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人体水液代谢、尿石形成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尿路结石其病在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与肝、脾、肺功能相关。其形成或因生活方式不当,湿热下注;或外伤之后,久病成瘀,气滞血瘀;或秉赋不足,它病及肾,肾脏亏虚,而导致肾气不足,气化无力,结石内生,阻滞水液代谢。补肾助阳、化气利水法适用于尿路结石诸证的治疗。
关键词 水液代谢 发病机制 补肾化气尿路结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45
尿路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其病机多认为[1]“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
关于人体水液代谢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可见,津夜的输布和排泄是依靠脾、肺、肾等脏腑协调作用而完成的。具体而言,津液的输布需要脾、肺、肾等脏腑的作用,排泄需要肺、肾、膀胱等脏腑及口鼻、皮肤、二阴等器官共同作用。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其生成依赖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其输布依赖与脾之“散精”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其排泄主要通过汗、尿的排泄,以及呼吸排出水气。水液在体内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温煦和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与全身而环流不息。如肾的气化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则水液代谢障碍,或聚津为痰,或水泛为饮,或小便失约,或结石形成,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形成尿路结石的病理机制
尿路结石的病因和形成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3]显示有两种现象:一是发病率高低与地区有关,二是发病率与社会的工业化程度和生活条件有关。结合中医理论,我们认为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素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无度,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内蕴下焦,影响肾之气化而形成尿石。
长期伏案笔耕,或大病久病卧床不起,或突遇外伤、手术所伤,或败精内阻;或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失调;或五脏虚损,气虚血滞,影响气化功能,使浊尿不能排出,日久结为砂石。
幼小先天秉赋不足,成年房劳过度,或高年久病,或妊娠产后,或脏腑久亏及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乏力,清浊泌别失司,日久结聚成石。
由此可见,尿石一证其病在肾、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与肝脾肺功能有关,其形成或因生活方式不当,湿热下注;或外伤之后久病成瘀,气滞血瘀;或秉赋不足,它病及肾,肾脏亏虚,皆可导致肾失气化,结石内生,这才是其真正的病机所在。
补肾法的临床应用
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肾脏亏虚3个方面都可导致尿石一证,试就临床治疗分述如下。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症见脘腹疼痛,小腹胀满,小便频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或尿血鲜红,或尿中挟有细小砂石排出。或有寒热、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舌质多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气化行水,通淋排石。药用广金钱草30g,石韦15g,冬葵子12g,车前子15g,滑石30g(另包),牛膝15g,威灵仙15g,肉桂6g,生甘草6g。水煎日1剂,分2~3次口服。
试问本为湿热一证,何以妄用肉桂辛热之品,然不犯忌乎?《本草汇》曰:“肉桂,散寒邪而利气,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全借其暖膀胱,助气化之力,可治热结膀胱诸症。但欲久服,其用量宜小,恐有“生热、伤阴、动血”之弊。
临床应用时,如尿血明显者,加白茅根30g,小蓟15g,琥珀10g;疼痛剧烈者,加白芍15g,元胡15g;如发热明显,或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加双花15g,连翘15g,黄柏10g。
砂石阻滞肾络,气血阻滞,瘀血内停,症见腰酸胀痛或刺痛,少腹胀满隐痛,痛处不移,小便滴沥不畅,尿血紫暗,反复不愈,或挟血块,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治疗活血化瘀,助阳化气,排石通淋。药用:广金钱草30g,石韦15g,冬葵子10g,车前子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王不留行10g,肉桂6g,甘草梢6g。水煎服,日1剂,分3~4次口服。
临床应用时,如疼痛严重者,加琥珀10g,桃仁10g,红花10g,甚者可肌注度冷丁50mg,以缓解绞痛;如发热、尿频、尿急者加萹蓄15g,黄柏10g,生大黄10g,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久病不愈,耗伤正气,累及脾肾,症见结石日久,小便不畅,少腹坠胀,尿出无力,余沥不尽,伴见面色少华,纳呆,便溏,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治宜健脾温肾,助阳化气,排石溶石,药用广金钱草30g,海金砂15g,石韦10g,熟地黄12g,山药15g,山萸15g,茯苓15g,车前子10g,肉桂6g,黄芪15g,白术10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
临床应用时,如腰痛明显,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者,加三七粉6g(冲服),当归10g,川芎10g;如阳虚甚,畏寒肢冷者,加炮附子6g,须开水先煎,淫羊藿10g,巴戟天10g;如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生地15g,女贞子12g,旱连草12g;如血尿明显,绞痛不止,排尿中断,为结石排出现象可加枳实10g,威灵仙15g,或肌注黄体酮注射液20mg,以利结石排出。
在补肾利水,助阳化气,排石溶石原则指导下,以广金钱草、石韦、威灵仙、肉桂等药物制成消石胶囊,用于尿路结石的治療,经临床观察,治愈46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6%;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4]。
综上所述,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是导致尿石的病机所在,补肾助阳、化气利水法适用于治疗尿路结石诸证型。临床上只要审证求因,灵活运用,可产生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5.
2 傅贞亮.内经讲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3.
3 王永焱,栗德林.今日中医内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5.
4 董永军,景秀珍,杨楠,等.消石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观察.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50-351.
关键词 水液代谢 发病机制 补肾化气尿路结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45
尿路结石属中医“石淋”范畴,其病机多认为[1]“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
关于人体水液代谢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2]可见,津夜的输布和排泄是依靠脾、肺、肾等脏腑协调作用而完成的。具体而言,津液的输布需要脾、肺、肾等脏腑的作用,排泄需要肺、肾、膀胱等脏腑及口鼻、皮肤、二阴等器官共同作用。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其生成依赖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其输布依赖与脾之“散精”和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其排泄主要通过汗、尿的排泄,以及呼吸排出水气。水液在体内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温煦和气化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与全身而环流不息。如肾的气化功能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则水液代谢障碍,或聚津为痰,或水泛为饮,或小便失约,或结石形成,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形成尿路结石的病理机制
尿路结石的病因和形成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3]显示有两种现象:一是发病率高低与地区有关,二是发病率与社会的工业化程度和生活条件有关。结合中医理论,我们认为其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素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无度,或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内蕴下焦,影响肾之气化而形成尿石。
长期伏案笔耕,或大病久病卧床不起,或突遇外伤、手术所伤,或败精内阻;或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失调;或五脏虚损,气虚血滞,影响气化功能,使浊尿不能排出,日久结为砂石。
幼小先天秉赋不足,成年房劳过度,或高年久病,或妊娠产后,或脏腑久亏及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乏力,清浊泌别失司,日久结聚成石。
由此可见,尿石一证其病在肾、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与肝脾肺功能有关,其形成或因生活方式不当,湿热下注;或外伤之后久病成瘀,气滞血瘀;或秉赋不足,它病及肾,肾脏亏虚,皆可导致肾失气化,结石内生,这才是其真正的病机所在。
补肾法的临床应用
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肾脏亏虚3个方面都可导致尿石一证,试就临床治疗分述如下。
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症见脘腹疼痛,小腹胀满,小便频数,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或尿血鲜红,或尿中挟有细小砂石排出。或有寒热、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舌质多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气化行水,通淋排石。药用广金钱草30g,石韦15g,冬葵子12g,车前子15g,滑石30g(另包),牛膝15g,威灵仙15g,肉桂6g,生甘草6g。水煎日1剂,分2~3次口服。
试问本为湿热一证,何以妄用肉桂辛热之品,然不犯忌乎?《本草汇》曰:“肉桂,散寒邪而利气,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全借其暖膀胱,助气化之力,可治热结膀胱诸症。但欲久服,其用量宜小,恐有“生热、伤阴、动血”之弊。
临床应用时,如尿血明显者,加白茅根30g,小蓟15g,琥珀10g;疼痛剧烈者,加白芍15g,元胡15g;如发热明显,或合并泌尿系感染者,加双花15g,连翘15g,黄柏10g。
砂石阻滞肾络,气血阻滞,瘀血内停,症见腰酸胀痛或刺痛,少腹胀满隐痛,痛处不移,小便滴沥不畅,尿血紫暗,反复不愈,或挟血块,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治疗活血化瘀,助阳化气,排石通淋。药用:广金钱草30g,石韦15g,冬葵子10g,车前子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王不留行10g,肉桂6g,甘草梢6g。水煎服,日1剂,分3~4次口服。
临床应用时,如疼痛严重者,加琥珀10g,桃仁10g,红花10g,甚者可肌注度冷丁50mg,以缓解绞痛;如发热、尿频、尿急者加萹蓄15g,黄柏10g,生大黄10g,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久病不愈,耗伤正气,累及脾肾,症见结石日久,小便不畅,少腹坠胀,尿出无力,余沥不尽,伴见面色少华,纳呆,便溏,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治宜健脾温肾,助阳化气,排石溶石,药用广金钱草30g,海金砂15g,石韦10g,熟地黄12g,山药15g,山萸15g,茯苓15g,车前子10g,肉桂6g,黄芪15g,白术10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
临床应用时,如腰痛明显,痛有定处,固定不移者,加三七粉6g(冲服),当归10g,川芎10g;如阳虚甚,畏寒肢冷者,加炮附子6g,须开水先煎,淫羊藿10g,巴戟天10g;如阴虚甚,五心烦热者,可加生地15g,女贞子12g,旱连草12g;如血尿明显,绞痛不止,排尿中断,为结石排出现象可加枳实10g,威灵仙15g,或肌注黄体酮注射液20mg,以利结石排出。
在补肾利水,助阳化气,排石溶石原则指导下,以广金钱草、石韦、威灵仙、肉桂等药物制成消石胶囊,用于尿路结石的治療,经临床观察,治愈46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6%;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4]。
综上所述,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是导致尿石的病机所在,补肾助阳、化气利水法适用于治疗尿路结石诸证型。临床上只要审证求因,灵活运用,可产生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5.
2 傅贞亮.内经讲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3.
3 王永焱,栗德林.今日中医内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65.
4 董永军,景秀珍,杨楠,等.消石胶囊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观察.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6):35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