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很美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989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第一次身边经历的创业故事是在大学宿舍。时值2003年非典时期,我的一个室友看到了“巨大商机”。
  非典期间学校停课,室友找了个家教的兼职以填补自己的消费亏空。他发现,学生家长每找一个老师来教自己的孩子要支付50至200元不等,而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则要支付100元左右的中介费。一来一往,家教公司赚了数百元。后来,他又不知道在哪里听到了一个家教公司的传奇故事。具体是说一个从贫困山区到京求学的孩子,父母开了一个小小的家教公司,然后从初到京城时睡大街和火车站,蜕变为年净收入超过十万的小康家庭。
  在持续渲染和宣传了三个月之后,室友终于找来了自己的天使投资人——他刚刚找到的女朋友。
  来自父母的2万元和女朋友的6万元,迅速让一个以室友名字命名的家教牌子立了起来。他一边在北京晚报打豆腐块广告,一边在各个高校的电线杆子上和医药广告抢版位,一个美好的前景在室友的憧憬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
  万事好像不止开头难。在最初,报纸上的广告的确起到了很强的宣传效果,都市主妇们频频来电,一会有需要钢琴家教的,一会又有需要武术家教的,甚至还有陪玩的业务。需求应有尽有,但在供应链儿上出现了大问题。
  一两天的时间上哪找个会谈钢琴的大学生啊?上哪找个会武术的啊?又上哪找一个天天不上课光陪小屁孩儿玩的闲人啊?这不是我杜撰的理由,是室友在满足不了迫切家长们的需求之后,给予自己的心理安慰。
  创业基金随着时间快速流逝,家教公司却迟迟没有起步。室友又拉来了一个高中同学入伙,注资两万元。据说室友给他同学讲的还是刚才那个励志故事。不过故事还没等把他同学耳朵磨出茧子,2万元又都花没了,公司难以为继,只能宣告歇业。
  他的高中同学打道回府,他自己又给女友打了个6万的欠条儿。这个在我们同学当中传得轰轰烈烈的创业故事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在2003年左右,8万元足够支付在西三环一个小户型的首付款。但在眨眼之间就被“梦想”激情冲昏头脑的室友挥霍光了。
  后来我读MBA之后,研究过很多企业的失败案例,经常让我想起室友的那次创业尝试。当大多数人把衡量的视角放在技术和细节上时,我发现,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最关键的因素是人。
  其实室友的家教公司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我参观过一次北师大附近家教公司云集的那座办公楼,包括室友的公司在内不下二三十家。为什么其他的都能存活下来?很多教训都需要总结。
  第一,他只看到了别人成功后的荣耀,而没有思考成功路上的艰辛。眼睛是会骗人的,当室友说他发现家教的模式就是在报纸上打广告,然后在公司等着大学生上门就行了,简单地相互对接,钱就自然来了。
  第二,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创业当做持久战来打。8万元的创业资金被用来租了一个在同栋楼里最豪华的一室,租金不菲。同时置办了各种正规的家具和电器,规格堪比装修。流动资金都用在了无谓的用途上,直接导致了一年不到就歇业的结局。
  我一直觉得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人性(性格)本身决定着成功与否的可能。当家教公司失败之后,每每听到室友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女友不再注资、朋友不付诸更大的精力,以及和竞争对手相比没有更深的资历时,我就更加认为他的创业失败是必然。
  创业的道路上,成功有其独特的逻辑。包括市场的机会在内的种种客观条件终究只是外在,如果创业者不能清醒地认知自己和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本质,结局最终绝无二致。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销售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模具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模具的网络销售显然成为发展趋势,成为扩大模具销售的一个基本途径。本文主要叙述如何做好模具行业的网络销售,以提高
利用水热法合成出一水合反式-1,2-联(4-吡啶)乙烯的单晶,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na21空间群,晶胞参数α=9.4638(19)A^°,6=14.774(3)A^&#176
由于长时间的传统耕作,东北农田黑土退化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更为“先进的”耕作方式被引入土地耕作中。耕作方式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然而,目前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微生物数量、活性及群落组成等方面,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受环境干扰后的响应研究还非常有限。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直接影响土壤应对环境干扰的自我平衡和恢复能力,这对土壤的理化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本项目是以东北
罗永浩已俨然成为最具工匠精神与设计意识的典型。他始终相信更好的技巧和手艺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设计一种基于TCP协议,可以实现远程客户机与本地服务器相互收发信息的网络通信平台,该平台可以解决机器人遥操作过程中的通信问题.相比于以往网络通信的命令行输出,实现了界
“你去过夜店吗?”友人在我凌晨一两点钟失眠时在朋友圈写下的一条“无奈”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思绪飘飞,循环定位,除了“7—11”和“好邻居”之外,夜店于我脑海几乎没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