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发展对舞蹈审美的影响更多的地体现在意识观念上,体现在社会文化的需求上,本文从舞蹈审美与社会关系入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舞蹈与社会文化发展间的联系,从而引伸出社会发展直接影响舞蹈审美的这一话题。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单纯从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舞蹈包括外显媒介和载体,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包装,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文化认可的一种艺术形式。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文化因素而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
舞蹈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单纯以舞蹈的形式上来看,舞蹈通过外界包装和自身的表现形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作为文化的外延,舞蹈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风味和意义。最受当地文化认可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审美变化与社会文化本身的变化是不可分隔的,文化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延伸。反过来舞蹈审美变化的延伸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
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结论:“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以中国舞蹈发展为例,由此挖掘这门艺术所包涵和体现的内敛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发展与舞蹈审美的历史概述
舞蹈是以生活为本源,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用人体的舞蹈动作为媒介传达人的情感信息的物质符号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由无到有,逐渐演变成为今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门类,和社会分发展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最初创造舞蹈,并非供他人欣赏娱乐,更多是为了宣泄自身的感情,并与他人交流思想情感,而形成的肢体语言。当某种艺术形式处于初始阶段时,往往是最诚挚、最强烈地体现着人类生命的直接需求,最初的舞蹈本身更多的表现为个人的行为,这时的舞蹈审美处于一种朦胧的初始阶段。舞蹈表现形式的原始性使得艺术审美本身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标准,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直接性和单纯性。
当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了不同阶级以后,舞蹈才从个人自娱演变为群体性的活动,部分舞蹈内容逐步的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度期,出现了以表演舞蹈为生的专业舞者(乐舞奴隶、歌舞伎等),同时也出现了以观赏舞蹈为乐的统治阶级。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我国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的史实。此时的舞蹈表演事实上分为三种:一种是用于礼仪祭祀,一种是用于欣赏娱乐,或两种功能兼而有之。有些创作产生于宫廷,有的则根源在民间,为了适应宫廷的需要,有所改编或加工。它们既在宫廷演出,也在宫外贵族士大夫或民间其他场合演出。当时的奴隶主对乐舞的审美追求以豪华壮观、新奇瑰丽为主。
真正意义上的舞蹈艺术的复兴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至此舞蹈艺术开始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发展进入了一个“舞蹈新时期”。
自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开始,中国的舞剧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小型舞蹈的创作是突飞猛进。很多舞蹈家们在扎根于本民族文化这块深厚土壤基础上,努力寻求中西方舞蹈文化的结合点,不断尝试着以西方文化观念,现代舞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读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舞蹈审美本身倾向于在新思路新观念的冲击下向主张理性化、现实化、综合化过渡。
二、社会发展对舞蹈审美的影响
著名理论家约翰·罗素说过:作为真正的艺术,是何种类都不重要,在伟大的艺术家看来,所有艺术标榜的标签都是可笑和无聊的,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沉潜到他的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
舞蹈的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取得了今天的成果,由此发展出来的审美观包含了不仅仅是舞蹈表演艺术的表象思维,更蕴涵了丰富的学术内涵及其技术方法、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制度、科学价值等一系列人文制度的改变,反作用于个人而形成了非主导性的控制力量,帮助人性的解放及人的自主选择能力大幅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舞蹈审美的变化,同时,审美观的变化直接反映出社会成员对当下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社会的当前形式和社会风气对舞蹈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舞蹈以生活为源泉,更多以表现现实为内容,战争时期的舞蹈,具有很鲜明且独特的风格。当时我国新兴的舞蹈都是以宣传革命精神为目的。1927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血泊中重新站起来之后,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又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开展起来,就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之上,一种新型的歌舞沐浴着一轮东升的旭日破土而出,它以鲜明的进步色彩,鼓舞人们的革命斗志,人们称它是“苏区歌舞”或“红色歌舞”。“苏区歌舞”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前提,为革命斗争服务,在红色土壤中扎稳根基并迅速发展起来,伴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真理。在长征这一人类空前的历史壮举中,红军的宣传队亦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学习了新的舞蹈,当时的歌舞宣传已不再以单纯的鼓舞士气、宣传革命精神为目的,更多的是表现红军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友谊,用于缓和并消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以及敌人所发动反动宣传所带来的敌视情绪。
三、结语
舞蹈体现和负载了社会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活与舞蹈息息相关,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而社会发展对舞蹈审美的影响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对舞蹈审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为舞蹈能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审美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舞蹈今后亦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1到另外一个高峰。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发展对舞蹈审美的影响更多的地体现在意识观念上,体现在社会文化的需求上,本文从舞蹈审美与社会关系入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舞蹈与社会文化发展间的联系,从而引伸出社会发展直接影响舞蹈审美的这一话题。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舞蹈是一种文化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象征。单纯从舞蹈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舞蹈包括外显媒介和载体,作为文化形态的外包装,它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意味、最受当地文化认可的一种艺术形式。形态和文化是不可分隔的文化因素而形成了特定的形态,反过来形态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
舞蹈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单纯以舞蹈的形式上来看,舞蹈通过外界包装和自身的表现形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作为文化的外延,舞蹈可能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有民俗风味和意义。最受当地文化认可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审美变化与社会文化本身的变化是不可分隔的,文化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延伸。反过来舞蹈审美变化的延伸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
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结论:“一定的文化意义是以一定的艺术元素为传播媒介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并进一步回答艺术形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它体现和负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为什么会制造和使用这种艺术形式等等”。以中国舞蹈发展为例,由此挖掘这门艺术所包涵和体现的内敛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发展与舞蹈审美的历史概述
舞蹈是以生活为本源,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用人体的舞蹈动作为媒介传达人的情感信息的物质符号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由无到有,逐渐演变成为今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门类,和社会分发展变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类最初创造舞蹈,并非供他人欣赏娱乐,更多是为了宣泄自身的感情,并与他人交流思想情感,而形成的肢体语言。当某种艺术形式处于初始阶段时,往往是最诚挚、最强烈地体现着人类生命的直接需求,最初的舞蹈本身更多的表现为个人的行为,这时的舞蹈审美处于一种朦胧的初始阶段。舞蹈表现形式的原始性使得艺术审美本身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标准,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人性的直接性和单纯性。
当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了不同阶级以后,舞蹈才从个人自娱演变为群体性的活动,部分舞蹈内容逐步的进入表演艺术领域。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度期,出现了以表演舞蹈为生的专业舞者(乐舞奴隶、歌舞伎等),同时也出现了以观赏舞蹈为乐的统治阶级。据传,夏桀时期的舞蹈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生动而传神地记载了我国舞蹈在夏商时代才进入表演艺术领域的史实。此时的舞蹈表演事实上分为三种:一种是用于礼仪祭祀,一种是用于欣赏娱乐,或两种功能兼而有之。有些创作产生于宫廷,有的则根源在民间,为了适应宫廷的需要,有所改编或加工。它们既在宫廷演出,也在宫外贵族士大夫或民间其他场合演出。当时的奴隶主对乐舞的审美追求以豪华壮观、新奇瑰丽为主。
真正意义上的舞蹈艺术的复兴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至此舞蹈艺术开始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发展进入了一个“舞蹈新时期”。
自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开始,中国的舞剧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小型舞蹈的创作是突飞猛进。很多舞蹈家们在扎根于本民族文化这块深厚土壤基础上,努力寻求中西方舞蹈文化的结合点,不断尝试着以西方文化观念,现代舞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读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舞蹈审美本身倾向于在新思路新观念的冲击下向主张理性化、现实化、综合化过渡。
二、社会发展对舞蹈审美的影响
著名理论家约翰·罗素说过:作为真正的艺术,是何种类都不重要,在伟大的艺术家看来,所有艺术标榜的标签都是可笑和无聊的,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沉潜到他的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
舞蹈的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取得了今天的成果,由此发展出来的审美观包含了不仅仅是舞蹈表演艺术的表象思维,更蕴涵了丰富的学术内涵及其技术方法、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制度、科学价值等一系列人文制度的改变,反作用于个人而形成了非主导性的控制力量,帮助人性的解放及人的自主选择能力大幅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舞蹈审美的变化,同时,审美观的变化直接反映出社会成员对当下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社会的当前形式和社会风气对舞蹈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舞蹈以生活为源泉,更多以表现现实为内容,战争时期的舞蹈,具有很鲜明且独特的风格。当时我国新兴的舞蹈都是以宣传革命精神为目的。1927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血泊中重新站起来之后,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又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开展起来,就在这一片红色的土地之上,一种新型的歌舞沐浴着一轮东升的旭日破土而出,它以鲜明的进步色彩,鼓舞人们的革命斗志,人们称它是“苏区歌舞”或“红色歌舞”。“苏区歌舞”以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前提,为革命斗争服务,在红色土壤中扎稳根基并迅速发展起来,伴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脚步,用文艺的形式教育人民,宣传革命真理。在长征这一人类空前的历史壮举中,红军的宣传队亦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学习了新的舞蹈,当时的歌舞宣传已不再以单纯的鼓舞士气、宣传革命精神为目的,更多的是表现红军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友谊,用于缓和并消解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以及敌人所发动反动宣传所带来的敌视情绪。
三、结语
舞蹈体现和负载了社会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生活与舞蹈息息相关,生活为舞蹈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而社会发展对舞蹈审美的影响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对舞蹈审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也为舞蹈能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审美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舞蹈今后亦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1到另外一个高峰。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