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课堂朗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朗读更科学,更有效?下面我将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男生女生轮流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内蕴。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3.重读轻阅,只读不思
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教师常常不遗余力,采用个别读、轻读、对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唯独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学生的读书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游离于文本之外,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摆设,抑或是包装课堂的一种行头。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够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有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两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2.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
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在上《观潮》时,在品读“3、4自然段描写潮水的语句”时先让学生练习读正确,对于个别字词的发音指导到位;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抓住 “人声鼎沸”、“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等关键字眼,边品味,边朗读;最后引导学生带上动作表演读。指导学生每次朗读有层次,有目的:一读理解词语,二读体会潮的壮观,三读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创设了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犹未尽,就这样用读的方式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把学生带入了语言文字的佳境,
3、品读感悟
朗读指导更应注重对文章意蕴的感悟和内涵的挖掘。我在上《猫》的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男生女生轮流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将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語言的内蕴。常听一些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3.重读轻阅,只读不思
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教师常常不遗余力,采用个别读、轻读、对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唯独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学生的读书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游离于文本之外,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摆设,抑或是包装课堂的一种行头。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恰当发挥范读的作用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够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仿读的对象,从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有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株”、“两株”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2.制定准确的朗读目标,读出层次
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在上《观潮》时,在品读“3、4自然段描写潮水的语句”时先让学生练习读正确,对于个别字词的发音指导到位;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抓住 “人声鼎沸”、“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等关键字眼,边品味,边朗读;最后引导学生带上动作表演读。指导学生每次朗读有层次,有目的:一读理解词语,二读体会潮的壮观,三读把人们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创设了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不愿意读到读出了味,读得意犹未尽,就这样用读的方式把对课文的理解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把学生带入了语言文字的佳境,
3、品读感悟
朗读指导更应注重对文章意蕴的感悟和内涵的挖掘。我在上《猫》的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这些矛盾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能把它们用在一起?两者之间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让学生找出来,体会老舍爷爷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在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同学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有效的朗读教学,能使学生从中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