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成果显示,湖南拥有518处重要地质遗迹,其中347处未加任何保护。
同为砂岩,岳麓山为什么无法长成另一个张家界?
地质专家的答案是:这跟它们的岩层有关。岳麓山的岩层有倾斜度30到40度,甚至更大,这样的先天条件就决定了岳麓山不能形成峰林。
站在地质学的角度,总是看见几百上千万年轻描淡写地过去,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在历史的长河里终会湮灭。那些峡谷里的梨花,让地质学家可遇不可求的金钉子剖面,七八百万年前冰川在石块上蹭过的痕迹在山间留下的U形谷,因为年代不同而呈现不同深度的红色丹霞,被地质学家看出1631年一场大地震的滑坡……
这些都与对地质遗迹的研究和解读密不可分。
地质遗迹,地质学的语言描述为,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矿物、岩石以及典型产地;水体资源;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为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现象,包括地质和地貌的特征,提供了最珍贵的证据。
对于地质遗迹的科学、美学和其他价值的发现和评价,为保护和善待这些地质遗迹提供了基础。从而对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资源的利用潜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寻找:在21.18万平方公里上的518处地球变迁印迹
湖南地属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濒太平洋板块,南临澳大利亚-印度板块,西接非洲板块。中元古代中晚期,原始陆壳裂解,湖南省境西北属扬子板块,东南属华夏板块(今华南板块),自新元古代开始,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
漫长而复杂的演化,成就了湖南地质遗迹的丰富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湖南就启动了多轮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为全省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这些调查也存在调查范围不广泛,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评价内容不准确等缺陷。
2011年8月,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启动。此次项目是在前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调查内容全面、客观准确的地质遗迹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提供科学依据。
此后两年时间,10余名项目组成员行程五六万公里,首次对全省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调查,确定全省重要地质遗迹518处,提交评审的报告拟定世界级25处、国家级197处、省级296处。
这些地质遗迹遍布湖南省14个市州,但又相对集中。80%以上的地质遗迹相对集中于占全省土地面积51%的山区。根据空间分布,可划分为6个特色明显的地质遗迹分布大区,即武陵山地质遗迹分布大区、雪峰山地质遗迹分布大区、南岭地质遗迹分布大区、罗霄山地质遗迹分布大区、湘中丘陵地质遗迹分布大区、洞庭湖平原地质遗迹分布大区。
历时两年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湖南地质遗迹类型全、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有不少为国内乃至世界所稀有。
9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在内的省内外知名地质专家齐聚长沙,参加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评审。李廷栋认为,湖南是国内少数开展地质遗迹系统调查的省份之一,这对于以后其他省份进行地质遗迹调查有借鉴意义。
赞扬不止如此,李廷栋还说:“湖南是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源大省,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系统调查全省地质遗迹是远见卓识之举。将对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为‘生态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现实:未加任何保护的347处
凤凰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峡谷、峰林、台地、溶洞、瀑布、构造形迹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
然而,此次调查却发现,公园内的湖南落差最大236米的尖多朵瀑布却因被引走水量后而枯竭。天龙峡因过度开发使得特殊的地貌遭遇破坏。
无独有偶,此次调查也发现湖南部分地质遗迹及其生态环境已经或正在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开挖山体;盗卖矿物奇石和钟乳石材;引走瀑布水量以作其他用途;矿业活动引发井泉水干枯和地质地貌景观破坏;过度工业开采岩矿与宝玉石;未经批准挖掘古生物化石,过度旅游开发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等。
“我省分散的、未加任何保护管理措施的地质遗迹多达347处。”湖南省地质环境总站副站长陈文光说,部分地质遗迹集中区以及大量分散的地质遗迹区(点)未纳入正常有效的保护管理中。
除保护体系不完善,目前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法规不能涵盖地质遗迹管理的诸多方面,且宣传和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亟须完善立法。
调查还发现,有的地质遗迹集中区的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则是多部门管理,都导致地质遗迹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全省范围内也缺乏政府颁布实施的相关规划,致使地质遗迹保护大多围绕一时一地的事项展开,缺乏规划管理。
保护:“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漫长年代里遗留下的不可再生自然遗产,是人类追溯地球历史、获得地球环境演化信息的链条。人类无法承担丢失地质遗迹之重。
湖南地质遗迹保护主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湖南建立了5个地质遗迹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对岩洞、丹霞地貌、溶洞等地质遗迹进行了有效保护。此外,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12年底,湖南建立了地质公园24处,其中世界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0处,省级地质公园13处,总面积达3548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主要体现4个方面的价值:科学价值、美学观赏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
调查发现,目前湖南大部分地质遗迹均有不同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途径有旅游业开发利用、工业开发利用和农业开发利用等。
旅游开发利用是地质遗迹最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山水地貌景观发展观光游览,温泉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典型地层剖面、重要化石和岩矿石产地则多开展以科考、科普教育为主的旅游活动。
此外,也对一些重要岩矿石和古生物化石进行工业开发利用,浏阳的菊花石就是湖南的名片之一。
根据调查中发现的湖南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项目组给出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议。
调查组认为,湖南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典型地貌景观,鼓励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水体景观,加强重要采矿遗址、重要岩矿产区、重要矿业遗迹区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探索典型特色矿产集中区多种地质遗迹和矿业遗迹永续利用的道路,严格保护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构造行迹、地质灾害等类型地质遗迹。而在保护的方式方面,调查组给出建议是,以地质公园为主,矿山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为辅,其他多种保护利用方式共同发展的地质遗迹保护利用体系与网络。
调查建议,下一步,要开展较大比例尺的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遗迹调查;编制全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制订有关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并定期对执法状况进行监测,严厉打击恣意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
据记者了解,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在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省政府的名义发布湖南省重要地质遗迹目录,建立地质遗迹数据库,确立统一的保护标识对地质遗迹进行保护。
“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地质遗迹。”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陶霁在该项目的评审会上表示。
同为砂岩,岳麓山为什么无法长成另一个张家界?
地质专家的答案是:这跟它们的岩层有关。岳麓山的岩层有倾斜度30到40度,甚至更大,这样的先天条件就决定了岳麓山不能形成峰林。
站在地质学的角度,总是看见几百上千万年轻描淡写地过去,这些形态各异的地质奇观在历史的长河里终会湮灭。那些峡谷里的梨花,让地质学家可遇不可求的金钉子剖面,七八百万年前冰川在石块上蹭过的痕迹在山间留下的U形谷,因为年代不同而呈现不同深度的红色丹霞,被地质学家看出1631年一场大地震的滑坡……
这些都与对地质遗迹的研究和解读密不可分。
地质遗迹,地质学的语言描述为,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矿物、岩石以及典型产地;水体资源;地质灾害遗迹等。
地质遗迹为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现象,包括地质和地貌的特征,提供了最珍贵的证据。
对于地质遗迹的科学、美学和其他价值的发现和评价,为保护和善待这些地质遗迹提供了基础。从而对在全球范围内提升资源的利用潜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寻找:在21.18万平方公里上的518处地球变迁印迹
湖南地属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濒太平洋板块,南临澳大利亚-印度板块,西接非洲板块。中元古代中晚期,原始陆壳裂解,湖南省境西北属扬子板块,东南属华夏板块(今华南板块),自新元古代开始,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发展演化历史。
漫长而复杂的演化,成就了湖南地质遗迹的丰富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湖南就启动了多轮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为全省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这些调查也存在调查范围不广泛,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评价内容不准确等缺陷。
2011年8月,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启动。此次项目是在前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调查内容全面、客观准确的地质遗迹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全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提供科学依据。
此后两年时间,10余名项目组成员行程五六万公里,首次对全省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调查,确定全省重要地质遗迹518处,提交评审的报告拟定世界级25处、国家级197处、省级296处。
这些地质遗迹遍布湖南省14个市州,但又相对集中。80%以上的地质遗迹相对集中于占全省土地面积51%的山区。根据空间分布,可划分为6个特色明显的地质遗迹分布大区,即武陵山地质遗迹分布大区、雪峰山地质遗迹分布大区、南岭地质遗迹分布大区、罗霄山地质遗迹分布大区、湘中丘陵地质遗迹分布大区、洞庭湖平原地质遗迹分布大区。
历时两年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湖南地质遗迹类型全、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价值高,有不少为国内乃至世界所稀有。
9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陈安泽在内的省内外知名地质专家齐聚长沙,参加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评审。李廷栋认为,湖南是国内少数开展地质遗迹系统调查的省份之一,这对于以后其他省份进行地质遗迹调查有借鉴意义。
赞扬不止如此,李廷栋还说:“湖南是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源大省,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系统调查全省地质遗迹是远见卓识之举。将对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将为‘生态中国’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现实:未加任何保护的347处
凤凰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峡谷、峰林、台地、溶洞、瀑布、构造形迹等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国家地质公园。
然而,此次调查却发现,公园内的湖南落差最大236米的尖多朵瀑布却因被引走水量后而枯竭。天龙峡因过度开发使得特殊的地貌遭遇破坏。
无独有偶,此次调查也发现湖南部分地质遗迹及其生态环境已经或正在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开挖山体;盗卖矿物奇石和钟乳石材;引走瀑布水量以作其他用途;矿业活动引发井泉水干枯和地质地貌景观破坏;过度工业开采岩矿与宝玉石;未经批准挖掘古生物化石,过度旅游开发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等。
“我省分散的、未加任何保护管理措施的地质遗迹多达347处。”湖南省地质环境总站副站长陈文光说,部分地质遗迹集中区以及大量分散的地质遗迹区(点)未纳入正常有效的保护管理中。
除保护体系不完善,目前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法规不能涵盖地质遗迹管理的诸多方面,且宣传和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亟须完善立法。
调查还发现,有的地质遗迹集中区的管理机构不健全,有的则是多部门管理,都导致地质遗迹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全省范围内也缺乏政府颁布实施的相关规划,致使地质遗迹保护大多围绕一时一地的事项展开,缺乏规划管理。
保护:“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漫长年代里遗留下的不可再生自然遗产,是人类追溯地球历史、获得地球环境演化信息的链条。人类无法承担丢失地质遗迹之重。
湖南地质遗迹保护主要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湖南建立了5个地质遗迹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对岩洞、丹霞地貌、溶洞等地质遗迹进行了有效保护。此外,地质公园是地质遗迹保护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12年底,湖南建立了地质公园24处,其中世界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0处,省级地质公园13处,总面积达3548平方公里。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主要体现4个方面的价值:科学价值、美学观赏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旅游开发价值。
调查发现,目前湖南大部分地质遗迹均有不同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途径有旅游业开发利用、工业开发利用和农业开发利用等。
旅游开发利用是地质遗迹最主要的开发利用方式。山水地貌景观发展观光游览,温泉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典型地层剖面、重要化石和岩矿石产地则多开展以科考、科普教育为主的旅游活动。
此外,也对一些重要岩矿石和古生物化石进行工业开发利用,浏阳的菊花石就是湖南的名片之一。
根据调查中发现的湖南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中的问题,项目组给出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建议。
调查组认为,湖南要大力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典型地貌景观,鼓励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水体景观,加强重要采矿遗址、重要岩矿产区、重要矿业遗迹区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积极探索典型特色矿产集中区多种地质遗迹和矿业遗迹永续利用的道路,严格保护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构造行迹、地质灾害等类型地质遗迹。而在保护的方式方面,调查组给出建议是,以地质公园为主,矿山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为辅,其他多种保护利用方式共同发展的地质遗迹保护利用体系与网络。
调查建议,下一步,要开展较大比例尺的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遗迹调查;编制全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制订有关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并定期对执法状况进行监测,严厉打击恣意破坏地质遗迹的行为。
据记者了解,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在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的基础上,以省政府的名义发布湖南省重要地质遗迹目录,建立地质遗迹数据库,确立统一的保护标识对地质遗迹进行保护。
“要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地质遗迹。”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陶霁在该项目的评审会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