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当教练, 学霸业余爱骑车摘走奥运金牌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
  奥地利人上次拿到自行车冠军时,奥运会才刚刚诞生。
  1896年,奥地利人阿道夫·施马尔在雅典获得首届奥运会自行车计时赛冠军。那一届自行车计时赛一共只有两个人完赛,英国选手弗兰克·基平获得第二名,也是最后一名。
  2021年7月25日,奥地利女车手安娜·基森霍夫在日本拿下东京奥运会女子公路大组赛金牌,时隔125年再度为奥地利带回了自行车项目的金牌。
  事实上,安娜·基森霍夫练习自行车还没满7年,之前她一直是铁人三项选手,2014年因伤无法长跑才转型成为一名自行车手。此前她都没有在国际大型比赛上有出众的成绩,所以在成为奥运冠军之前很多人都没听过她的名字。
  赛前,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荷兰队和德国队身上。荷兰队由卫冕冠军安娜·范德布雷根领衔,她在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上都是这个项目的金牌获得者。德国队则是2020年欧洲公路竞标赛冠军。这两个国家派出的运动员全部来自国际自行车联盟(UCI)的女子职业队。
  赛后,所有人都在讨论安娜·基森霍夫是谁。在各路媒体的追踪下,人们才知道,这位冠军竟然是洛桑联邦理工學院博士后研究员,剑桥大学数学硕士,研究内容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博士论文方向是关于b-辛流形的可积系统。
  确切地说,安娜·基森霍夫没有团队、没有教练、没有营养师,是一个自2017年起就没有加入过任何职业车队的“孤狼”。听上去,就像一个业余爱好骑车的学霸研究员,来富士山旅游,顺便带走了奥运金牌。
  欧洲媒体惊呼,本届奥运会最大的黑马出现了。CNN则评论称,这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大的冲击之一”。
  ②
  自行车运动是世界十大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之一,UCI早在1900年就成立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运营包括大众所熟知的环法自行车赛在内的三大环赛及一系列大大小小几十场赛事,每年都会在中国掀起自行车热的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是其中之一。目前,UCI旗下有122支注册洲际职业队,其中女子职业队41支。
  女子职业队的要求与男子一样,每支车队需包含总经理、车队经理、教练、医疗助理、机械师和赞助方的付费代理人;每个注册年度内,每支车队需雇佣的车队经理必须至少2人,全职车手至少14人;车队需要为每名队员提供完整的法律和财务状况、赛事注册、各项担保和标准合同等。
  这样的情况下,再来看待这场奥运会决赛,就能感受到荷兰队的强大。主将范·弗勒滕的速度闻名女子自行车界,为她压阵的是卫冕冠军安娜·范德布雷根。
  比赛在东京西部的武藏之森公园开始,在静冈县的富士赛道结束。安娜·基森霍夫一开始便与其他5人一起,冲出了大集团,开始领骑。荷兰队和德国队则不慌不忙,互相提防着。在这样的公路大赛组比赛中,一开始领骑的人通常不会被注意,因为她们将独自一人承受风阻,通常会耗干体力、后继乏力。
  一般而言,那些无意竞争金牌、只想冲击一枚奖牌或一个还不错的名次的选手,才会选择在一开始领骑。
  荷兰队与德国队的作战方式才是主流,一开始利用大部队的破风能力保留体力,在距离终点60~40km时开始发力,利用集团作战的方式轮流领骑,帮助主将破风,使得主将在最后阶段能够以充沛的体力完成冲刺。
  随着137公里的比赛行程过半,以安娜·基森霍夫为首的领骑部队已经领先了包括荷兰军团在内的大队5分钟。此时,荷兰队与德国队依然稳如泰山,5分钟是一个在自行车比赛中常见的数字,集团军在后续的追击中能够轻易赶上。
  但奥运会公路大组赛没有无线电通讯和场外指导,大部队并没有意识到,安娜·基森霍夫已经跑得太远,领先已经超过了10分钟。剩下的路程已经不多了,即便范·弗勒滕拥有傲人的速度,剩下的距离也已经不足以让她赶上安娜·基森霍夫。
  距离终点还有60公里时,荷兰军团开始行动。新科环法冠军、24岁的小将黛米·沃勒林率先出击,开始追击领骑军团。但她没有成功,领骑军团已经走得太远。此时,荷兰队开始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她们开始了群体性的追击。
  4件橙衣从大部队中脱离出来。用《欧洲体育》的话来说,范·弗勒滕开始像火箭一样向前蹿出,追赶领先集团,就像以前无数次发生的那样。
  比赛还剩40公里,安娜·基森霍夫已经甩开了一开始领骑的其他4人,开始了孤独又漫长的独自领骑。同一时间,火箭一样的范·弗勒滕已经在极快地逼近其他领骑的4人。随着安娜·基森霍夫进入终点前的富士赛道,开始最后的旅程。即便中途以65公里/小时的速度发生车祸,摔下了车,范·弗勒滕还是完成了对其他领骑4人的超越,回到大部队中静待最后的冲刺。
  像无数次发生在职业赛场上那样,范·弗勒滕还是高举着双手冲过了终点线。一般而言,只有在获得冠军时,车手才会这样做。毕竟,在女人对女人的冲刺大战中,范·弗勒滕从来没输过。
  范·弗勒滕兴冲冲地跑向观众席,拥抱自己的教练,却被告知:你获得了银牌。
  此时,金牌获得者安娜·基森霍夫已经绕着观众席转了一圈,接受了观众的致意。她领先范·弗勒滕75秒,获得了冠军。
  ③
  范·弗勒滕不知道安娜·基森霍夫是谁。
  赛后,在接受荷兰媒体采访时,范·弗勒滕泪流满面:“是的……我以为我赢了,我错了。”范·弗勒滕坦诚地说道,奥运会比赛不像职业比赛那样,队员和教练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电沟通,在完成对4人领骑队的超越后,范·弗勒滕以为剧本就像过去的每次比赛那样。谈到自己最后的冲线举动,范·弗勒滕称自己“感到羞愧”。
  铜牌获得者、意大利选手伊丽莎·隆戈·博基尼说:“我以为荷兰队掌握了一切,但最终,有时当你战术玩得太多,你认为你是最强的,你就输了比赛。”
  安娜·基森霍夫则显得十分安静。
  据《欧洲体育》报道,在富士赛道上骑最后一圈时,安娜·基森霍夫明显开始脱力,不过好在,她脱力的速度比较慢,剩下的力气足够支撑她到达终点。整场比赛,安娜·基森霍夫没有冲刺,只是安静地骑完了整个旅程。
  “我这辈子从来没这么累过,我掏空了自己腿上的每一个细胞。”安娜·基森霍夫赛后接受采访时说道。据欧洲奥运跟踪媒体报道,参加奥运会前,安娜·基森霍夫的梦想是能够赢得预选赛,进入奥运会。“后来我在想,我能不能试试冲击前15名呢?”
  安娜·基森霍夫说,冲线时,她脑子里想的是:“骑完了吗?我还得继续骑吗?”当这位奥地利自行车手意识到她赢得了金牌时,她难以置信地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她说:“这不是真的,没有人会相信它。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即使越过了线,我也不敢相信。”
  这位博士后研究员成为职业选手才3年,她没有教练,没有队友,没有团队,自己制定训练计划、自行规划战术,一路孤独地骑完了137公里,战胜高温,获得金牌。
  有眼尖的北美解说员指出,安娜·基森霍夫在比赛中的补给次数相对她保持的速度而言太少了,说明她的后勤保障团队与其他参赛者有明显的差距。安娜·基森霍夫对此解释道:“作为一名数学家,你习惯于独自解决问题,我对待自行车也是这样。”
  安娜·基森霍夫在剑桥大学获得了数学硕士学位,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获得了应用数学博士学位。目前,她正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日内瓦湖畔的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员。洛桑联邦理工学院与大名鼎鼎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姐妹机构。
  在接受CNN体育频道记者采访时,安娜·基森霍夫说:“许多骑自行车的人,他们有教练,有营养师,有为他们计划比赛的人。但所有这些都是我自己做。”
  在为东京奥运会做准备时,她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身体负责训练,而她的大脑则是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比对手更强的数学能力获得优势。她还提前研究了东京的气温,还做了个热适应过程表。来东京一个月前,安娜在推特上上传了自己为应对东京高温设计的训练方案,从营养表、设备,再到训练计划,全部都是她自己一手操办。
  因为热爱投身运动,最后走向奥运赛场,像安娜·基森霍夫这样的人在欧洲并不少见。银牌获得者、女子速度之王范·弗勒滕也是瓦赫宁根大学流行病学硕士学位获得者。
  安娜·基森霍夫骄傲地说,她的学生们都会在谷歌上搜索她的名字。她很期待,下个学期将在讲堂上和大家分享获得奥运冠军的经历。
  (摘自2021年7月28日《时代周刊》,本刊有修改)
其他文献
常听人说:“做东西的人,所有精力都在制作上,无暇贫嘴。”  确实如此,作品比我这些刍荛之言要诚实公正得多。人的眼睛,能將作品的表里看得分明,无一隐藏。上手一用则更了然。  在作品上倾注一切,其实是至难的技道。想要充分而熟练地运用材质,需要漫长岁月的历练,其中还时常会遭到材质难以预见的抵抗。所谓直觉,不是天赋,而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依然不放弃对技艺的磨练,通过持续的培育和积累而获得的能力。  诚然,在工
期刊
夏天早起的人是有福气的,可以看到朝露。朝露,这个词真好,好在哪儿,说不清,道不明,看到了就会觉得万物美好,而你我都在其中。  夏天的清晨是特别美好的。我一直不喜欢夏天,太热,太忙,有限的记忆里,麦收,插秧,中考,高考,这些身体和心理上备受煎熬的事情都发生于夏天。夏天阳光炽热,颜色泛滥,风狂雨骤,暴烈,喧嚣。但夏天的清晨不是这样的,在烈日未来之前,有着难得的温婉和平静。  幼时我常随舅爹晨起。他壮年
期刊
亲爱的朋友!这个奇诡乖谬的夏季终于接近尾声了。就从现在开始,山峦又焕发出宝石般的光泽,轮廓变得格外鲜明,还染出清淡的、确实只属于九月份的钴蓝。每天清晨,草地上又凝结了浓重的露水,樱桃树叶日渐变紫,金合欢的羽叶也有点转黄的迹象。  在盛夏逐渐消逝的这段日子里,空气中特别地透着一份我称之为“属于画家的”清澈,吸引画家们挥动彩笔去捕捉它、赞美它。所有的颜色从来不曾焕发出如此神奇的、珠宝般的光泽,一切阴影
期刊
吃过晚饭,来到下吴村。天刚擦黑,村民们悠闲地坐在村口的亭子里、溪边的石凳上,拉家常、说年成——稻子又熟了!  走过门前溪,前面是一片三百多亩的水稻田。田野静悄悄,夜的薄幕在缓缓拉起。成片的晚稻叶青穗黄,稻叶吹着软的风,带着整片田野这边摇过来,那边晃过去。成熟的水稻田组成了乡村美好夜晚的一部分。  稻香是一种什么样的香?那是一种清清淡淡、让人安宁的香。它不是单纯的谷粒的香,而是伴着泥土的芬芳、山水的
期刊
1759年11月10日,弗里德里希·席勒出生于涅卡河畔的德国小城马尔巴赫。那里离斯图加特不远,当时属于符腾堡公国。因为在军中服役的父亲常需调防,符腾堡公国各处都留下了席勒童年的足迹。他自幼天资聪颖,口才过人,在14岁那年被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相中,不由分说地把他录取进公国军校“卡尔学院”,先是学习法学,后来又改修医学。但年少的席勒却发自内心地抗拒这一桩旁人眼中的恩典。他厌恶学院内与世隔绝的生活与刻
期刊
2018年,我五十岁;10年后,六十岁。一个很久很久之前从未想过的远方,远得仿佛在地图之外,可是,转眼就是下一站。  二十五岁那年,我写了一篇文章,用自嘲的方式讽刺了一下电视主持的现状,名字起得有点傲娇——“渴望年老”。记得当时岁数大一些的同事,常常斜着眼看我,然后来上一句:“过些年你就不渴望了。”没错,这几年越发明白了他们斜着眼中的含义:青年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这不,轮到我了!  从20
期刊
“感官记忆”的意思,当然是从一个人的官能上的感受作为出发点,听的、看的、摸的、挨的,当然也包括水淹的、火烧的……  四岁多的时候,我家住在台北信义计划区的东边、象山山脚下的一个眷村——“四四南村”,一家五口住在一个十坪左右的房子里,还挺幸福的。有一个三四坪大的小走廊与隔壁是通的,因为房间小,一般做饭都是在走廊里做,隔壁在做什么菜,你家在做什么菜,都知道。  爸爸要很早起床,吃完早饭要骑脚踏车到“万
期刊
科幻片中提到地球人发现外星文明时,总会出现一件经典“道具”:拥有“大锅”一般的碟片(碟片中央伸出长长天线)的大型建筑物。“大锅”的标准名称叫“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收获了大量宝贵的天文发现,但文艺作品将它和外星人扯上关系,也并非信口雌黄。寻找地外文明痕迹,同样是射电望远镜的任务。  宇宙背景辉光支持“大爆炸说”  天文学起源于观星。我们抬头看到的星星,实际上是天体发出的光。考虑到光本身
期刊
①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话用在范仲淹身上,最是贴切不过。这个出身官宦之家的孩子,却由于两岁丧父贫困无依,母亲谢氏不得不抱着他改嫁到山东朱姓人家。  青少年时期,他并不了解自己的身世,只知道自己名叫朱说。某次,他劝诫朱家兄弟不要浪费,结果人家脱口而出:“你又不姓朱,干吗管我家闲事?”  得知身世真相后,范仲淹伤感不已。那一年,他22岁。他毅然决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不甘寄人篱下
期刊
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在学习经验会上有个发言,我自己至今不忘,因为它照亮了我的一生。当时我说: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把上每一门功课都当作精神的享受,学习就是探险的过程,每一次上课都会发现新大陆,要带着好奇心,怀着一种期待感,甚至神秘感走进课堂。  怎样使自己始终如一地处在探讨、发现的状态,并由此获得永恒的快乐?我记得林庚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