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校沟通要求双方彼此尊重的同时,共同尊重学生,沟通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但真正的目标主体却是学生。所以,在社交媒体背景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沟通是手段,合作是目的,立德树人是追求,而社交媒体仅仅是工具。
近年来,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同样也改变了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方式。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時,也带来了各种的困扰。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全时空性,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取得联系,家校沟通的效率和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也看到,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因在微信群、QQ群里沟通不畅而产生了一些龃龉、摩擦,有的问题甚至延伸至线下,酿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实现家校有效沟通与合作,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微信群或者QQ群确实极大地方便了家校沟通。笔者所在学校,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或者QQ群。社交媒体成为不可或缺的家校联系与沟通的工具。但我们也意识到,社交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新的问题。
1.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大增
相比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社交媒体的出现,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增加了很多。每天向家长单向发布作业、反馈作业以及转发学校通知等,还仅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必做的常规工作,时间和地点是可以由教师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师完全可以在上班时间内处理好这些事情。但是,社交媒体是交互的。在教师和家长一对多的徼信群或者QQ群里,家长们可能会在任何时间,包括深夜和周末,反过来向老师咨询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并都希望最快得到回答。
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越是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但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会不堪重负。社交媒体模糊了上班和下班的边界,并导致教师时间的严重碎片化,显然不利于教师正常的学习、备课和休息。看似沟通效率提高了,但教师却更累了。
2.教师与家长容易产生误解
教师天然占据教育的制高点,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应该无条件地配合教师。秉持这种观念的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容易颐指气使,而不是对话协商;但家长可能并不这么认为。
事实上,一个班级里的家长构成是很复杂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样。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家长的学历低至初中,高至硕士研究生。这些文化程度各异的家长,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对教师言听计从。他们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属正常。如果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教师能够对家长进行观察判断,家长也会碍于情面和交流的环境(如办公室里有其他老师或学生),至少可以维持表面上的和气。但教师与家长在微信群或者QQ群里的沟通,主要是以文字为主,以语音、图片和视频为辅。班级群的文字交流是短而碎的,不可能长篇大论,所以这种只言片语的沟通很容易消解面对面沟通的语气、表情、身体姿势等,若语言表述不完整,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加之每个家长的理解力不一样,甚至有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抚养,交流沟通更加困难,也更容易产生误解。产生误解后,双方也无法通过表情、动作等其他辅助手段缓解矛盾。
近年来,因为误解而导致教师和家长在群里互怼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家长因为言语不善而被老师禁言或者“请出”班级群,也有家长因对老师有意见主动退群。事态一旦发展到这个地步,就违背了建微信群和QQ群的初衷。建群是为了方便沟通,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助力学生成长。
3.家长与家长之间会有冲突和联合
微信群或者QQ群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空间,家长在这个公共空间里的表现,极易引发其他人的攀比心理。从孩子在校表现,到被表扬次数多少、成绩高低,再到家庭条件,只要存在差异,就一定存在比较。
比攀比更可恶的是浮夸。有些老师喜欢把自己孩子的成绩发在群里,或者有些家长为了讨好教师,只要班级或者老师有了一点点成绩就转发到群里,诱导家长“盖楼”点赞。部分家长在公共空间的点赞行为,无形中绑架了其他本不想参与点赞的家长。于是,在趋利避害的心理驱动下,班级群变成了人人表态的浮夸群,既耽误家长时间,又不利于教师成长。
微信群或者QQ群方便了老师和家长联系,也方便了家长之间的联系。以前学生在学校发生矛盾,一方家长必须通过班主任才能联系到另一方家长。也就是说,双方家长处理学生问题,必定是在班主任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但现在家长们可以越过班主任,直接在班级群里沟通。如果沟通不畅,学生之间的矛盾,还有可能延伸至家长之间,导致更大的冲突。
更让学校困扰的是,当学校工作与家长诉求发生冲突时,例如换或者不换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家长很容易联合起来对抗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调配和安排有自己的考虑,比如新老搭配、好差搭配等,以实现教育均衡,不可能把最好的老师都放在一个班里。但家长联合起来,群体施压对学校来说非常不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所以,社交媒体使得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冲突、联合都违背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家校沟通的策略
不同于一般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家校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家校沟通要求双方彼此尊重的同时,共同尊重学生,沟通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但真正的目标主体却是学生。所以,在社交媒体背景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沟通是手段,合作是目的,立德树人是追求,而社交媒体仅仅是工具。技术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如何用,用好了有利,用不好误事。既然学校和家长有着共同的育人追求,那么正确高效使用好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实现家校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应加强对社交媒体使用的管理
众所周知,目前徼信群和QQ群在家校沟通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这些微信群和QQ群绝大多数是班主任或家长自发组建,学校知情但很少参与,更不要说对其规范与管理。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至少说明了在社交媒体这个问题上,很多学校管理滞后了。但显而易见的是,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社交媒体上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教师们并不仅仅代表着他们自己,也代表着学校。事实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最重要的沟通媒介,学校理应给予相应的重视。 考虑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的理解偏差,学校应该及早规范教师在面向家长的社交媒体上的沟通内容和语言表达——什么可以沟通以及怎么沟通,出台相关的社交媒体管理制度,约束教师个人行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好社交媒体应有的功能。
2.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要起到主导作用
社交媒体是公共空间,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依然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表现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尚品格。
教师组建班级群的本意也许只是为了工作方便,但却不可避免地使社交媒体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媒介。作为家校沟通的发起者,教师在家校沟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应该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责任,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角色定位,所扮演的角色应该符合教育主流价值观。
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考虑到家长之间理解力的差异,尽量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家长,谨慎沟通,明白什么话题可以公开讨论,什么不可以公开讨论。比如,凡是涉及学生隐私的话题,包括学生成绩、排名等不能公开发布,更不能在班级群里公开批评某个学生。
教师还应引导家长注意沟通的时间和方式,带领家长共同营造并维护风清气正的沟通环境,提醒家长不乱发与育人无关的信息,不“盖楼”,不攀比,遇到学生之间的问题要先与教师沟通,个别学生的个人问题尽量跟教师私下沟通等。
3.社交媒体不是家校沟通的唯一工具
即便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网络时代,我们依然应该认识到,社交媒体绝不是家校沟通的唯一方式。人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粉饰自己的生活,常常传递出一些有偏差的信息。如果僅仅依靠社交媒体,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传统的家校沟通,例如家访,可以让教师真实地感受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进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所以,家长会、开放日、亲子活动、约谈、家访等形式在家校沟通中仍然十分重要,面对面沟通的效率,是社交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我们认为,在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兼顾效率与效果,形成教育合力,是社交媒体时代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最优组合。
【冯健,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 孙格格
近年来,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同样也改变了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方式。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時,也带来了各种的困扰。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全时空性,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取得联系,家校沟通的效率和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们也看到,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因在微信群、QQ群里沟通不畅而产生了一些龃龉、摩擦,有的问题甚至延伸至线下,酿成了极为恶劣的后果。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实现家校有效沟通与合作,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家校沟通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微信群或者QQ群确实极大地方便了家校沟通。笔者所在学校,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微信群或者QQ群。社交媒体成为不可或缺的家校联系与沟通的工具。但我们也意识到,社交媒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新的问题。
1.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大增
相比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社交媒体的出现,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增加了很多。每天向家长单向发布作业、反馈作业以及转发学校通知等,还仅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必做的常规工作,时间和地点是可以由教师决定的。也就是说,教师完全可以在上班时间内处理好这些事情。但是,社交媒体是交互的。在教师和家长一对多的徼信群或者QQ群里,家长们可能会在任何时间,包括深夜和周末,反过来向老师咨询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相关问题,并都希望最快得到回答。
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越是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但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也会不堪重负。社交媒体模糊了上班和下班的边界,并导致教师时间的严重碎片化,显然不利于教师正常的学习、备课和休息。看似沟通效率提高了,但教师却更累了。
2.教师与家长容易产生误解
教师天然占据教育的制高点,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应该无条件地配合教师。秉持这种观念的教师,在沟通过程中,容易颐指气使,而不是对话协商;但家长可能并不这么认为。
事实上,一个班级里的家长构成是很复杂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样。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家长的学历低至初中,高至硕士研究生。这些文化程度各异的家长,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对教师言听计从。他们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属正常。如果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教师能够对家长进行观察判断,家长也会碍于情面和交流的环境(如办公室里有其他老师或学生),至少可以维持表面上的和气。但教师与家长在微信群或者QQ群里的沟通,主要是以文字为主,以语音、图片和视频为辅。班级群的文字交流是短而碎的,不可能长篇大论,所以这种只言片语的沟通很容易消解面对面沟通的语气、表情、身体姿势等,若语言表述不完整,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加之每个家长的理解力不一样,甚至有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抚养,交流沟通更加困难,也更容易产生误解。产生误解后,双方也无法通过表情、动作等其他辅助手段缓解矛盾。
近年来,因为误解而导致教师和家长在群里互怼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家长因为言语不善而被老师禁言或者“请出”班级群,也有家长因对老师有意见主动退群。事态一旦发展到这个地步,就违背了建微信群和QQ群的初衷。建群是为了方便沟通,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助力学生成长。
3.家长与家长之间会有冲突和联合
微信群或者QQ群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空间,家长在这个公共空间里的表现,极易引发其他人的攀比心理。从孩子在校表现,到被表扬次数多少、成绩高低,再到家庭条件,只要存在差异,就一定存在比较。
比攀比更可恶的是浮夸。有些老师喜欢把自己孩子的成绩发在群里,或者有些家长为了讨好教师,只要班级或者老师有了一点点成绩就转发到群里,诱导家长“盖楼”点赞。部分家长在公共空间的点赞行为,无形中绑架了其他本不想参与点赞的家长。于是,在趋利避害的心理驱动下,班级群变成了人人表态的浮夸群,既耽误家长时间,又不利于教师成长。
微信群或者QQ群方便了老师和家长联系,也方便了家长之间的联系。以前学生在学校发生矛盾,一方家长必须通过班主任才能联系到另一方家长。也就是说,双方家长处理学生问题,必定是在班主任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但现在家长们可以越过班主任,直接在班级群里沟通。如果沟通不畅,学生之间的矛盾,还有可能延伸至家长之间,导致更大的冲突。
更让学校困扰的是,当学校工作与家长诉求发生冲突时,例如换或者不换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家长很容易联合起来对抗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调配和安排有自己的考虑,比如新老搭配、好差搭配等,以实现教育均衡,不可能把最好的老师都放在一个班里。但家长联合起来,群体施压对学校来说非常不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所以,社交媒体使得家长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微妙,冲突、联合都违背了家校沟通的本意,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家校沟通的策略
不同于一般的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家校沟通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家校沟通要求双方彼此尊重的同时,共同尊重学生,沟通的主体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但真正的目标主体却是学生。所以,在社交媒体背景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沟通是手段,合作是目的,立德树人是追求,而社交媒体仅仅是工具。技术本身并无对错,关键在如何用,用好了有利,用不好误事。既然学校和家长有着共同的育人追求,那么正确高效使用好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实现家校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学校应加强对社交媒体使用的管理
众所周知,目前徼信群和QQ群在家校沟通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这些微信群和QQ群绝大多数是班主任或家长自发组建,学校知情但很少参与,更不要说对其规范与管理。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至少说明了在社交媒体这个问题上,很多学校管理滞后了。但显而易见的是,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社交媒体上与家长进行沟通的时候,教师们并不仅仅代表着他们自己,也代表着学校。事实上,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学校与家长最重要的沟通媒介,学校理应给予相应的重视。 考虑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的理解偏差,学校应该及早规范教师在面向家长的社交媒体上的沟通内容和语言表达——什么可以沟通以及怎么沟通,出台相关的社交媒体管理制度,约束教师个人行为,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好社交媒体应有的功能。
2.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要起到主导作用
社交媒体是公共空间,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依然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表现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尚品格。
教师组建班级群的本意也许只是为了工作方便,但却不可避免地使社交媒体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媒介。作为家校沟通的发起者,教师在家校沟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应该承担起价值引领的责任,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角色定位,所扮演的角色应该符合教育主流价值观。
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考虑到家长之间理解力的差异,尽量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家长,谨慎沟通,明白什么话题可以公开讨论,什么不可以公开讨论。比如,凡是涉及学生隐私的话题,包括学生成绩、排名等不能公开发布,更不能在班级群里公开批评某个学生。
教师还应引导家长注意沟通的时间和方式,带领家长共同营造并维护风清气正的沟通环境,提醒家长不乱发与育人无关的信息,不“盖楼”,不攀比,遇到学生之间的问题要先与教师沟通,个别学生的个人问题尽量跟教师私下沟通等。
3.社交媒体不是家校沟通的唯一工具
即便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网络时代,我们依然应该认识到,社交媒体绝不是家校沟通的唯一方式。人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粉饰自己的生活,常常传递出一些有偏差的信息。如果僅仅依靠社交媒体,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传统的家校沟通,例如家访,可以让教师真实地感受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进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所以,家长会、开放日、亲子活动、约谈、家访等形式在家校沟通中仍然十分重要,面对面沟通的效率,是社交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我们认为,在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家校沟通方式与社交媒体相结合,兼顾效率与效果,形成教育合力,是社交媒体时代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最优组合。
【冯健,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 孙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