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187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记者T. W. K的特别报道《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其中写到:“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这表明( )
A. 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B. 中国仍然与世界隔绝
C. 美国人对中国缺乏了解
D. 科学与迷信长期对峙
2. 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近代上海( )
A. 重工业的突飞猛进 B. 交通工具近代化
C. 传统交通工具淘汰 D. 交通工具西方化
3. 《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 开办邮局 B. 创办报刊
C. 传输电报 D. 开通电话
4.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表明( )
A. 有轨电车取代人力车
B. 旧思维影响人们出行
C. 中国人排斥西方科技
D. 妇女较男子地位更高
5.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的设计表明的理念是( )
A. 中西交流中西合璧 B. 手法灵活方式多样
C. 封闭性强中规中矩 D. 国民平等天下一统
6.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失败了 B. 中华民国垮台了
C. 民国政府权威不够 D. 民众有从众心理
7.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表明( )
A. 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生活
B. 中国思想观念领先世界
C. 女子社会地位根本变化
D. 女代男成部分行业趋势
8. 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这表明( )
A. 双百方针得以贯彻 B. 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C. 意识形态斗争渐紧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9. 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表明中国( )
A. 已融入国际社会 B. 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C. 与苏联世代友好 D. 民众社会生活改善
10.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这表明( )
A. 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B. 国防能力较大提升
C. 自主科研成效显著 D. 苏联长期友好援助
11. 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这种背景下可能出现( )
A. 反潮流的现实主义文学
B. 文学艺术的全面凋零
C. 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D. 大一统的八大“样板戏”
12. 新华社电:“这次……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处应是( )
A. 原子弹的爆炸 B. 氢弹的爆炸
C. 人造卫星上天 D. 神舟飞船上天
13.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从表格可以看出( )
A. 择偶标准的多元化 B. 男性主导婚姻选择 C. 婚姻政治色彩浓 D. 注重双方社会背景
14.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这表明( )
A. 电报彻底退出历史 B. 通讯手段日新月异
C. 中国通讯领先世界 D. 中国现代化实现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在1901年7月联名三次上奏,回应朝廷的号召。在第一份奏折中,他们强调忠实于现有体制,但指出需要改革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并且建议:1. 设立各级现代学校,课程要混合中国经典和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学、科学和技术。2.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加入中西两方面学科的问题。3. 停罢武科。4. 奖励游学。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四到五倍的增长。
材料三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政府彻底修改了高等教育制度,旨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鼓励技术教育,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课程目录被修订,院校内的系科得到调整,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专业上。这样,掌握狭窄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便优先于接受整体教育。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刘坤一和张之洞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教育改革,概括他们的教育改革建议。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民国和共和国阶段教育的异同。
(武汉市第16中学 刘 波)
A. 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
B. 中国仍然与世界隔绝
C. 美国人对中国缺乏了解
D. 科学与迷信长期对峙
2. 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近代上海( )
A. 重工业的突飞猛进 B. 交通工具近代化
C. 传统交通工具淘汰 D. 交通工具西方化
3. 《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 开办邮局 B. 创办报刊
C. 传输电报 D. 开通电话
4. 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表明( )
A. 有轨电车取代人力车
B. 旧思维影响人们出行
C. 中国人排斥西方科技
D. 妇女较男子地位更高
5.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四合院的设计表明的理念是( )
A. 中西交流中西合璧 B. 手法灵活方式多样
C. 封闭性强中规中矩 D. 国民平等天下一统
6.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失败了 B. 中华民国垮台了
C. 民国政府权威不够 D. 民众有从众心理
7. 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世纪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表明( )
A. 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生活
B. 中国思想观念领先世界
C. 女子社会地位根本变化
D. 女代男成部分行业趋势
8. 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这表明( )
A. 双百方针得以贯彻 B. 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C. 意识形态斗争渐紧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9. 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表明中国( )
A. 已融入国际社会 B. 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C. 与苏联世代友好 D. 民众社会生活改善
10.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这表明( )
A. 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B. 国防能力较大提升
C. 自主科研成效显著 D. 苏联长期友好援助
11. 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这种背景下可能出现( )
A. 反潮流的现实主义文学
B. 文学艺术的全面凋零
C. 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D. 大一统的八大“样板戏”
12. 新华社电:“这次……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处应是( )
A. 原子弹的爆炸 B. 氢弹的爆炸
C. 人造卫星上天 D. 神舟飞船上天
13.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从表格可以看出( )
A. 择偶标准的多元化 B. 男性主导婚姻选择 C. 婚姻政治色彩浓 D. 注重双方社会背景
14. 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这表明( )
A. 电报彻底退出历史 B. 通讯手段日新月异
C. 中国通讯领先世界 D. 中国现代化实现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两江总督张之洞和刘坤一在1901年7月联名三次上奏,回应朝廷的号召。在第一份奏折中,他们强调忠实于现有体制,但指出需要改革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并且建议:1. 设立各级现代学校,课程要混合中国经典和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学、科学和技术。2. 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加入中西两方面学科的问题。3. 停罢武科。4. 奖励游学。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四到五倍的增长。
材料三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政府彻底修改了高等教育制度,旨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鼓励技术教育,人文学科受到了抑制,许多所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课程目录被修订,院校内的系科得到调整,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专业上。这样,掌握狭窄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便优先于接受整体教育。根据一位美国著名科学家的研究,1960年时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刘坤一和张之洞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教育改革,概括他们的教育改革建议。
(2)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取得的教育成就。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民国和共和国阶段教育的异同。
(武汉市第16中学 刘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