中的一个乌托邦罢了!……最后,作为主持人的我总结道:我想,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去思考问题,但回归文章的主题,我也认为桃源是不存在的。……经过一番总结,反方有不少同学认为我说的很有道理,放弃了原来的观点,转而支持了正方和我的观点,但还有少部分反方同学还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结论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而抛出两种不同的看法,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以启发他们的智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识辨性。“求异思维”不仅能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能引导他们去对问题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决定取舍。例如:《故乡》里杨二嫂的话语中有两个省略号。一个是第46段“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另一处是第52段“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我问同学们,这两处省略号可否删去。如果删去,是否会影响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同学们第一反应就说:不能删去。可当我继续问删去是否会影响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时,同学们又觉得不会影响文章的意思,犹豫不决,不能取舍。于是,我分析道:这是杨二嫂发现“我”不认识她时说的一句话,省略号表示杨二嫂故意把语音拖长,以显示自己“抱过‘我’”的功劳,表现她为了讨好“我”而极力套近乎、拉关系的丑态。另一个是第52段中的省略号,是杨二嫂在讨不到便宜后,一边愤愤地往外走,一边絮絮地说着,但她的眼睛却在搜索着可以拿的东西。省略号表示她说到这里时已发现了猎物——母亲的一副手套,于是话便停在了这里,而她为了掩饰自己,又故意拖长了音调。这样,—个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经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才恍然大悟,马上得出了答案。
经过思考、分析和比较后,作出判断,识别是非,决定取舍,这就是“求异思维”的识辨作用。也就是说,求异思维也要遵循正确的原则,但最可贵的却是这种提出疑问精神的本身。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异性。创异性是“求异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我在上完《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单元作文是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续写,而且要求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要与原文保持连续性,想象要合理,应与原文保持一致。但是,能够按这一要求去写的并不多,而让人物形象变化了,性格发展了的却很多。如:有的同学写清兵卫的父亲知道儿子的葫芦卖了高价钱之后,叫清兵重新收集葫芦,甚至允许他不用上学,专门研究葫芦,连老师都向他学习如何辨别葫芦。有的写清兵卫爱上了画画以后,成了画家,他父亲忙着帮他卖画……我问:为什么这样写呢。他们说不喜欢像清兵卫的父亲这样蛮横粗暴地扼杀孩子个性的人,一定要把他写成一个见钱眼开的粗俗小人的形象,还有对清兵卫的同情,一定要让他成材。或许,他们从清兵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似乎也很合乎情理,想得还挺妙呢!既然合乎情理,又发挥了“创异性”,不落入俗套,让人意想不到,这又有何不可呢?续写本身就要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考虑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力求有创意。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总是遵循原作的思想,文章主要是批判封建家长制,嘲讽哪些自以为是、愚蠢守旧保守落后、压制孩子个性自由的大人们。但我们也允许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大人们的思想或许会改变呢。这就是学生想象的合理性吧。
所以说,“创异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这就是“求异思维”,它具有逆向性、识辨性和创异性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成果就来源这一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或许,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求异思维; 能力; 培养
语文是工具,是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工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当前的任务是在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中介”,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思维方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看是不一样的。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说明了同一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打破常规,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的心理学家认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扩展他们思维的广度,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尽量让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学问。”程颐也说:“学者先要学会疑。”学贵在疑,有了疑,问题就有了吸引力,就有了想深入了解的迫切性。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那么,培养“求异思维”就是“生疑”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就是说,一个问题,从这个角度去看,有它的道理,从一个相反的角度去看,也有它的道理,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这种思维的特性,我叫它“逆向性”。
例如:我在上《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桃花源真的存在吗?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马上热烈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跳动之中,有的学生说:“在当时的社会,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有的說:“桃花源是存在的。”大家七嘴八舌,已自然分成两派,各自找着理由驳倒对方。我就顺势把他们分成两组,确定正反两方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我做主持,大家都拍手叫好。于是我叫同学们回去收集资料,准备下一节课开展辩论赛。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第二天,辩论赛开始时,正方同学首先起来发言:桃源是存在的,因为太元年间,刘子骥都是历史上存在的。反方同学认为:桃源是不存在的,作者写真实的年号,真实的人,只是为了增加真实感,使故事更吸引人。正方同学又马上争辩:我认为桃源是存在的,因为现在都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东晋呢?反方同学也不相让:对方辩友,人迹罕至的地方是有的,但绝不可能像陶渊明笔下那么美好,我认为这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只是他心目中的一个乌托邦罢了!……最后,作为主持人的我总结道:我想,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去思考问题,但回归文章的主题,我也认为桃源是不存在的。……经过一番总结,反方有不少同学认为我说的很有道理,放弃了原来的观点,转而支持了正方和我的观点,但还有少部分反方同学还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结论真的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而抛出两种不同的看法,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以启发他们的智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识辨性。“求异思维”不仅能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能引导他们去对问题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决定取舍。例如:《故乡》里杨二嫂的话语中有两个省略号。一个是第46段“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另一处是第52段“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我问同学们,这两处省略号可否删去。如果删去,是否会影响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同学们第一反应就说:不能删去。可当我继续问删去是否会影响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时,同学们又觉得不会影响文章的意思,犹豫不决,不能取舍。于是,我分析道:这是杨二嫂发现“我”不认识她时说的一句话,省略号表示杨二嫂故意把语音拖长,以显示自己“抱过‘我’”的功劳,表现她为了讨好“我”而极力套近乎、拉关系的丑态。另一个是第52段中的省略号,是杨二嫂在讨不到便宜后,一边愤愤地往外走,一边絮絮地说着,但她的眼睛却在搜索着可以拿的东西。省略号表示她说到这里时已发现了猎物——母亲的一副手套,于是话便停在了这里,而她为了掩饰自己,又故意拖长了音调。这样,—个自私自利、爱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经过这样的分析,同学们才恍然大悟,马上得出了答案。
经过思考、分析和比较后,作出判断,识别是非,决定取舍,这就是“求异思维”的识辨作用。也就是说,求异思维也要遵循正确的原则,但最可贵的却是这种提出疑问精神的本身。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异性。创异性是“求异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我在上完《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写一篇单元作文是对《清兵卫与葫芦》的续写,而且要求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要与原文保持连续性,想象要合理,应与原文保持一致。但是,能够按这一要求去写的并不多,而让人物形象变化了,性格发展了的却很多。如:有的同学写清兵卫的父亲知道儿子的葫芦卖了高价钱之后,叫清兵重新收集葫芦,甚至允许他不用上学,专门研究葫芦,连老师都向他学习如何辨别葫芦。有的写清兵卫爱上了画画以后,成了画家,他父亲忙着帮他卖画……我问:为什么这样写呢。他们说不喜欢像清兵卫的父亲这样蛮横粗暴地扼杀孩子个性的人,一定要把他写成一个见钱眼开的粗俗小人的形象,还有对清兵卫的同情,一定要让他成材。或许,他们从清兵卫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似乎也很合乎情理,想得还挺妙呢!既然合乎情理,又发挥了“创异性”,不落入俗套,让人意想不到,这又有何不可呢?续写本身就要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考虑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力求有创意。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总是遵循原作的思想,文章主要是批判封建家长制,嘲讽哪些自以为是、愚蠢守旧保守落后、压制孩子个性自由的大人们。但我们也允许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大人们的思想或许会改变呢。这就是学生想象的合理性吧。
所以说,“创异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这就是“求异思维”,它具有逆向性、识辨性和创异性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学术研究成果就来源这一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或许,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