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与社会力量的动员

来源 :农业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hong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
其他文献
经过17个月紧张施工和系统调试,2020年8月29日,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运。在这一令人激动的时刻,为这条绿色能源高速公路的建设付出全部努力的北京送变电有
2020年,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在服务新能源方面逆流勇进,全年并网新能源项目共计64个,装机容量694.8万千瓦。截至2020年年底,冀北电网新能源装机已达2822.1万千瓦,新能源装机
北宋文学家苏轼宦海沉浮,荣辱不惊,在多年的外放生涯中,他关注农业与水利事业。无论躬耕东坡所构建的“东坡模式”,还是治理西湖所呈现的“西湖镜像”,都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
民国时期的农情报告制度,是近代中国的一项新兴事业,但发展迅速,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农业统计,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农业统计的主要来源。中央
在辽金元农业开发的基础上,明清时期西辽河地区农业开发取得了很大进步。农业发展有利于维护西辽河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稳定,良好的农业开发环境促进了西辽河地区经济繁荣。明
凉山彝族地区的农业生产,既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又有自身特点。在生产条件上,基本继承了传统因素,既反映了传统农作经验的延续性,也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