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一首传唱了50多年的歌谣,仿佛把我们带回到那硝烟滚滚的抗战岁月,带到山东省的最南部微山湖。今天的微山湖一带,再听不到当年的枪炮声,但是铁道游击队的传奇,不管经历多少年,在人们心中始终是历久弥新。
6月中旬的一个上午,笔者叩响了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长青巷的张静波老人家的大门。今年85岁高龄的张静波老人,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铁道游击队三中队指导员。迈进大门,老人正在小院里整理老照片和证章。这些都是老人一生的珍藏。我们看了看,里面有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还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纪念章。
笔者手里的资料记录着张静波老人的轨迹:1920年生于微山县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19岁参加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同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鲁南铁道大队第三中队指导员,鲁南八师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某师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离职后返回薛城居住。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炮火硝烟中战斗了11年,参加大小战斗100多次,先后10余次光荣负伤,右眼负伤失明,直到今天眼球后面仍残留着一块弹片。
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老人的话语很快就将我们重新带回了那个英雄年代。老人时而挑动的两条花白浓眉,让我们开始融人他脑中那风起云涌的传奇故事。
张静波老人这样描述铁道游击队的特点,进则在津浦线上扒飞车、搞机枪、除汉奸、杀鬼子,退则进入微山湖避开日军锋芒,局势更严重时则进入抱犊崮休整,以便待机而出,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敌人最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地方。讲到那次沙沟劫布车,老人显得格外兴奋。
1941年11月,由于鲁南军区被服厂遭日军破坏,部队穿衣成了问题。铁道游击队了解到日军不久将有一批布南运,便让内线在火车停靠时将沙子放进了车的油壶里,迫使列车因进行修理而拖延开出的时间。这样,当列车行驶到沙沟路段时,铁道队大队长洪振海和中队长曹德清敏捷地跃上火车,将最后两节布车的插销拔掉。随即,张静波所在的长枪队游击队员一起出动,有的跃上车厢卸布,有的组织群众抢运,两个多小时后,布和物资大部分被卸下。就在部队将要撤退时,又发现从对面开来一辆日军军列,游击队就地设伏,一通猛打,日军当场死伤了30多人。这次行动共缴获布匹1200多件,日军军装800多套,还有很多毛毯、药品和罐头,一举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1943年秋,根据形势需要,游击队决定端掉盘踞在山阴庄一个土庙里的伪军据点,在侦察过敌人的作息规律后,张静波指挥中队凌晨行动,神兵天降般地制服了正在站岗的五六名伪军,随即埋伏,用“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剩余的伪军自己送上门来。果然,当睡足吃饱的其余伪军陆续赶来上岗时,被游击队尽数活捉。当悠哉地提着马凳、唱着京剧赶来视察的伪中队长也撞人“网”中时,‘晾得说不出话来。就这样,三中队没放一枪一炮,就悄无声息地成功端掉了一个30多人的敌军据点。
1942年微山湖突围后,铁道游击队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掩护领导同志过津浦路。为了限制铁道游击队,敌人在这条铁路上使用了最厉害的“囚笼”政策,就是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据点为锁,把游击队压缩在这样一个狭长的地带中。但是,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我党的这条交通线却始终畅通,这是当时中国南北仅存的一条“绿色通道”了。刘少奇、陈毅、肖华、陈光等我党我军高级干部北上的护送任务大多都是由张静波所在三中队完成的。“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浅月扁舟入画图。”张静波老人微闭双眼,轻轻吟出了这首诗,这是1943年铁道游击队护送陈毅同志过湖时,陈老总欣然所作的一首七绝。
抗日战争末期,由于害怕铁道游击队力量越来越壮大,日伪军也组建了一支由所谓的“精英”组成的铁道队与我抗衡,上演了一幕真假铁道游击队的对抗。为了摸清对方底细,张静波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潜进城里,经过十几天的时间掌握了假铁道队的动向,随即率领三中队设下埋伏,在南石乡大吕巷给敌人来了个瓮中捉鳖,毙敌伤敌20多人。自那以后,日伪军的假铁道队再也没敢露过面。
“我的经历很平凡,还是多讲讲我的那些为抗战牺牲的战友的故事吧。”采访中,张老一再对我讲起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来。
他讲述的第一位战斗英雄是与他并肩战斗了3年多、人称“两嘴队长”的长枪队队长张绍舜。一次战斗中,张绍舜被一颗子弹打穿了下颌,打掉了几颗牙齿,下嘴唇下脱,说话不清楚,吃饭时向外掉饭粒,就有了“两嘴队长”的绰号。1943年7月的一天,日军集中兵力对鲁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铁道队得到情报后,夜里从峄县聂庄撤出,准备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这天中午,长枪队撤到东聚LU一带,老乡把煮好的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刚刚端到桌子上,日军在叛徒的带领下包围了长枪队。当时街上满是日军,张绍舜带领队员翻墙越壁边打边跑,出了村便往山上撤,日军紧紧地跟在后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张绍舜很快身负重伤。铁道队员要求背着他后撤,都被他拒绝了,说那样目标太大,行动太慢。张绍舜命令队员把所有的弹药和手榴弹留下,迅速撤退。张绍舜和敌人拼了好大一阵子,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张绍舜身上有几十个枪眼,还被敌人捅了六七刺刀。
在这次突围战中,还牺牲了一位副班长,他叫李宪功,济宁人,当时还不满20岁。他十分活泼,能说会唱,可打起仗来,英勇得很。在这次战斗中,他和张队长留下来打掩护,他在张队长的左前方向敌人射击,一颗炮弹炸瞎了他的双眼,他凭着听觉站起来向敌人射击,敌人把他打倒了,他又站起来,又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了,这次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讲到这里,老人叹了口气。接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加感人的英雄故事。
1945年初,铁道游击队被编为鲁南二军分区二大队 (对外仍称铁道队),张老在七连任政治指导员,连长是刘刚。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局部反攻阶段,上级交给七连的战斗任务是拔掉古邵据点。黄昏时分战斗打响,外围战进展得十分顺利,敌人的暗堡一个个被攻破,但敌人集结在炮楼内凭借坚固的工事用密集的炮火向外扫射,使前进受阻。这时得到情报,峄县和台儿庄的日军增援来了,刘刚命令爆破组把炸药、手雷和15个集束手榴弹捆在一起,命令突击排加强火力掩护。接着在古邵正北及东南响起了敌人的增援部队的枪炮声,上级命令5分钟结束战斗,否则便立即撤退。在这紧急关头,敌人的炮楼给炸掉了,突击排迅速冲上去,30个日伪军缴械投降,张静波和刘刚指挥部队后撤。而此时敌增援部队也赶到,刘刚便带一、二排撤到一条200米的土沟里阻击敌人。激战中,他腹部中弹,肠子淌出来,他用左手把流出的肠子往里塞了塞,托着腹部继续指挥战斗。在他们的顽强阻击下,敌人撤出了战斗。这时天上下起了雨,刘刚的肠子沾染了泥沙,加上野外消毒不严,伤口恶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3岁。
听着张老的娓娓讲述,我们的情绪也被他的情绪深深感染着,每当张老的目光流转,看到桌子上那些记录着他的过去的照片、勋章时,眼睛中总是闪出一种难以说清的情绪。
目击我军陆空首次联合卫勤保障演习 王山河
编者按:
陆空联合卫勤保障演习,在空军乃至全军医疗卫生系统是首创之举。这次演习有效探索了联勤体制下未来作战空军卫勤保障组织指挥机制;创新了以空军部队建制卫勤保障力量为依托、以联勤等其他卫勤力量为支援的战时卫勤一体化保障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空运医疗队。野战防疫队等空军应急卫勤保障力量进行了实战演练,全面检验和磨炼了空军遂行战时卫勤保障任务的综合能力。 空军卫生部门在上级没有下达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自加压力、自挑重任、自设难题,针对编制体制调整后卫勤保障在未来战争中将会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勇子挑战,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在演习中发现并解决了卫勤保障中的诸多难题,积累了临战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年6月16日,秦川腹地。
细雨蒙蒙中,记者目睹了空军与第四军医大学举行的首次联合卫勤保障空运医疗救护演习。上午10时整,演习信号枪声骤响,空军某机场突遇“敌”核、化、生武器袭击,造成我重大人员伤亡。伴着刺耳的警报声,一支支不同兵种的卫勤保障分队迅速集结展开,转眼间,一座座不同型号的野战救护帐篷纷纷耸起,一架架不同型号的救护车辆和后送“伤员”飞机穿梭繁忙,烽烟滚滚的前线机场上,野战医疗所、场站救护所、防疫分队、“三防”医学救援队、空运医疗队和直升机救护分队各自拉开阵势,不同兵种、不同建制的医疗救护力量各显其能……一场规模空前的“救护大战”上演正酣。
如何理顺联勤体制下空军卫勤保障组织指挥关系?如何使空军的卫勤保障力量在未来作战中充分发挥效能?编制体制调整后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引起空后领导以及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思考。针对未来战争卫勤保障可能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他们在总部没有下达相应任务的情况下,自我加压并自选课题,组织精兵强将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联勤体制下提高一体化卫勤训练与保障能力的医疗救护预案。
面对摆在案头的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医疗救护应急保障预案,空后领导和卫生部领导没有将预案当成果来肯定,而是精心筹划着进行一场贴近实战的演练来检验、论证、完善这些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总后卫生部的支持下,他们与第四军医大学联合开展了应急作战联合卫勤保障暨空运医疗救护演习,组织第四军医大学、空军总医院、联勤第452、454、458医院,空军卫生防疫队,航空兵某师、空军某场站等近10个单位的 600多名医护工作者参加这次演习。
为防止演习变成“演戏”,他们把演习地点选定在担负重点作战任务的航空兵某师,把天气选定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使参演的医护人员真切地感受到临战气氛。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联合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硝烟弥漫的救护现场,近10个单位的医护人员冒着雨雾天气,紧张有序地展开救护。担任演习总指挥的空后卫生部部长陈义勤告诉记者:这是我军首次举行多兵种联合作战卫勤演习,也是空军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演人员最多、演习科目难度最高、实装操作风险最大的一次战时卫勤保障综合模拟演习。
记者了解到,此前由于时间紧,来自全军的10多个单位只进行了一次协同训练,但在演习中,他们协调一致,忙而不乱,配合得十分密切。一阵尖厉的空袭警报过后,在联合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由第四军医大学抽组的“三防”医学救援队,携带连体防化衣、防毒面具、毒剂侦检器、抗放射药等,立即赶赴被核、化、生武器袭击的阵地,根据爆炸点位置、风向、风速,确定气溶胶污染范围、划定污染区,并专用黑、黄等旗进行界线标定,迅速封锁了污染区四周,而空后某防疫队的专家则携带防疫车,对污染区进行昆虫、土壤、空气和水样采集,并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对污染区进行无害化处理,为抢救队员进入核杀伤区紧急抢救伤员打开了“绿色通道”。
一批经一线救治的大批伤员,通过陆路送到担负三军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任务的空军总医院空运医疗队后,空运医疗队检伤分类组立即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抗休克组立即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手术组医护人员则对伤病员实施手术……经过紧急的救治,有20名符合空运医疗后送条件的伤员,被送上了经过医疗改装的运输机,旋即飞向后方医院……
遇险飞行员的救护课题新、风险大。记者看到,参战飞行员遇险跳伞后,立即发出求救信号。救援直升机搜寻发现落地飞行员发出的指示信号后,在不具备着陆条件的情况下,采用空中悬停的方式,利用救生吊椅将飞行员绞上直升机,经过机上空运医疗救护小组的紧急救护,遇险飞行员转危为安。
空军副司令员李买富中将当日带领空后领导和机关到演习一线指导。总后卫生部领导对这次演习给予了高度评价。海军、广州军区等大单位卫生部门派人现场观摩了演习。
6月中旬的一个上午,笔者叩响了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长青巷的张静波老人家的大门。今年85岁高龄的张静波老人,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铁道游击队三中队指导员。迈进大门,老人正在小院里整理老照片和证章。这些都是老人一生的珍藏。我们看了看,里面有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还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纪念章。
笔者手里的资料记录着张静波老人的轨迹:1920年生于微山县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19岁参加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同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鲁南铁道大队第三中队指导员,鲁南八师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某师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离职后返回薛城居住。老人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炮火硝烟中战斗了11年,参加大小战斗100多次,先后10余次光荣负伤,右眼负伤失明,直到今天眼球后面仍残留着一块弹片。
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老人的话语很快就将我们重新带回了那个英雄年代。老人时而挑动的两条花白浓眉,让我们开始融人他脑中那风起云涌的传奇故事。
张静波老人这样描述铁道游击队的特点,进则在津浦线上扒飞车、搞机枪、除汉奸、杀鬼子,退则进入微山湖避开日军锋芒,局势更严重时则进入抱犊崮休整,以便待机而出,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敌人最不愿意看到他们的地方。讲到那次沙沟劫布车,老人显得格外兴奋。
1941年11月,由于鲁南军区被服厂遭日军破坏,部队穿衣成了问题。铁道游击队了解到日军不久将有一批布南运,便让内线在火车停靠时将沙子放进了车的油壶里,迫使列车因进行修理而拖延开出的时间。这样,当列车行驶到沙沟路段时,铁道队大队长洪振海和中队长曹德清敏捷地跃上火车,将最后两节布车的插销拔掉。随即,张静波所在的长枪队游击队员一起出动,有的跃上车厢卸布,有的组织群众抢运,两个多小时后,布和物资大部分被卸下。就在部队将要撤退时,又发现从对面开来一辆日军军列,游击队就地设伏,一通猛打,日军当场死伤了30多人。这次行动共缴获布匹1200多件,日军军装800多套,还有很多毛毯、药品和罐头,一举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1943年秋,根据形势需要,游击队决定端掉盘踞在山阴庄一个土庙里的伪军据点,在侦察过敌人的作息规律后,张静波指挥中队凌晨行动,神兵天降般地制服了正在站岗的五六名伪军,随即埋伏,用“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剩余的伪军自己送上门来。果然,当睡足吃饱的其余伪军陆续赶来上岗时,被游击队尽数活捉。当悠哉地提着马凳、唱着京剧赶来视察的伪中队长也撞人“网”中时,‘晾得说不出话来。就这样,三中队没放一枪一炮,就悄无声息地成功端掉了一个30多人的敌军据点。
1942年微山湖突围后,铁道游击队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掩护领导同志过津浦路。为了限制铁道游击队,敌人在这条铁路上使用了最厉害的“囚笼”政策,就是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据点为锁,把游击队压缩在这样一个狭长的地带中。但是,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我党的这条交通线却始终畅通,这是当时中国南北仅存的一条“绿色通道”了。刘少奇、陈毅、肖华、陈光等我党我军高级干部北上的护送任务大多都是由张静波所在三中队完成的。“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浅月扁舟入画图。”张静波老人微闭双眼,轻轻吟出了这首诗,这是1943年铁道游击队护送陈毅同志过湖时,陈老总欣然所作的一首七绝。
抗日战争末期,由于害怕铁道游击队力量越来越壮大,日伪军也组建了一支由所谓的“精英”组成的铁道队与我抗衡,上演了一幕真假铁道游击队的对抗。为了摸清对方底细,张静波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潜进城里,经过十几天的时间掌握了假铁道队的动向,随即率领三中队设下埋伏,在南石乡大吕巷给敌人来了个瓮中捉鳖,毙敌伤敌20多人。自那以后,日伪军的假铁道队再也没敢露过面。
“我的经历很平凡,还是多讲讲我的那些为抗战牺牲的战友的故事吧。”采访中,张老一再对我讲起与他并肩战斗的战友来。
他讲述的第一位战斗英雄是与他并肩战斗了3年多、人称“两嘴队长”的长枪队队长张绍舜。一次战斗中,张绍舜被一颗子弹打穿了下颌,打掉了几颗牙齿,下嘴唇下脱,说话不清楚,吃饭时向外掉饭粒,就有了“两嘴队长”的绰号。1943年7月的一天,日军集中兵力对鲁南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铁道队得到情报后,夜里从峄县聂庄撤出,准备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这天中午,长枪队撤到东聚LU一带,老乡把煮好的一锅热气腾腾的面条刚刚端到桌子上,日军在叛徒的带领下包围了长枪队。当时街上满是日军,张绍舜带领队员翻墙越壁边打边跑,出了村便往山上撤,日军紧紧地跟在后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张绍舜很快身负重伤。铁道队员要求背着他后撤,都被他拒绝了,说那样目标太大,行动太慢。张绍舜命令队员把所有的弹药和手榴弹留下,迅速撤退。张绍舜和敌人拼了好大一阵子,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时,张绍舜身上有几十个枪眼,还被敌人捅了六七刺刀。
在这次突围战中,还牺牲了一位副班长,他叫李宪功,济宁人,当时还不满20岁。他十分活泼,能说会唱,可打起仗来,英勇得很。在这次战斗中,他和张队长留下来打掩护,他在张队长的左前方向敌人射击,一颗炮弹炸瞎了他的双眼,他凭着听觉站起来向敌人射击,敌人把他打倒了,他又站起来,又一颗炮弹在他附近爆炸了,这次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讲到这里,老人叹了口气。接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加感人的英雄故事。
1945年初,铁道游击队被编为鲁南二军分区二大队 (对外仍称铁道队),张老在七连任政治指导员,连长是刘刚。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局部反攻阶段,上级交给七连的战斗任务是拔掉古邵据点。黄昏时分战斗打响,外围战进展得十分顺利,敌人的暗堡一个个被攻破,但敌人集结在炮楼内凭借坚固的工事用密集的炮火向外扫射,使前进受阻。这时得到情报,峄县和台儿庄的日军增援来了,刘刚命令爆破组把炸药、手雷和15个集束手榴弹捆在一起,命令突击排加强火力掩护。接着在古邵正北及东南响起了敌人的增援部队的枪炮声,上级命令5分钟结束战斗,否则便立即撤退。在这紧急关头,敌人的炮楼给炸掉了,突击排迅速冲上去,30个日伪军缴械投降,张静波和刘刚指挥部队后撤。而此时敌增援部队也赶到,刘刚便带一、二排撤到一条200米的土沟里阻击敌人。激战中,他腹部中弹,肠子淌出来,他用左手把流出的肠子往里塞了塞,托着腹部继续指挥战斗。在他们的顽强阻击下,敌人撤出了战斗。这时天上下起了雨,刘刚的肠子沾染了泥沙,加上野外消毒不严,伤口恶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3岁。
听着张老的娓娓讲述,我们的情绪也被他的情绪深深感染着,每当张老的目光流转,看到桌子上那些记录着他的过去的照片、勋章时,眼睛中总是闪出一种难以说清的情绪。
目击我军陆空首次联合卫勤保障演习 王山河
编者按:
陆空联合卫勤保障演习,在空军乃至全军医疗卫生系统是首创之举。这次演习有效探索了联勤体制下未来作战空军卫勤保障组织指挥机制;创新了以空军部队建制卫勤保障力量为依托、以联勤等其他卫勤力量为支援的战时卫勤一体化保障模式;有针对性地对空运医疗队。野战防疫队等空军应急卫勤保障力量进行了实战演练,全面检验和磨炼了空军遂行战时卫勤保障任务的综合能力。 空军卫生部门在上级没有下达具体任务的情况下,自加压力、自挑重任、自设难题,针对编制体制调整后卫勤保障在未来战争中将会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勇子挑战,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在演习中发现并解决了卫勤保障中的诸多难题,积累了临战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5年6月16日,秦川腹地。
细雨蒙蒙中,记者目睹了空军与第四军医大学举行的首次联合卫勤保障空运医疗救护演习。上午10时整,演习信号枪声骤响,空军某机场突遇“敌”核、化、生武器袭击,造成我重大人员伤亡。伴着刺耳的警报声,一支支不同兵种的卫勤保障分队迅速集结展开,转眼间,一座座不同型号的野战救护帐篷纷纷耸起,一架架不同型号的救护车辆和后送“伤员”飞机穿梭繁忙,烽烟滚滚的前线机场上,野战医疗所、场站救护所、防疫分队、“三防”医学救援队、空运医疗队和直升机救护分队各自拉开阵势,不同兵种、不同建制的医疗救护力量各显其能……一场规模空前的“救护大战”上演正酣。
如何理顺联勤体制下空军卫勤保障组织指挥关系?如何使空军的卫勤保障力量在未来作战中充分发挥效能?编制体制调整后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引起空后领导以及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思考。针对未来战争卫勤保障可能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他们在总部没有下达相应任务的情况下,自我加压并自选课题,组织精兵强将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联勤体制下提高一体化卫勤训练与保障能力的医疗救护预案。
面对摆在案头的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医疗救护应急保障预案,空后领导和卫生部领导没有将预案当成果来肯定,而是精心筹划着进行一场贴近实战的演练来检验、论证、完善这些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总后卫生部的支持下,他们与第四军医大学联合开展了应急作战联合卫勤保障暨空运医疗救护演习,组织第四军医大学、空军总医院、联勤第452、454、458医院,空军卫生防疫队,航空兵某师、空军某场站等近10个单位的 600多名医护工作者参加这次演习。
为防止演习变成“演戏”,他们把演习地点选定在担负重点作战任务的航空兵某师,把天气选定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使参演的医护人员真切地感受到临战气氛。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联合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硝烟弥漫的救护现场,近10个单位的医护人员冒着雨雾天气,紧张有序地展开救护。担任演习总指挥的空后卫生部部长陈义勤告诉记者:这是我军首次举行多兵种联合作战卫勤演习,也是空军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演人员最多、演习科目难度最高、实装操作风险最大的一次战时卫勤保障综合模拟演习。
记者了解到,此前由于时间紧,来自全军的10多个单位只进行了一次协同训练,但在演习中,他们协调一致,忙而不乱,配合得十分密切。一阵尖厉的空袭警报过后,在联合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由第四军医大学抽组的“三防”医学救援队,携带连体防化衣、防毒面具、毒剂侦检器、抗放射药等,立即赶赴被核、化、生武器袭击的阵地,根据爆炸点位置、风向、风速,确定气溶胶污染范围、划定污染区,并专用黑、黄等旗进行界线标定,迅速封锁了污染区四周,而空后某防疫队的专家则携带防疫车,对污染区进行昆虫、土壤、空气和水样采集,并进行消毒杀虫、灭鼠,对污染区进行无害化处理,为抢救队员进入核杀伤区紧急抢救伤员打开了“绿色通道”。
一批经一线救治的大批伤员,通过陆路送到担负三军伤病员空运医疗后送任务的空军总医院空运医疗队后,空运医疗队检伤分类组立即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抗休克组立即对伤病员进行紧急救治,手术组医护人员则对伤病员实施手术……经过紧急的救治,有20名符合空运医疗后送条件的伤员,被送上了经过医疗改装的运输机,旋即飞向后方医院……
遇险飞行员的救护课题新、风险大。记者看到,参战飞行员遇险跳伞后,立即发出求救信号。救援直升机搜寻发现落地飞行员发出的指示信号后,在不具备着陆条件的情况下,采用空中悬停的方式,利用救生吊椅将飞行员绞上直升机,经过机上空运医疗救护小组的紧急救护,遇险飞行员转危为安。
空军副司令员李买富中将当日带领空后领导和机关到演习一线指导。总后卫生部领导对这次演习给予了高度评价。海军、广州军区等大单位卫生部门派人现场观摩了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