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动模式下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注重调动社区内外的各项教育资源,实现群体间的良性互动,是实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模式之一。该模式下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开展可以借助于社区居民、家庭及社区内外相关社会组织来共同完成。
关键词 互助模式 青少年 社区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65
Abstract Th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interactive mode, which is one of the patter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focuses on mobiliz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and out of the community, realiz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 the groups. In this mode, th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can b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family and community related social organizations.
Keywords mutual aid mod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way
互助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指根据社区不同公众群体的知识素质能力和个性教育需求,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进行群体间的优化组合,得以实现不同人员知识能力需求相互满足的社区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运作是一个社区居民彼此互动、相互提升、共同得益的过程,同时,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融洽了社区居民人际关系,对社区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此类社区教育的开展可以借助于社区居民、家庭及社区内外相关社会组织来共同完成。
1 建立社区居民互助组织,为青少年社区素质教育强化托底基础
1.1 同辈群体社团是实施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优质组合模式
根据青少年行为发展特点,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日渐成熟,他们对有共同特质和需求的同辈群体的依赖性会不断增强。在同辈空间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合作和竞争,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青少年社区教育者在采取这一方式进行青少年成长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同辈群体成员的遴选要注意科学性和个性化需求因素,避免出现成员需求不兼容而导致的各项矛盾迭起,加大教育的难度。第二,同辈群体社团的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团体成员创造更多的协作机会,并依据增能理论,在发挥个体现有特长的基础上,更多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关注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三,要在社团内部制定共同认且可行之有效的各项规则,保证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1.2 组织建立项目群体团队,为青少年提供特色型教育团队
所谓项目群体团队是指将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学龄层次的青少年进行组合,并辅以相应专家的指导,就某一个项目或任务开展而组建的团队。项目任务团队的成员具有兴趣的共通性,因此,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激发更高的求知欲望。在项目专家的指导下,青少年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带动其他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并且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弥补现代核心家庭孩子缺少兄弟姐妹所引发的需求缺憾。社区教育者在项目团体运作中要注意以下幾个问题:第一,把握不同年龄层次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帮助青少年搭建团队中的角色丛,协调好不同角色的团队适应。第二,关注任务开展的不同环节,以及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参与行为,并进行能力提升性的教育引导。第三,做好项目的过程和效果评估,重视青少年对评估过程的参与。
1.3组建综合互助管理组织,激发社区居民的互助行为
对于青少年教育需求来说,可以通过个体资源的人际流通,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自身需求也得以实现。社区组建综合互助管理组织,建立社区居民需求及资源档案,重点收集有关青少年教育诉求信息,及时为青少年教育诉求寻找合适的资源,进行适切群体的配对,实现青少年群体与其他群体的良性互动。社区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充分评估双方的能力与需求是否具有共轭性,是否具有互通的空间和时间,是否可以提供人员互助的多对一,或一对多的资源与需求互通的模式。第二,要加强互助过程的监管,保证双方的权益与责任的共同承担,及时协调互助过程出现的问题。本着尊重双方的原则,保证青少年教育诉求的顺利实现。第三,保证信息收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做好互助资源信息流动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以便互助群体可以更好地结对及及时开展相应的互助行为。
2 关注家庭的重要地位,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搭建家庭互助平台
2.1 社区与家庭教育相融合,为青少年教育提供良好的原生环境
青少年各种特质的形成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及环境的影响。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引导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积极寻求专业社会力量的参与,做好父母的亲职、亲子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辅导。社区可以组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通过社区活动、专业讲座或个案参与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经验和知识技能,升级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在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完成双方的共同成长。第二,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在家庭交往中积极参与响应父母的诉求,以促进者的身份帮助家庭成员更新互动理念,努力构建民主型家庭教养模式。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在处理家庭事务中的引导,并针对不同家庭结构模式设计具有实践价值的家庭互动方案,以青少年为教育过程的主要实践者,目标重在青少年人际及道德素质的提升。第三,关注家庭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互助过程中不适当的环节,关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感受,处理好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成员冲突,保障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实施。 2.2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能动性,实现家庭间的良好互动
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组建不同的任务小组,或在教育活动实施中采用需求与资源配对的方式实现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等不同组合,就青少年成长教育、预防教育和矫治教育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效。社区在家庭互助教育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在开展家庭互助时要清楚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任务分工,保证互助过程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与家庭组合共同制定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充分尊重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本人的意见和看法。第二,保证家庭配置的合理性。家庭配置要根据教育目标、家庭成员状况、青少年特点、家庭教育资源的种类及数量等情况,进行家庭间的配置。具体的配置要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契合程度。第三,关注家庭互助的可持续发展。在家庭互助实践中,人们会查漏补缺,自动调整自身行为,为下一次的互助过程做好心理和知识储备。这就要求相关社区工作者常态化家庭互助行为,以期达到进一步的互助效果。
3 建立社区内外支持网络,为青少年社区素质教育开拓资源渠道
3.1 共建友好社区,实现社区间的青少年教育资源和机会共享
不同社区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过程的共通共融,在青少年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同汲取经验,有效地提高社区教育的水平和教育质量。社区间青少年教育的互助合作通常实现形式有三:第一,中小尺度行政区划所辖范围内社区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共享。一般为本街道所辖范围内的社区教育,由于这一范围内社区相邻,社区间工作人员相对熟识,且社区教育可以在街道办事处的统一规划中进行。第二,具有共同区域禀赋或禀赋互补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互助合作。例如,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教育项目中,社区互换部分青少年进行各自文化情境的实践和相关文化知识技能的获取。这不仅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而且对于两个区域形成良好的关系,促进社区间其他项目的合作也会有推动作用。第三,在相关联青少年教育诉求中多社区间的互助共赢。在社区发展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聚集相应,即青少年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社区往往会具有加大的向心力,带动其他有共同教育诉求的社区共同抱团发展。这样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群体,甚至会通过不同区域社区的互助互动,形成新的青少年特色社区教育增长点,带动特色教育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落地开花。
3.2 加强与社区内外社会组织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多领域教育服务
青少年社区教育具体实施中需要与不同的教育实施组织和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以社会组织来促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途径有二:第一,与教育类社会组织建立正式合作关系,通过双方各自的需求,进行多方面的互助。社区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区内资源,为学校等教育类社会组织提供产学研基地,而这类组织则可以为社区提供师资、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第二,与实践类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教育空间。就社区教育本身而言,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保留和拓展青少年社会活动的空间。针对实践性教育内容,必然要与相关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青少年创造各种实践尝试机会。在社区实践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对青少年近距离的进行指导和评价,也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能力状况为组织的发展招徕和储备人才。
综上所述,青少年社区教育可以以互助模式为框架来开展,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互助群體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但对我国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建立社区教育专门化机构,创设专业化教育平台,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机制和管理机构,建设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全面、有序、持续开展搭建坚实的支撑平台。
项目名称:江苏省2016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课题名称: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2] 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3] 石玚,卓斯廉.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
[4] 鞠献利.社区公众素质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4.
[5] 刘慧,李媛.社区公众集体心理教育 活动设计与操作[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
关键词 互助模式 青少年 社区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12.065
Abstract Th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interactive mode, which is one of the pattern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focuses on mobiliz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and out of the community, realiz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 the groups. In this mode, th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can be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family and community related social organizations.
Keywords mutual aid mode; youth; community education; way
互助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指根据社区不同公众群体的知识素质能力和个性教育需求,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传统方法进行群体间的优化组合,得以实现不同人员知识能力需求相互满足的社区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运作是一个社区居民彼此互动、相互提升、共同得益的过程,同时,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融洽了社区居民人际关系,对社区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此类社区教育的开展可以借助于社区居民、家庭及社区内外相关社会组织来共同完成。
1 建立社区居民互助组织,为青少年社区素质教育强化托底基础
1.1 同辈群体社团是实施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优质组合模式
根据青少年行为发展特点,随着心理和生理的日渐成熟,他们对有共同特质和需求的同辈群体的依赖性会不断增强。在同辈空间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合作和竞争,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青少年社区教育者在采取这一方式进行青少年成长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同辈群体成员的遴选要注意科学性和个性化需求因素,避免出现成员需求不兼容而导致的各项矛盾迭起,加大教育的难度。第二,同辈群体社团的活动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团体成员创造更多的协作机会,并依据增能理论,在发挥个体现有特长的基础上,更多去挖掘他们的潜能,关注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第三,要在社团内部制定共同认且可行之有效的各项规则,保证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1.2 组织建立项目群体团队,为青少年提供特色型教育团队
所谓项目群体团队是指将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不同学龄层次的青少年进行组合,并辅以相应专家的指导,就某一个项目或任务开展而组建的团队。项目任务团队的成员具有兴趣的共通性,因此,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会投入更多的热情,激发更高的求知欲望。在项目专家的指导下,青少年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带动其他团队成员共同进步。并且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弥补现代核心家庭孩子缺少兄弟姐妹所引发的需求缺憾。社区教育者在项目团体运作中要注意以下幾个问题:第一,把握不同年龄层次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帮助青少年搭建团队中的角色丛,协调好不同角色的团队适应。第二,关注任务开展的不同环节,以及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参与行为,并进行能力提升性的教育引导。第三,做好项目的过程和效果评估,重视青少年对评估过程的参与。
1.3组建综合互助管理组织,激发社区居民的互助行为
对于青少年教育需求来说,可以通过个体资源的人际流通,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自身需求也得以实现。社区组建综合互助管理组织,建立社区居民需求及资源档案,重点收集有关青少年教育诉求信息,及时为青少年教育诉求寻找合适的资源,进行适切群体的配对,实现青少年群体与其他群体的良性互动。社区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需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充分评估双方的能力与需求是否具有共轭性,是否具有互通的空间和时间,是否可以提供人员互助的多对一,或一对多的资源与需求互通的模式。第二,要加强互助过程的监管,保证双方的权益与责任的共同承担,及时协调互助过程出现的问题。本着尊重双方的原则,保证青少年教育诉求的顺利实现。第三,保证信息收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做好互助资源信息流动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以便互助群体可以更好地结对及及时开展相应的互助行为。
2 关注家庭的重要地位,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搭建家庭互助平台
2.1 社区与家庭教育相融合,为青少年教育提供良好的原生环境
青少年各种特质的形成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及环境的影响。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引导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积极寻求专业社会力量的参与,做好父母的亲职、亲子教育和婚姻家庭教育辅导。社区可以组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通过社区活动、专业讲座或个案参与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经验和知识技能,升级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在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完成双方的共同成长。第二,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在家庭交往中积极参与响应父母的诉求,以促进者的身份帮助家庭成员更新互动理念,努力构建民主型家庭教养模式。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在处理家庭事务中的引导,并针对不同家庭结构模式设计具有实践价值的家庭互动方案,以青少年为教育过程的主要实践者,目标重在青少年人际及道德素质的提升。第三,关注家庭互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互助过程中不适当的环节,关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感受,处理好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成员冲突,保障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实施。 2.2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能动性,实现家庭间的良好互动
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组建不同的任务小组,或在教育活动实施中采用需求与资源配对的方式实现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等不同组合,就青少年成长教育、预防教育和矫治教育都会取得一定的成效。社区在家庭互助教育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三点:第一,在开展家庭互助时要清楚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任务分工,保证互助过程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与家庭组合共同制定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充分尊重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本人的意见和看法。第二,保证家庭配置的合理性。家庭配置要根据教育目标、家庭成员状况、青少年特点、家庭教育资源的种类及数量等情况,进行家庭间的配置。具体的配置要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契合程度。第三,关注家庭互助的可持续发展。在家庭互助实践中,人们会查漏补缺,自动调整自身行为,为下一次的互助过程做好心理和知识储备。这就要求相关社区工作者常态化家庭互助行为,以期达到进一步的互助效果。
3 建立社区内外支持网络,为青少年社区素质教育开拓资源渠道
3.1 共建友好社区,实现社区间的青少年教育资源和机会共享
不同社区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实现教育过程的共通共融,在青少年教育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同汲取经验,有效地提高社区教育的水平和教育质量。社区间青少年教育的互助合作通常实现形式有三:第一,中小尺度行政区划所辖范围内社区教育资源和机会的共享。一般为本街道所辖范围内的社区教育,由于这一范围内社区相邻,社区间工作人员相对熟识,且社区教育可以在街道办事处的统一规划中进行。第二,具有共同区域禀赋或禀赋互补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互助合作。例如,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教育项目中,社区互换部分青少年进行各自文化情境的实践和相关文化知识技能的获取。这不仅可以开阔青少年的眼界,而且对于两个区域形成良好的关系,促进社区间其他项目的合作也会有推动作用。第三,在相关联青少年教育诉求中多社区间的互助共赢。在社区发展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聚集相应,即青少年教育工作开展较好的社区往往会具有加大的向心力,带动其他有共同教育诉求的社区共同抱团发展。这样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群体,甚至会通过不同区域社区的互助互动,形成新的青少年特色社区教育增长点,带动特色教育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落地开花。
3.2 加强与社区内外社会组织合作,为青少年提供多领域教育服务
青少年社区教育具体实施中需要与不同的教育实施组织和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以社会组织来促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途径有二:第一,与教育类社会组织建立正式合作关系,通过双方各自的需求,进行多方面的互助。社区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区内资源,为学校等教育类社会组织提供产学研基地,而这类组织则可以为社区提供师资、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第二,与实践类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教育空间。就社区教育本身而言,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保留和拓展青少年社会活动的空间。针对实践性教育内容,必然要与相关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为青少年创造各种实践尝试机会。在社区实践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对青少年近距离的进行指导和评价,也可以根据青少年的能力状况为组织的发展招徕和储备人才。
综上所述,青少年社区教育可以以互助模式为框架来开展,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互助群體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但对我国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建立社区教育专门化机构,创设专业化教育平台,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机制和管理机构,建设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全面、有序、持续开展搭建坚实的支撑平台。
项目名称:江苏省2016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课题名称: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2] 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3] 石玚,卓斯廉.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
[4] 鞠献利.社区公众素质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4.
[5] 刘慧,李媛.社区公众集体心理教育 活动设计与操作[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