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中,科学探究已作为科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写入课程标准,它既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物理课堂上,科学探究是真正实现两个有效教学的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这次的新课程标准中,尤其强调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学习、主动性学习。那么,什么是科学探究?物理课堂中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怎样?以及它与传统接受式学习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这些问题,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科学探究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学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纵观各种资料,科学探究的界定也五花大门。本文所指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反思,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旨在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探究实验是从个别到一般,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由于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结论,要求他们自己去“发现”,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手脑并用,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由以前的知识引出新的问题,可以是以前相关知识的延伸,或也可以是看似与以前所学知识不符的现象或者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设疑,可以采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泛问与特问相结合,设问与追问相结合,导问与反问相结合。有时开门见山;有时迂回曲折,由此及彼;有时似是而非,“引诱”上当;有时出其不意;有时打破沙锅问到底。总之,在学生不能发现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性,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2.提出猜想与假设。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进行猜想和假设。这样的猜想与假设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漫无目的,不切实际。
3.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学生要制定实验方案,自主思考,努力求证。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解决途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实验设备、教材提示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探究实验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制定完方案后,提醒学生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常见方法)。帮组学生选择和完善实验的装置与器材。本人认为,分组实验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便于发现和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且学生能在实验后能更好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合作也有很好的效果。
4.分析与论证。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分析数据与论证结果,这是从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步骤。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学习处理数据的某些方法,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作风。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对待“不满意” 的结果。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改一改数据,凑成“好的结果”是十分错误的;简单的归结于仪器粗糙也是无益的。
5.评估与反思。学生尝试分析猜想与假设跟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吸取经验教训,进而改进探究方案,或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并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6.表达与交流。最后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当然,有些探究过程只包括其中的几个步骤,而且不一定按照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教师也要灵活多变,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探究过程。
三、关于科学探究式学习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区别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而是看实验或者读实验,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学生动手能力极差。“高分低能”的形成与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与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再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大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主体精神,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尽量让学生感到兴趣,感到新奇,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这恰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一致的,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思维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看实验变成真正的做实验。发挥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与物理教学中。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
一、关于科学探究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初中物理教学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纵观各种资料,科学探究的界定也五花大门。本文所指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反思,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旨在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高度重视物理中的实验部分,并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种再发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探究实验是从个别到一般,是实验在前,结论在后。由于学生还不知道实验的结论,要求他们自己去“发现”,因此学生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手脑并用,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理解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由以前的知识引出新的问题,可以是以前相关知识的延伸,或也可以是看似与以前所学知识不符的现象或者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设疑,可以采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泛问与特问相结合,设问与追问相结合,导问与反问相结合。有时开门见山;有时迂回曲折,由此及彼;有时似是而非,“引诱”上当;有时出其不意;有时打破沙锅问到底。总之,在学生不能发现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性,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2.提出猜想与假设。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进行猜想和假设。这样的猜想与假设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不能漫无目的,不切实际。
3.设计实验或收集证据。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学生要制定实验方案,自主思考,努力求证。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解决途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实验设备、教材提示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探究实验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学生制定完方案后,提醒学生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常见方法)。帮组学生选择和完善实验的装置与器材。本人认为,分组实验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便于发现和解决在实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且学生能在实验后能更好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合作也有很好的效果。
4.分析与论证。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分析数据与论证结果,这是从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步骤。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学习处理数据的某些方法,了解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作风。值得一提的是如何对待“不满意” 的结果。应当使学生认识到,改一改数据,凑成“好的结果”是十分错误的;简单的归结于仪器粗糙也是无益的。
5.评估与反思。学生尝试分析猜想与假设跟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吸取经验教训,进而改进探究方案,或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并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6.表达与交流。最后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数据,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人提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交换意见。
当然,有些探究过程只包括其中的几个步骤,而且不一定按照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教师也要灵活多变,根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探究过程。
三、关于科学探究式学习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的区别的认识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不少地方物理实验成了薄弱的环节,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口授、耳听、笔演”,解题成了学生学物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由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不是在手脑并用的科学过程中形成的,而是看实验或者读实验,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僵死的东西,学生动手能力极差。“高分低能”的形成与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与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素质教育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大力加强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动脑思考”,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课内实验延伸到课外家庭实验。要鼓励学生在课外用生活用具、玩具做各种小试验、小制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使他们感到科学就在身边,物理并不深奥。
再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大量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主体精神,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尽量让学生感到兴趣,感到新奇,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这恰与新课标的理念是一致的,对于物理这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思维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看实验变成真正的做实验。发挥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与物理教学中。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