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手还是新主人
“攻壳”中有一个疑惑,是人在控制电子脑,还是电子脑控制了人体,进而渗透人类社会。或者说,人和电脑,谁是主人,谁是助手。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初衷必然是协助人类工作。电脑的最初形态是计算用的机器,不仅没有智能,而且只能完成外部賦予的直接指令。由于计算过程往往包含一系列连续操作,必须借助穿孔卡或纸带盘等装置,让机器依次读取,这就成了后来人们习惯称呼的“程序”。随后,程序载体发展为磁带、磁盘、光盘,一直到闪存卡等新介质,容量越来越大,程序也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软件大家庭。
然而,运行这种程序的电脑并不会“思考”。程序是人事先编好的,电脑只是根据输入演算并输出结果,不知道这些结果“好”或“不好”,也不需要知道。例如常用的桌面PC机或手机,上面运行着Windows、iOS或安卓环境,其下又有众多软件和APP,人们用它买票或炒股,无论买没买到,或赚钱赔钱,机器都照常输出信息,不理会用户开心或郁闷,机器自身也不会对这些结果敏感。总之,这类软硬件都不具有“人工智能”。
不只是计算用机器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电脑的运算和存储能力越来越强,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开始希望它不仅能计算,还能进一步辅助决策。开发出用于决策的程序借助了数学和管理科学的进步,在这两个领域各有一门将决策化为运算的学科,分别是 “运筹学”和“线性规划”,利用它们就能算出最佳资源配比。
运筹和规划实际上仍然是做计算,但很快有研究者想到把它们用于电脑本身,从而使电脑具有一定自我分析和评估能力,这就产生了人工智能的雏形。很难说最初开发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是不是为了玩游戏,因为电子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NPC)正是这种自我分析评估能力的典型应用。这些角色像人一样观察和判断环境,自主选择攻击、防御或逃走,在保证自身存活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打击对手。它们的行为看起来有点像人,或者说,比一个纯粹程序更有“智慧”。
比人更聪明
最近,在玩游戏这个领域中,人类遭到来自电脑的一次强力挑战。从2016年到2017年1月,人工智能棋手“阿尔法狗”(AlphaGo)在一系列网上快棋赛中击败了包括中国棋圣聂卫平、年轻围棋冠军柯洁、韩国冠军李世石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世界顶级棋手,以至网上有人高呼“围棋的末日到了”。
那么,这只奇怪的围棋“高狗”是怎么回事?它真比人更聪明吗?
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说。
一方面,围棋是相对简单的决策游戏,棋子没有强弱之分,作用只和落子位置有关,棋盘也是简单纵横格,胜负直接由占据格点数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程序评估胜负,进而决定落子,理论上不难实现。因此,如果“狗”有能力对每步都完整演算,达到绝不犯错的“围棋上帝”水平,必能赢过所有人。然而,这不现实,哪怕用最好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在比赛允许的几十秒思考时间内从第一步推演到最后。
另一方面,在计算速度、深度和对棋局记忆力上,人类普遍水平并不高,棋手更多依靠对局经验和感觉来“模糊”决策。既然是模糊的,就有一定机会犯错误。高手对弈比的常常是谁先犯错、谁犯错多和谁的错误更大。“阿尔法狗”在它的对局评估软件中加上了和人类棋手相似的整体判断功能,从而拥有了模糊决策能力。这种模糊决策能力依赖所谓的“训练”机制,即通过和不同人多次对弈积累经验,进而产生与人类似的“大局观”。它的具体实现技术并未公开,只提到和“神经网络”有关。作为一只不知疲惫的电子“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已和网上成百上千人交手,积累了远超普通棋手的经验,更能借助自身超强的计算力进行相当于棋手复盘的内部高速模拟对抗,棋力长进速度非凡。从这个角度上说,“狗”的确比人更聪明。
这样还算是人吗
仅仅在下围棋上碾压人类并不是人工智能开发的目标,也不是“灾难”。早在计算机还只是计算用机器的时代,就有人组织过打算盘和电子计算的速度比赛,结果也是人类完败,但并没改变计算机是工具,人是使用者的地位。人们开发工具正是为了补足自身弱势,以便更有效地征服自然,因此比人强才是工具正确的发展方向,让电脑具备智能,不过是提高效率的一个步骤。
机械延伸人的体力,传统计算机帮助计算并存储资料,人工智能提高决策效率,但这还远远不够,人们需要更多、更强的工具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人的寿命有限,漫长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难免随生命消逝而去,无法完全传给后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幻想作品中有答案。在“攻壳”里,人类意识可以上传到运算和感知能力更强,寿命也不受有机体代谢约束的电子矩阵中,实现“固态”化。唯一的问题是,这样还算是“人”吗?
另一个经常提出的问题则是,当机器有了决策能力和权限,会不会因为比人强大和聪明就否定人类地位,甚至把人变成它们的奴隶呢?
养猫的人有时会发现,猫能记住主人的脚步声,可以根据主人情绪选择上来扑一个还是远远躲到沙发下观望,有些猫甚至会偷开冰箱门找食物。但这算有“智能”吗?普遍认为是否定的,只有更高级的,基于“理性”的行为才算。“阿尔法狗”在围棋上所表现出超人的分析决策水平,称之为有一定智能并不为过,但它的能力也是片面的。
智能的另一个侧面是自我意识及其在决策中的表达,比如说,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方向。最关键的,假如机器真有智能,就像人从幼儿起学习接触世界、理解世界和以人的姿态在世界上活动一样,人类仍有能力并且应该通过教育使机器与人类和谐相处,这比单纯担心机器反叛或研究如何限制人工智能研究更有价值。
“攻壳”中有一个疑惑,是人在控制电子脑,还是电子脑控制了人体,进而渗透人类社会。或者说,人和电脑,谁是主人,谁是助手。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初衷必然是协助人类工作。电脑的最初形态是计算用的机器,不仅没有智能,而且只能完成外部賦予的直接指令。由于计算过程往往包含一系列连续操作,必须借助穿孔卡或纸带盘等装置,让机器依次读取,这就成了后来人们习惯称呼的“程序”。随后,程序载体发展为磁带、磁盘、光盘,一直到闪存卡等新介质,容量越来越大,程序也变得更加复杂,最终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软件大家庭。
然而,运行这种程序的电脑并不会“思考”。程序是人事先编好的,电脑只是根据输入演算并输出结果,不知道这些结果“好”或“不好”,也不需要知道。例如常用的桌面PC机或手机,上面运行着Windows、iOS或安卓环境,其下又有众多软件和APP,人们用它买票或炒股,无论买没买到,或赚钱赔钱,机器都照常输出信息,不理会用户开心或郁闷,机器自身也不会对这些结果敏感。总之,这类软硬件都不具有“人工智能”。
不只是计算用机器
随着电子技术发展,电脑的运算和存储能力越来越强,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开始希望它不仅能计算,还能进一步辅助决策。开发出用于决策的程序借助了数学和管理科学的进步,在这两个领域各有一门将决策化为运算的学科,分别是 “运筹学”和“线性规划”,利用它们就能算出最佳资源配比。
运筹和规划实际上仍然是做计算,但很快有研究者想到把它们用于电脑本身,从而使电脑具有一定自我分析和评估能力,这就产生了人工智能的雏形。很难说最初开发人工智能的研究者是不是为了玩游戏,因为电子游戏中的非玩家角色(NPC)正是这种自我分析评估能力的典型应用。这些角色像人一样观察和判断环境,自主选择攻击、防御或逃走,在保证自身存活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打击对手。它们的行为看起来有点像人,或者说,比一个纯粹程序更有“智慧”。
比人更聪明
最近,在玩游戏这个领域中,人类遭到来自电脑的一次强力挑战。从2016年到2017年1月,人工智能棋手“阿尔法狗”(AlphaGo)在一系列网上快棋赛中击败了包括中国棋圣聂卫平、年轻围棋冠军柯洁、韩国冠军李世石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世界顶级棋手,以至网上有人高呼“围棋的末日到了”。
那么,这只奇怪的围棋“高狗”是怎么回事?它真比人更聪明吗?
这要看从哪个角度说。
一方面,围棋是相对简单的决策游戏,棋子没有强弱之分,作用只和落子位置有关,棋盘也是简单纵横格,胜负直接由占据格点数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程序评估胜负,进而决定落子,理论上不难实现。因此,如果“狗”有能力对每步都完整演算,达到绝不犯错的“围棋上帝”水平,必能赢过所有人。然而,这不现实,哪怕用最好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在比赛允许的几十秒思考时间内从第一步推演到最后。
另一方面,在计算速度、深度和对棋局记忆力上,人类普遍水平并不高,棋手更多依靠对局经验和感觉来“模糊”决策。既然是模糊的,就有一定机会犯错误。高手对弈比的常常是谁先犯错、谁犯错多和谁的错误更大。“阿尔法狗”在它的对局评估软件中加上了和人类棋手相似的整体判断功能,从而拥有了模糊决策能力。这种模糊决策能力依赖所谓的“训练”机制,即通过和不同人多次对弈积累经验,进而产生与人类似的“大局观”。它的具体实现技术并未公开,只提到和“神经网络”有关。作为一只不知疲惫的电子“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它已和网上成百上千人交手,积累了远超普通棋手的经验,更能借助自身超强的计算力进行相当于棋手复盘的内部高速模拟对抗,棋力长进速度非凡。从这个角度上说,“狗”的确比人更聪明。
这样还算是人吗
仅仅在下围棋上碾压人类并不是人工智能开发的目标,也不是“灾难”。早在计算机还只是计算用机器的时代,就有人组织过打算盘和电子计算的速度比赛,结果也是人类完败,但并没改变计算机是工具,人是使用者的地位。人们开发工具正是为了补足自身弱势,以便更有效地征服自然,因此比人强才是工具正确的发展方向,让电脑具备智能,不过是提高效率的一个步骤。
机械延伸人的体力,传统计算机帮助计算并存储资料,人工智能提高决策效率,但这还远远不够,人们需要更多、更强的工具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例如,人的寿命有限,漫长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难免随生命消逝而去,无法完全传给后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幻想作品中有答案。在“攻壳”里,人类意识可以上传到运算和感知能力更强,寿命也不受有机体代谢约束的电子矩阵中,实现“固态”化。唯一的问题是,这样还算是“人”吗?
另一个经常提出的问题则是,当机器有了决策能力和权限,会不会因为比人强大和聪明就否定人类地位,甚至把人变成它们的奴隶呢?
养猫的人有时会发现,猫能记住主人的脚步声,可以根据主人情绪选择上来扑一个还是远远躲到沙发下观望,有些猫甚至会偷开冰箱门找食物。但这算有“智能”吗?普遍认为是否定的,只有更高级的,基于“理性”的行为才算。“阿尔法狗”在围棋上所表现出超人的分析决策水平,称之为有一定智能并不为过,但它的能力也是片面的。
智能的另一个侧面是自我意识及其在决策中的表达,比如说,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方向。最关键的,假如机器真有智能,就像人从幼儿起学习接触世界、理解世界和以人的姿态在世界上活动一样,人类仍有能力并且应该通过教育使机器与人类和谐相处,这比单纯担心机器反叛或研究如何限制人工智能研究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