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控制是建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大难题,如何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力度,提高建筑工程造价人员素质,才能使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本文根据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针对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指出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应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并分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进行了探讨,以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 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在建筑工程上,其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计价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于政府财政投资的项目来说,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证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物高质量要求,又要采取严格及有效的措施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1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不足
1.1 政府政策性影响较多是造成“三超”的重要客观环境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一般由价格机制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政府直接决定价格、管理经济,政府职能更多地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投资、生产等经济行为。然而在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为更快地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政策性调整对工程投资控制影响大,特别是1992年以后随着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行,税率、利率、汇率、价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格(包括投资品价格)变动超出了市场决定价格情况下正常变动幅度和范围,也超出了工程造价增长预留费中估计的增长幅度。
1.2 主动控制工程造价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是对建筑工程项目事前主动控制小,事后被动控制多;重竣工结算,轻施工图预算;重大中型项目设计概算,轻一般小项目设计概算,有的建设项目既不编制,也不上报审批。对施工图预算缺乏审定方案和报批程序,削弱了工程造价承上启下的作用,并直接带来施工图预算与竣工结算之间相互脱节,不仅加大工作量形成重复劳动,而且给工程造价超投资限额提供了条件。
1.3 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基础工作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有指标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对编制初步设计总概算时所需的概算定额和指标,各有关部门有所规定,但其来源不畅通;对民用建筑的概算指标缺少地方有关的具体规定;设备材料价格信息系统不够健全,还不能定期发表材料价格指数,以指导工程造价的预测和调整。
1.4 片面强调计价依据的市场化,忽视计价依据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历来重视实施阶段的造价确定,不重视造价的有效控制。在这种管理方式的影响下,一方面,建设项目前期所需计价依据的缺乏,成为导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三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将工程造价管理仅限于实施阶段,造成了认识上的错觉,似乎一谈起计价依据的改革就笼统地归结到所谓的企业自主定价和市场形成价格,而不从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出发考虑计价依据的改革。因为只注重实施阶段计价依据的改革,片面强调计价依据的市场化,从而忽视了计价依据在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建立健全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与模式,使工程造价的管理趋于科学合理。但是,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前苏联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价格机制,行政干预过多。
(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财政投资渠道。
(三)割断工程造价和流通领域价格的联系。
(四)缺乏信息加工和传递。
(五)投资主体责任制未完全建成。
(六)领域内的从业人员严重缺乏。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定工程造价。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采用通过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即“定额+费用+文件规定”的模式,也就是按定额计算直接费,按取费标准计算间接费、利润、税金,再依据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调整、补充,最后得到工程造价,而且至今仍是采取这种程序和方法。这里直接费与间接费的计算依据,分别是参照定额和取费标准。定额既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实物与物化劳动的消耗量, 同时还包括了各项消耗指标所对应的单价,属“量价合一”式的定额;取费标准是依据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由国家确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构成直接费用的人工、材料、机械价格长期相对稳定,业主的主体以国营、集体单位为主;承包商绝大多数为国营、集体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在这种条件下,采用“量价合一”式的定额和依企业资质等级确定的取费标准计算工程造价是可行的。可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属静态管理模式,并且完全是政府行为,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编制、解释定额, 制定政策、法规和纠纷仲裁等方面。
2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工程招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结算阶段都关系到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
2.1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的重要意义
2.1.1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形式是编制设计概预算,通过设计概预算可以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分析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并可以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项目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调整项目功能与成本,使其更趋合理。 2.1.2 提高投资控制效率
编制设计概预算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工程各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对于投资比例比较大的部分应作为投资控制的重点,这样可以提高投资控制效率。
2.1.3 使控制工作更主动
长期以来,人们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确定下一步对策。这对于批量性产生的制造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这种管理方法只能发现差异,不能消除差异,也不能预防差异的发生,而且差异一旦发生,损失往往很大,因此是一种被动的控制方法。而如果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可以先按一定的质量标准,提出新建建筑物每一部分或分项的计划支出费用的报表,即造价计划。然后当详细设计制定出来以后,对工程的每一部分或分项的估算造价,对照造价计划中所列的指标进行审核,预先发现差异,主动采取一些控制方法消除差异,使设计更经济。
2.1.4 便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由于体制和传统习惯原因,我国的工程设计工作往往是由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的。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更关注工程的使用功能,力求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实现项目所需功能,而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在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应共同参与全过程设计,是设计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做出重要决定时就能充分认识其经济后果。另外投资限额一旦确定以后,设计只能在确定的限额内进行,有利于建筑师发挥个人创造力,选择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技术目标,从而确保设计方案能较好地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2.1.5 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效果最显著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龙头。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40%,施工图设计准备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5%。很显然,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是在设计阶段。在设计一开始就将控制投资的目标贯穿于设计工作中,可保证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地功能水平。
2.2 设计方案评价原则
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就是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计算、比较和评价,从而选出环境上自然协调、功能上适用、结构上坚固耐用、技术上先进、造型上美观和经济合理地最优设计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果,从选择建设场地和工程总平面布置开始,直至建筑节点的设计。都应进行多方案比选,从中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佳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优选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设计方案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技术先进行与经济合理性有时是一对矛盾,设计时应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或在资金限制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项目功能水平。
2.2.2 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建设与使用,考虑项目全寿命费用
造价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项目将来的使用成本。如果单纯为了降低造价而建造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很高,甚至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给社会财产和人民安全带来严重损害。一般情况下,项目技术水平与工程造价及使用成本之间的关系见图1。在设计过程中应兼顾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力求项目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2.2.3 设计必须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
一项工程建成后,往往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如果仅按照目前的要求设计工程,可能会出现以后由于项目功能水平无法满足需要而重新建造的情况。但是如果按照未来的需要设计工程,又会出现由于功能水平过高而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所以,设计时要兼顾近期和远期的要求,选择项目合理地功能水平。同时也要根据远景发展需要,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由于工程项目的使用领域不同,功能水平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精选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下面分别介绍工业建设项目设计评价和民用建设项目设计评价。
3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基本内容
3.1 建设工程全面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价格管理属于价格管理范畴。在事成经济条件下,价格管理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是指生产企业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成本控制、计价、定价和竞价的系统活动。在宏观层次上,是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并通过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系统活动。
工程建设关系国计民生,同时,政府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的公共、公益性项目在今后仍然会有相当份额。因此,国家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不仅承担一般商品价格的调控职能,而且在政府或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上也承担着微观主体的管理职能。这种双重角色的双重管理职能,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大特色。
3.1.1 全寿命期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全寿命期造价是指建设工程初始建造成本和建成后的日常使用成本之和,它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及拆除期各个阶段的成本。由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在工程建设及使用的不同阶段,工程造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全寿命期造价管理至今职能作为一种实现建设工程全寿命期造价最小化的指导思想,指导建设工程的投资决策及设计方案的选择。
3.1.2 全过程造价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覆盖建设工程策划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项目策划、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方案比选、概预算编制;招标投标阶段的标段划分、承包发包模式及合同形式的选择、标底编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计量与结算、工程变更控制、索赔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竣工结算与决算等。
3.1.3 全要素造价管理 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很多。为此,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不仅仅是控制建设工程本身的建造成本,还应同时考虑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与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实现工程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的集成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的核心是按照优先性的原则,协调和平衡工期、质量、安全、环保与成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3.1.4 全方位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业主或承包单位的任务,而应该是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业主、设计方、承包方以及有关咨询机构的共同任务。尽管各方的地位、利益、角度等有所不同,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协同工作机制,才能实现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3.2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3.2.1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所谓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概算造价、预算造价、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价。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的初步投资估算,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拟建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计划和开展前期工作的控制造价。
(2)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的投资估算,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该项目的控制造价。
(3)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的初步设计总概算,经有关部门批准,即作为拟建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
(4)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按规定编制施工图预算,用以核实施工图阶段预算造价是否超过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
(5)对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实施招标的工程,承包合同价也是以经济合同形式确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6)在工程实施阶段要按照承包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以合同价的基础,同时考虑因物价变动所引起的造价变更,以及设计中难以预计的而在实施阶段实际发生的工程和费用,合理确定结算价。
(7)在竣工验收阶段,全面汇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编制竣工决算,如实体现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
3.2.2 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所谓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将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具体说,就是要用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控制技术设计和修正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或修正概算造价控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造价,以求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体现以下三项原则:
(1)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同时,应注重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投资决策完成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包括工程造价和工程交付使用后的精彩开支费用(含经营费用、日常维护修理费用、使用期内大修理和局部更新费用)以及该项目使用期满后的报废拆除费用等。根据经验数据显示,设计费用一般只占到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费用的1%,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到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往往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筑安装工程价款,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重视不够。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应将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转到工程建设前期。
(2)实施主动控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这样的工程造价控制当然是有意义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立足于调查—分析—决策基础之上的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控制是一种被动控制,因为这样做只能发现偏离,不能预防可能发生的偏离。为尽可能地减少以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还必须立足于事先主动地采取控制措施,实施主动控制。也就是说,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决策,反映设计、发包和施工,被动地控制工程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结束语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为了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只有对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才能达到目的。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对保证和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2009年.
[2]柯 洪:《工作造价计价与控制》,2009年.
[3]宋培杰:《青岛工程造价信息》,2005(15):21-23.
[4]尹怡林:《工程造价相关知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李 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筑经济》,2007年第6期.
[6]孙 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考》,《山西建筑》,2008年第10期.
[7]张海贵: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管理 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在建筑工程上,其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计价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于政府财政投资的项目来说,对工程造价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保证好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物高质量要求,又要采取严格及有效的措施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1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不足
1.1 政府政策性影响较多是造成“三超”的重要客观环境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一般由价格机制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政府直接决定价格、管理经济,政府职能更多地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引导投资、生产等经济行为。然而在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为更快地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政府政策性调整对工程投资控制影响大,特别是1992年以后随着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行,税率、利率、汇率、价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价格(包括投资品价格)变动超出了市场决定价格情况下正常变动幅度和范围,也超出了工程造价增长预留费中估计的增长幅度。
1.2 主动控制工程造价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是对建筑工程项目事前主动控制小,事后被动控制多;重竣工结算,轻施工图预算;重大中型项目设计概算,轻一般小项目设计概算,有的建设项目既不编制,也不上报审批。对施工图预算缺乏审定方案和报批程序,削弱了工程造价承上启下的作用,并直接带来施工图预算与竣工结算之间相互脱节,不仅加大工作量形成重复劳动,而且给工程造价超投资限额提供了条件。
1.3 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基础工作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有指标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对编制初步设计总概算时所需的概算定额和指标,各有关部门有所规定,但其来源不畅通;对民用建筑的概算指标缺少地方有关的具体规定;设备材料价格信息系统不够健全,还不能定期发表材料价格指数,以指导工程造价的预测和调整。
1.4 片面强调计价依据的市场化,忽视计价依据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历来重视实施阶段的造价确定,不重视造价的有效控制。在这种管理方式的影响下,一方面,建设项目前期所需计价依据的缺乏,成为导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三超”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将工程造价管理仅限于实施阶段,造成了认识上的错觉,似乎一谈起计价依据的改革就笼统地归结到所谓的企业自主定价和市场形成价格,而不从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出发考虑计价依据的改革。因为只注重实施阶段计价依据的改革,片面强调计价依据的市场化,从而忽视了计价依据在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始建立健全适合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与模式,使工程造价的管理趋于科学合理。但是,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一直沿用前苏联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正常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价格机制,行政干预过多。
(二)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财政投资渠道。
(三)割断工程造价和流通领域价格的联系。
(四)缺乏信息加工和传递。
(五)投资主体责任制未完全建成。
(六)领域内的从业人员严重缺乏。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定工程造价。长期以来,我国都是采用通过概预算确定工程造价,即“定额+费用+文件规定”的模式,也就是按定额计算直接费,按取费标准计算间接费、利润、税金,再依据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调整、补充,最后得到工程造价,而且至今仍是采取这种程序和方法。这里直接费与间接费的计算依据,分别是参照定额和取费标准。定额既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实物与物化劳动的消耗量, 同时还包括了各项消耗指标所对应的单价,属“量价合一”式的定额;取费标准是依据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由国家确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构成直接费用的人工、材料、机械价格长期相对稳定,业主的主体以国营、集体单位为主;承包商绝大多数为国营、集体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在这种条件下,采用“量价合一”式的定额和依企业资质等级确定的取费标准计算工程造价是可行的。可见,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属静态管理模式,并且完全是政府行为,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编制、解释定额, 制定政策、法规和纠纷仲裁等方面。
2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工程招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结算阶段都关系到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
2.1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的重要意义
2.1.1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形式是编制设计概预算,通过设计概预算可以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分析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并可以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项目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调整项目功能与成本,使其更趋合理。 2.1.2 提高投资控制效率
编制设计概预算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工程各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对于投资比例比较大的部分应作为投资控制的重点,这样可以提高投资控制效率。
2.1.3 使控制工作更主动
长期以来,人们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确定下一步对策。这对于批量性产生的制造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这种管理方法只能发现差异,不能消除差异,也不能预防差异的发生,而且差异一旦发生,损失往往很大,因此是一种被动的控制方法。而如果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可以先按一定的质量标准,提出新建建筑物每一部分或分项的计划支出费用的报表,即造价计划。然后当详细设计制定出来以后,对工程的每一部分或分项的估算造价,对照造价计划中所列的指标进行审核,预先发现差异,主动采取一些控制方法消除差异,使设计更经济。
2.1.4 便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由于体制和传统习惯原因,我国的工程设计工作往往是由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的。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更关注工程的使用功能,力求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实现项目所需功能,而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在设计阶段造价工程师应共同参与全过程设计,是设计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做出重要决定时就能充分认识其经济后果。另外投资限额一旦确定以后,设计只能在确定的限额内进行,有利于建筑师发挥个人创造力,选择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技术目标,从而确保设计方案能较好地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2.1.5 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效果最显著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龙头。初步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0%,技术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40%,施工图设计准备阶段对投资的影响约为25%。很显然,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是在设计阶段。在设计一开始就将控制投资的目标贯穿于设计工作中,可保证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地功能水平。
2.2 设计方案评价原则
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就是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计算、比较和评价,从而选出环境上自然协调、功能上适用、结构上坚固耐用、技术上先进、造型上美观和经济合理地最优设计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果,从选择建设场地和工程总平面布置开始,直至建筑节点的设计。都应进行多方案比选,从中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佳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优选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 设计方案必须要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
技术先进行与经济合理性有时是一对矛盾,设计时应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或在资金限制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项目功能水平。
2.2.2 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建设与使用,考虑项目全寿命费用
造价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项目将来的使用成本。如果单纯为了降低造价而建造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使用过程中的维修费用很高,甚至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给社会财产和人民安全带来严重损害。一般情况下,项目技术水平与工程造价及使用成本之间的关系见图1。在设计过程中应兼顾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力求项目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2.2.3 设计必须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
一项工程建成后,往往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如果仅按照目前的要求设计工程,可能会出现以后由于项目功能水平无法满足需要而重新建造的情况。但是如果按照未来的需要设计工程,又会出现由于功能水平过高而造成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所以,设计时要兼顾近期和远期的要求,选择项目合理地功能水平。同时也要根据远景发展需要,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由于工程项目的使用领域不同,功能水平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精选评价所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下面分别介绍工业建设项目设计评价和民用建设项目设计评价。
3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和基本内容
3.1 建设工程全面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价格管理属于价格管理范畴。在事成经济条件下,价格管理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是指生产企业在掌握市场价格信息的基础上,为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的成本控制、计价、定价和竞价的系统活动。在宏观层次上,是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利用现有的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价格进行管理和调控,并通过市场管理规范市场主体价格行为的系统活动。
工程建设关系国计民生,同时,政府投资或国有资金投资的公共、公益性项目在今后仍然会有相当份额。因此,国家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不仅承担一般商品价格的调控职能,而且在政府或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上也承担着微观主体的管理职能。这种双重角色的双重管理职能,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大特色。
3.1.1 全寿命期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全寿命期造价是指建设工程初始建造成本和建成后的日常使用成本之和,它包括建设前期、建设期、使用期及拆除期各个阶段的成本。由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在工程建设及使用的不同阶段,工程造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全寿命期造价管理至今职能作为一种实现建设工程全寿命期造价最小化的指导思想,指导建设工程的投资决策及设计方案的选择。
3.1.2 全过程造价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覆盖建设工程策划及建设实施各个阶段的造价管理,包括:前期决策阶段的项目策划、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项目融资方案分析;设计阶段的限额设计、方案比选、概预算编制;招标投标阶段的标段划分、承包发包模式及合同形式的选择、标底编制;施工阶段的工程计量与结算、工程变更控制、索赔管理;竣工验收阶段的竣工结算与决算等。
3.1.3 全要素造价管理 影响建设工程造价的因素有很多。为此,控制建设工程造价不仅仅是控制建设工程本身的建造成本,还应同时考虑工期成本、质量成本、安全与环境成本的控制,从而实现工程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环境的集成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的核心是按照优先性的原则,协调和平衡工期、质量、安全、环保与成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3.1.4 全方位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业主或承包单位的任务,而应该是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业主、设计方、承包方以及有关咨询机构的共同任务。尽管各方的地位、利益、角度等有所不同,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协同工作机制,才能实现建设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3.2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
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3.2.1 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
所谓工程造价的合理确定,就是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合理地确定投资估算、概算造价、预算造价、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价。
(1)在项目建议书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的初步投资估算,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拟建项目列入国家中长期计划和开展前期工作的控制造价。
(2)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的投资估算,经有关部门批准,作为该项目的控制造价。
(3)在初步设计阶段,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的初步设计总概算,经有关部门批准,即作为拟建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
(4)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按规定编制施工图预算,用以核实施工图阶段预算造价是否超过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
(5)对以施工图预算为基础实施招标的工程,承包合同价也是以经济合同形式确定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
(6)在工程实施阶段要按照承包方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以合同价的基础,同时考虑因物价变动所引起的造价变更,以及设计中难以预计的而在实施阶段实际发生的工程和费用,合理确定结算价。
(7)在竣工验收阶段,全面汇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业主实际花费的全部费用,编制竣工决算,如实体现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
3.2.2 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所谓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就是在优化建设方案、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将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具体说,就是要用投资估算控制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初步设计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控制技术设计和修正概算造价;用概算造价或修正概算造价控制施工图设计和预算造价,以求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应体现以下三项原则:
(1)以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同时,应注重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投资决策完成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费用包括工程造价和工程交付使用后的精彩开支费用(含经营费用、日常维护修理费用、使用期内大修理和局部更新费用)以及该项目使用期满后的报废拆除费用等。根据经验数据显示,设计费用一般只占到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费用的1%,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到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长期以来,我国往往把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结算建筑安装工程价款,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造价控制重视不够。要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造价,就应将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转到工程建设前期。
(2)实施主动控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其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对策。在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这样的工程造价控制当然是有意义的。但问题在于。这种立足于调查—分析—决策基础之上的偏离—纠偏—再偏离—再纠偏的控制是一种被动控制,因为这样做只能发现偏离,不能预防可能发生的偏离。为尽可能地减少以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还必须立足于事先主动地采取控制措施,实施主动控制。也就是说,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投资决策,反映设计、发包和施工,被动地控制工程造价;更要能动地影响投资决策,影响设计、发包和施工,主动地控制工程造价。
结束语
由此可见,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竣工决算的全过程管理,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为了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只有对建筑工程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才能达到目的。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要促进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加强管理,使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做好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对保证和加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2009年.
[2]柯 洪:《工作造价计价与控制》,2009年.
[3]宋培杰:《青岛工程造价信息》,2005(15):21-23.
[4]尹怡林:《工程造价相关知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李 勇:《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筑经济》,2007年第6期.
[6]孙 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考》,《山西建筑》,2008年第10期.
[7]张海贵:现代建筑施工项目管理[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