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思考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人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培养“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等同起来,这样高定位、高目标不仅模糊了许多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和视线,也使学校管理者无所适从。教师专业化如果不是处于自身的内在需求,不是着眼于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不是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那么,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把唤醒教师“专业自主”意识、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上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
  核心目标,努力实现教师职业由“行业”向“专业化”转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三个方面。那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我很赞同有人用物理学中匀加速运动的路程公式s=s0+v0t+0.5at2来描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s0代表教师的起点(原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水平),v0代表教师的专业能力,a代表教师的专业品质,s代表教师的发展趋势。此关系式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决于专业能力、专业品质。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只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如果有专业能力,那么发展会与时间成正比,如果有专业品质,那么发展就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一)专业知识
  首先来看看专业知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地位。从上面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只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原有的专业知识水平高,那么发展的起点就高。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和转化,那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也就不会随着实践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反而有退化的可能。要使专业知识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有所贡献,必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更新专业知识结构。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习成为教师的习惯。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不断地提升专业化发展的起点。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不断学习的实质就是把专业知识这个常量变成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正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样,每个教师只有努力让自己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找到坚实的基石和依托。
  二是让教师勇于实践和反思。也许好教师与一般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他所积累的教育经验的多少,即“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情况,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体现了教师劳动中创造性、经验性的成分。教师在大学里所学学科知识足以居高临下地处理中小学教材,但所学的教育专业知识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学以致用,把学过的教育专业知识转化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形成教育经验才有用。因此,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让教师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经验。
  (二)专业精神
  前面的讨论我们已明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如何,并不能只盯着教师当前的专业水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而是着重看他的专业品质,看他的持续发展的潜在愿望和动力。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专业精神常常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态度。专业精神不佳的教师,他就有可能只把教师当做职业而不是事业;他也许就不会去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发展;在教学中他就会缺乏批判精神和合作精神,固步自封,从而导致职业倦怠,甚至失去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
  专业精神的核心是爱与责任。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教育之真谛。缺乏爱与责任的教师,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找到乐趣,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也不可能有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因此,要把“爱与责任”的确立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环节。
  已故的孙维刚老师是北京三类学校22中的一位数学教师,他用17年的时间进行三轮的教育实验,1997年他所带的班级22人(55%)考上清华、北大,创造了人间教育神话。教育部派出专家组进行调研的结论:这一人间教育神话的核心是“爱”。孙维刚老师的事例充分表明:爱是教育成功的真谛,教育力量的源泉。在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让教师解读教育成功的真谛,让爱与教育同行,让责任与教育同行。
  (三)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着落点。那么,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能力应与课程、课堂、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把下列六种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现实目标。
  1.驾驭教材能力
  教材是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教师驾驭教材能力是落实新课程、新理念的基本能力。教师驾驭教材能力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教材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材重难点、突破点、着落点的确定。显然,这种能力的提升,不是单靠培训能予解决的,而是要通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思、感悟、探讨、内化而成。
  2.把握课堂能力
  课堂是落实课程理念、教育目标的主阵地。由于教学过程、教学情景的不可重现性,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缺乏把握课堂的能力,就会错失许多落实课程目标的契机,就会错失许多促进学生发展的良机。因此说,把握课堂能力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核心能力。把握课堂能力的提升,应着重关注教育情景设置能力,教育过程调控能力,最佳时机捕捉能力,教育教学效果评估能力等方面。
  3.自我命题能力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最终要回归到教育目标的落实情况上,要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就离不开考试,离不开试题。“推素减负”并不是不要考试、练习、试题,而是要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去掉机械的训练。在一次教研会上,我遇到了这样一位教师,只要给他课本,他就能在15分钟内按照要求设计出一道其他练习资料上都没有的试题。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教师的命题能力达到这种境界,我们还害怕教师去搞题海战术?显然,一所学校减负能否成功,能否将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命题能力。鉴于此认识,我们把提高教师把握、选择与设计试题的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能力。
  4.获取知识能力
  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如果教师还是把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作为自己的知识源泉,由此形成程序化、封闭式的知识结构,是无法应对现代的学生的。新课程把教育置于本真的生活世界,努力倡导教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悟、反省、批判、创造,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求知,一起探索,一起研究,一起解决问题,共对问题情景,共赴教学目标。显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勤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知。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选择、加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才能胜任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实现教学“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这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
  5.反思合作能力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前提和途径,没有反思,没有合作,就没有教師专业化成长,所以,提升教师反思、合作能力是新课程必然要求。
  6.引领学生能力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我们所谈的一切最终要回归到如何促进学生最优发展的问题上。因此,提升教师引领学生的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着落点。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想更好地引领学生发展,我认为,教师必须切实把握“五个为主”,并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五个为主”,即以发展为主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生活为主源。发展为主旨强调的是: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品德发展和人格完善;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一切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亲身体验。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为主导强调的是: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知识的传授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从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教材为主线强调的是:学科教学要以教材为蓝本,在追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四基”教学,即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生活为主源强调的是: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努力追求“从生活走向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四个转变”,指教师能善于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关键点在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会乐。变“死学”为“活学”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难学”为“易学”关键点在于教师呈现的问题情景要符合学生认知策略,当学生认知陷于困境时,教师能给以有效的点拨。变“学会”为“会学”关键点在于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策略1:让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
  如果说这次新课程改革未能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实际上,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课程改革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因此,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办法就是让教师与新课程同成长,让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教育能力。
  1.帮助教师把握住发展机遇
  在新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充满着发展与成功的机遇,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谁抓住机遇,谁就成功。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帮助教师不断把握发展的机遇。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强化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使专业化发展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不断给教师创造成功的机遇,让教师接受富有挑战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例如: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上一级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或研修班学习,让教师在学习、思考中成长。举办或承办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鼓励教师承担公开研讨课,让教师在研讨中成长。组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参与课题研究等,让教师在行动中成长。
  2.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环境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时间。如何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目前,各校各显神通,创设各种形式的成长时空。下面是我校的主要做法:
  ——创建青年教师教研工作坊。为了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环境,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也为了形成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模式和方法,学校创建了以20位青年教师组成的青年教师教研工作坊。以教研工作坊为平台,围绕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通过讲座、反思、论坛、案例研究、成果展示会等专题研究活动形式,创设浓厚的校本教研氛围,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施教学再实习计划。以名校为基地,实施教学再实习计划。即分批派遣上进心强的教师赴基地学校接受为期两周的教学再实习,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把握课堂、引领学生的能力。教学再实习内容主要是:驾驭教材、把握课堂、引领学生的课堂教学策略;校本教研的方法和形式;命题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策略等。实习形式:第一周,受训教师听指导师的课,听课前,与指导师同步备课;听课后,认真对照两个教学方案进行反思,寻找其间差异和自己的问题,并与指导师交流,写下教学叙事。第二周,受训教师上试讲课,课前,成员之间进行说课;课后,自我感悟课中的遗憾和闪光点,并听取指导师的意见,撰写教学日记。受训教师实习结束回校后,要写出学习心得,撰写教学案例,开设展示课。
  ——推进分块备课制度。網络的发展,严重冲击了原有的备课制度,许多教师以网上下载的教案代替备课,对教学流程或方案设计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更不可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为了提高备课环节的有效性,我们试行分块备课制。分块备课总体思路是“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即以年级段备课组为单位,教师先分块备课,每周每位教师提供1~2个课例,然后经备课组集体评议、修改,形成共享教案,教师可以应用共享教案,但必须根据自己教学实际再行修改,课后进行反思,提出二次教学建议,为其他教师提供可借鉴、易操作的范例。分块备课制度提高了备课实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为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的交流平台,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策略2:让教师与学生同成长
  “教学相长”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每时每刻在发生着,但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以致片面地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而忽视了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为了解决这个话题,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在课堂内设立“学生论坛”,要求教师把每节课的前5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交流自己获取的最新信息,或学习成果,或学习困惑,或生活、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期望通过此试验,让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中,逐步意识到自己哪些教学行为要改变,从而达到师生同成长的目的。
  策略3:让教师与反思同成长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途径是对教育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批判性的反思,反思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写课后记、教学随笔、写案例、评课、教育叙事、博客等等。我推崇的反思是上海一些学校运用“微格教学”模式的反思形式,他们是采用现代技术记录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然后组织教师根据课堂项目指标(时间分配、问题有效性、学生主体活动情况、重难点突破等),在专家引领下对课堂项目指标进行讨论、分析、改进,形成大家可借鉴的案例。
  策略4:让教师与成功喜悦同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依赖于教师的自我需要和外界的推动力,如何增强自我需要呢?让教师充分展现个人才华、魅力,体验成功喜悦,是一种可以探索的形式。
  ——设立教师论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每天要遇到有价值的事例、问题、困惑以及自己的感悟与反思,他需要与他人交流探讨。教师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通过论坛,让教师发表自己的困惑、感悟、观点,有助于教师在争鸣中解决问题,养成对教育实践问题观察、思考的习惯。
  ——设立优秀教师文化走廊。通过建立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文化走廊,宣传、介绍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现教师才华,提升教师知名度。在家长、学生中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以推动优秀教师的进一步发展,鞭策其他教师的发展。
  ——设立教师成长记录袋。为每位教师设立教师成长记录袋,收集教师的课题方案、反思、教学随笔、论文、案例、作品、图片、优秀课件、优秀教案、荣誉证书,以及各类资格证书。并为每一位老师提供“成长记录册”,让他们将“档案袋”中的资料编辑成精美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成长记录册,以激励教师快乐成长,也为学校提供宝贵的发展资料。
  ——积极开展教育评比。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市、县、学区的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校内教学技能比赛,通过评比来认同教师的才华、魅力和成果,让教师体验成功喜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策略5:让教师与学校同成长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基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资本。教师将有一大半的生命时间与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教师成长的根本。我非常赞同朱永新提出的“让教师过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愉快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学校同成长。
  1.让教师愉快地工作
  ——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优美的环境,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能愉悦心情,都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因此,学校不仅要关注生机盎然的校园景致的创设、整洁美观的教室的布置、文明健康的教育设施的添置,而且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教学手段和休闲场所,同时要关注教师办公条件、休闲场所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让视线所到的地方都有文化气息,给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要使教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起和谐的人际氛围,使教师因为和谐而幸福,因为幸福而热爱,因为热爱而投入。要达到这个大目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很好地把握以下两个关键词:公平、民主。讲公平,使教师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讲民主,使教师能达到情绪上的饱和。
  ——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不仅关系到他能否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直接影响到他的专业发展。因此,必须让教师对学校发展有深刻的理解,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方式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等不能脱离教师而存在,不能让教师把自己定位为“打工仔”,让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我与学校共发展”的共识。
  2.让教师体面地生活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已不再是“两袖清风”的形象。因为教师也是需要生存的人,若让教師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他们会对学校、事业失去希望。因而,不能忽视教师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不管经费如何缺乏,学校要尽一切可能提高教师的待遇,哪怕是象征性的待遇。例如:举办“分岁酒会”,邀请教师家属参加,感谢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支持与付出,使教师有种体面感。同时要给予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照,与教师广泛接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工作中。
  只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真正让他们创业有环境,工作有动力,展示有平台,发展有空间,那么,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师团队一定会成为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以番茄酱、酱油、植物油、食盐和去污剂为污染液,研究填充PP在常温高浓度、中温正常浓度、高温高浓度和高温正常浓度四种不同浸泡条件下耐染色性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温
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需要构造n个可能相等的正数,特别是用来求最大(小)值,就必须构造n个相等的正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比较困难.本文利用求条件极值的方法简单证明了
本文以毕飞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从毕飞宇小说日常生活书写的表现维度、人物形象关注以及叙事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写作。毕飞宇的日常生活书写不是流水账式的日
Vav3是在生物体内广泛表达的一种Rho家族GTPase的鸟嘌呤核苷酸转移因子,在进化上高度保守,能够通过调节Rho家族不同成员的活性参与多条T、B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并在细胞增殖
2019年5月14日至17日,由中国科学院人事局资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的“所史研究与所志编撰高级研修班”在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用旋转氧弹法和加压差示扫描量热法考察了受阻酚类抗氧剂在基础油中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大分子量的单酚抗氧剂和双酚结构的抗氧剂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计算所得抗氧剂在基
非连续性文本没有较强的叙事性,通常以数据、表格、广告、图片等形式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提高学生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让学生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