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从人物内心走向文本核心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fi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较为常见的一类题材是名人类文本,对于这类文本的教学,传统的教法往往是带领学生反复地去论证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实则不然。“言”与“意”,应是名人类课文教学的两翼。在教学中,应遵循写人叙事类文体的特征,以事为经线,用情作纬线,带领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体验中习语用文,达到“言”与“意”的同构共生。
  《钱学森》一课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典型的名人类文章,展现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伟大形象。单就这篇课文而言,人物的形象十分鲜明,情感的表达也非常直接,学生基本上一读就懂。教学此类课文,笔者认为重在引导学生阅人、习语、用文及拓展。
  一、阅人得“意”,与人物相识
  阅人,意为观看人、观察人。关于阅人,就是要识其人、听其言、观其行。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和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高尚品德,从而使语文课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
  本文的核心是钱学森的两段语言。古語有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虽然钱学森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他留下的语言和他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聚焦两段话,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爱祖国的不止钱学森一个科学家。但是,他爱祖国跟其他人爱祖国有什么不一样?原来,钱学森的爱国,自有别样情。
  1.第一处语言:留学报国表忠心
  钱学森的第一处语言,是他一个人的心理独白。对于钱学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相距较远,但这并不妨碍学生读懂钱学森的语言。想要真正理解他说的话,必须让学生真正沉入文本,透过一字一句的品读,可以更好地明白钱学森所说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学生再来认识钱学森,就不是简单的浮于表面的“爱国主义”了。此时,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情感的体会更加深刻,此为得“意”。
  2.第二处语言:科学救国诉衷肠
  钱学森的第二处语言,是向留学生倾诉的心声。教者通过勾连钱学森在美国的优越待遇以及回国后的艰辛条件,贴近人物语言,学生真正明白了爱国不是口号,而应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这一点在钱学森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爱国就是留学还想着报国,爱国就是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来救国,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也是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这样的教学才算是真正的得“意”与“得意”。
  二、习语得“言”,与表达相逢
  得“意”的语文课,在于帮助学生感知形象,体会情感。而得“言”的语文课,绝不仅仅只是了解一个人物,感受一种情感,还需要习得一种语言。因此,语文课不仅要阅人得“意”,更要习语得“言”,捕捉表达特色,关注表达方式,提升表达能力。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魅力在哪?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挖掘,感受语言的秘密?
  1.提炼中心,明思路
  在学生初读体会钱学森的第一处语言后,教师引导学生试着把一段话浓缩成一个词,即“留学报国”。至此,教学并没有停止。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学会读出人物语言中的核心意思,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形象,在读到这样的语言描写时,同学们首先要学会提炼中心。在接下来学习第二段人物语言时,继续引导学生试着用凝练的词来概括人物语言的核心意思。同时,这也是在培养学生读懂人物语言核心意思的能力。
  2.联系背景,识环境
  通过品读钱学森的第一处语言,学生初步认识了钱学森一心想要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然而钱学森在留学期间所做的更多准备、更多努力学生并不知晓。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他说的话,还必须把人物还原到他生活的背景中。因此,教者在这里适当地引入了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快速浏览,自由地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钱学森所说的话的深层含义,更将这一份“留学报国”的情怀落到实地。
  3.关注层次,悟真情
  在依次学习文中的人物语言后,非常有必要将几处语言放到一起,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异同。
  例如,相同之处,那便是两段话语中都强调了一个词“祖国”,可见祖国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钱学森的心里,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又如,不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和揣摩,深切地感悟到,第二段话的语气更强烈,心情更激动,决心也更为坚定。这些话语饱含了浓浓的深意,不去咀嚼推敲,怎会读到这层味道?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提炼中心,联系背景,关注层次,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此为得“言”。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课堂以适合小学生悦纳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他们不断领悟语言的秘密,最终习得语言的智慧。
  三、情境表达,与心灵相融
  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后,我们的教学还需引入“言意兼得”的高级领域,即语言的迁移。符合“双核”特质的迁移运用,由学生学习文本句式,说出钱学森的内心话语。透过迁移,我们发现,此时的学生已经走进了钱学森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有感而发。他们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当成钱学森,想人物之所想,念人物之所念。他们的表达言意相融,无不透露着这样的情愫:他们读懂了钱学森,读懂了钱学森深埋心底的爱国情。
  四、拓展延伸,与名人相交
  本文最能体现钱学森精神的是人物语言,然而,文中的语言毕竟是有限的,无法折射出人物的精神全貌。教师在课文收尾部分再适当拓展几句课外的语言,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语言背景中去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无论课内课外,钱学森的语言中聚焦的就是一个词:“中国”“祖国”已经流淌在他的血液里,镌刻在他的心灵深处。同时,在学习《钱学森》一文后,教师结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推荐学生去阅读《走近钱学森》这部著作,书中有大量的人物语言,关注语言描写,将会从文字中看到人物丰满而又鲜活的形象。
  此外,教者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一些名人传记,如《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等。这样分类汇总,触类旁通,在无形中慢慢地构建了一个语文微课程的雏形,从而在学生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名人印记”,将名人的精神内化为自身学习、生活的一股动力与能量,从而来缔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名人历程。
  从钱学森的身上,学生知道了有一种爱国叫“留学报国”,有一种爱国叫“科学救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钱学森等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回到国内,报效国家。他们竭尽自己的一生,为着一个梦想而奋斗,那就是我们的中国梦,这也应是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的梦。“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核心,我们语文课堂的学习之旅变成让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体验发现的美妙历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215128)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诗文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但由于古诗产生的时代久远,其表达形式与白话文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纷繁复杂,一直以来,古詩文都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学中突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突出小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据笔者的调查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眼于主动学,调动其学习
期刊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是一项相对较为困难的任务。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识字量还不足以支撑其文字表达,因而写出完整的语段难度较大。此外,对标点符号的学习也是低年级小学生所缺少的。总之,低年级小学生的习作锻炼是一个跨越式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相当大的难度,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  从另一角度看,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对写话任务普遍感到困难,但小学生在绘画方面则普遍保持着较高的兴趣。因此就产生了绘画
期刊
从2017年开始,全国小学语文学科推行使用统编教材。全国小语会会长陈先云先生在多次统编教材培训中都提到,老师们要在实施统编教材的过程中加强六个意识,即“国家意识、目标意识、文体意识、读书意识、主体意识、科研意识。”在实际教学中,一线老师如何让这“六个意识”更好地“落地”,结合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下面,笔者以二年级下册《枫树上的喜鹊》为例,重点着眼“目标意识”与“主体意识”,阐述如何进行这一课的教
期刊
学习不是一场比赛,而是一个过程,尤其是语文阅读学习中,教师只有引导孩子静下来读书,才能确保孩子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在本文之中笔者以《黄果树瀑布》教学为例探讨静下心来教孩子学会阅读。《黄果树瀑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从所见、所闻、所感多个视角出发,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一篇少有的写景散文佳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让孩子静下心来阅读十分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融图、文、声、像于一体,使教学活动成为智能化的双向教学过程,它能促进感知,调动情感,发展思维,拓宽知识面,产生在传统教学中无法达到的知识表达及传递的效果
期刊
长期坚持教学现场的观察,笔者发现课堂存在假装学习与虚假学习的现象。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把“学会学习”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笔者阅读团队教师的工作报告与阶段反思,通过大量课堂观察课例,发现部分学生出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游离课堂,或发呆,或玩学具、啃指甲,当教师纠正他,他却假装写字、假装读书、不懂装懂;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缺乏思考,敷衍对待;到了考试,成绩暴露出一大堆问题。“
期刊
教学目标:  1.读文比较阅读,感受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的创作风格。  2.预测比较阅读,发现新美南吉作品特点。  3.模仿创编阅读,练习编写童话,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应用不同的阅读形式与方法尝试群文阅读,培养搜集与整理文本信息的能力。  2.在对比阅读中感受同一作家的不同创作风格。  设计思路:  1.在阅读群文中走进“新美南吉的童话”,感受同一作家的不同風格,以
期刊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助力语文关键性能力的生长,其中在关乎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中,朗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是要将课文朗读正确流利。为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体现朗读指导的层次性,借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意识。笔者即以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四个太阳》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统整归类,借助组合拼音读通语句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模式恰似三朵奇葩竞相开放,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思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三大”学习方法,并初见成效。  一、快乐的自主学习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逐步形成独特的见解,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进行选择性
期刊
众所周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根本”的这一信条式教育命题,既是新课程理念中的关键词和核心语,又是新时期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和主抓手,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措施。那么,如何秉承这一核心理念并积极开展高质效的课程活动呢?一言以蔽之,就在于认真做到并努力做好“让学引思”这篇主题文章。  所谓“让学引思”,就是教师应始终坚持“生本学主”指导思想,善于把“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