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分布式能源的介绍开始,接着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运行过程与不确定性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通过实际情况对分布式能源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能源合理利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能源进行管理,在分布式能源项目中加强对合同能源的管理,能够为能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分布式能源的定义
我国发改委对分布式能源定义是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相比,分布式能源接近负荷,不需要建设大电网进行远距离高压或超高压输送,可大大减少线损,节省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由于兼备发电、供热等多种能源服务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更高的能源综合利用率。
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与不确定性
1、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行过程
节能服务公司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客户实施节能改造,通过能源审计寻找节能潜力,并向客户提出专业的节能项目评估,编制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建议书;在与客户达到共识后,双方签订节能服务合同,节能服务公司开始实施项目,并向金融机构借款进行投资;项目完工后,节能服务公司负责为客户培训相关人员,并对设备进行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同时双方按照节能服务合同中规定的方式对节能量及节能效益进行实际监测,分享节能改造效益,并以节能改造效益向金融机构还款。
2、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不确定性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对节能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当潜在节能量减少时,节能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就会减少,导致对最终用户或政策制定者失去投资的吸引力。预期风险将使借款者增加借用成本,从而威胁节能项目的内在成本――效益,并降低资金来源的总体水平。节能量预测包含不确定性,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节能投资的效果,使之产生不稳定性。大量研究表明:实际测量出的节能量往往偏离最初的预测,有时偏差会很大。实际上,有时节能量无法完全测量,而且常常不能连续进行。在对美国节能服务公司市场的分析中,有40%的项目节能量偏离了预期15%以上,有30%的项目预期节能量多于实际节能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效益分成或固定回报的具体比例和期限、客户的支付能力、政策变化、体制改革、领导更换等方面。
四、分布式能源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新建项目符合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融资
由节能服务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是合同能源管理与传统实施节能模式的区别。合同能源管理最初始于美国,是由于能源危机而主要针对政府办公建筑实行节能改造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来解决政府节能工程中财政拨款资金不足问题。
(二)、节能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对象必须是节能项目,因为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就是要用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偿还项目因采用节能技术、设备而增加的投资。
(三)、风险
为客户分担风险也是合同能源管理的独有特点。为客户分担风险是节能服务公司的职责,是获得项目从而实现公司生存和赢利的基础。在合同能源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承担和控制,包括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等。
(四)、专业性
项目的建设、运营技术性比较强,需要专业的团队。许多业主自己运营不够专业,即使采用了高能效的设备,但对设备技术不精通,在运营过程中也无法实现节能。将这种非主营业务外包给节能服务公司对于业主来说是很有利的,可以避免其对能源中心项目的管理、运营方面的忧虑及对专业人员的需求等问题,还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能源服务。
2、节能量计算和节能效益分享的可行性
在《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认证规程》(IPMVP)中对于节能量的测量和认证给出了4种方法,其中效验模拟法可以适用于新建项目,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能耗模拟。这种模拟方法要求必须模拟用户设施中实际测量的能耗效果,且通常要求模拟方面具有高超的技巧。此方法在国外应用相对成熟,已有相关的系列软件。我国虽然是IPMVP参与国,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才刚起步,对于节能量测量、审核方面标准还不健全。国内许多专家也对此类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需要以大量的能耗统计数据为支撑,此种方法在我国实施目前还比较困难。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就是用节能效益来偿还投资。对于新建燃气分布式能源中心项目,一般是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全部投资、建设、运营,以收取能源服务费用偿还投资。其中可以将节能服务公司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投资分成两部分,即常规系统投资和增量投资(分布式能源系统相比原来常规系统增加的投资)。节能服务公司从用户处得到的能源服务费用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费用,用于对节能服务公司替用户投资的常规系统资金的偿还;另一部分是节能效益分享收益,即节能服务公司以收取供能(电、热、冷)费用的方式分享节能收益,以偿还增量投资和支付运行维护费用及获取合理利润;而用户的节能效益分享是通过供能费用的折扣获得,即供能费用与常规系统供能收费标准的差额。可见,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但体现了节能效益的分享。
3、技术可靠性对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影响
合同能源管理不是开发新技术,而是运用市场的手段将成熟的待商业化的技术进行推广。节能产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来说,应用技术的成熟度及其风险控制的好坏决定了项目的成败,以及节能服务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声誉。因此,合同能源管理本身就是要利用已有的成熟节能技術实现项目节能,从而进行节能效益分享。
4、适用的各类绩效合同
(一)、效益分享型
节能效益分享型受企业诚信、经济效益、负荷变化、能源价格变化等影响,风险相对较高。然而,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能源服务公司和综合型能源服务公司更注重于分布式能源等节能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纷纷进入该市场,如: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这些大型国有企业下属的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利用资金优势整合社会人才、技术和产品的资源,采用这种类型的合同模式。
(二)、节能量保证型模式
由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客户)双方共同或由用能单位出资实施节能项目,节能服务公司保证承诺的节能量。项目实施完毕,经双方确认达到承诺的节能量,用能单位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相关费用(如服务费、投资及合理利润、税费等),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量,由节能服务公司按合同约定给予用能单位补足或赔偿。这种合同方式使客户也承担了一定的项目风险,而不是让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
(三)、能源费用托管型
能源费用托管型,即客户委托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运行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能源托管费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其需要支付的能源费用,并按照合同约定享受全部或部分节能效益。合同中规定能源服务质量标准及其确认方法,不达标时,节能服务公司按合同给予补偿;节能服务公司的经济效益来自节能改造或运行后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经济效益来自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能源费用的减少。
五、结束语
加强对分布式能源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的探讨,能够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进行把握,进而能够提出一些好的对策,这样就能够在分布式能源项目中提高对合同能源的管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旭中,郭晓克,康慧.热电联产规划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杨旭中,郭晓克,康惠,热电联产规划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林汝谋,金红光等,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动力工程,2010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能源合理利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能源进行管理,在分布式能源项目中加强对合同能源的管理,能够为能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分布式能源的定义
我国发改委对分布式能源定义是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的能源利用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式能源相比,分布式能源接近负荷,不需要建设大电网进行远距离高压或超高压输送,可大大减少线损,节省输配电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由于兼备发电、供热等多种能源服务功能,分布式能源可以有效的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达到更高的能源综合利用率。
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与不确定性
1、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行过程
节能服务公司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客户实施节能改造,通过能源审计寻找节能潜力,并向客户提出专业的节能项目评估,编制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建议书;在与客户达到共识后,双方签订节能服务合同,节能服务公司开始实施项目,并向金融机构借款进行投资;项目完工后,节能服务公司负责为客户培训相关人员,并对设备进行运行和维护管理工作,同时双方按照节能服务合同中规定的方式对节能量及节能效益进行实际监测,分享节能改造效益,并以节能改造效益向金融机构还款。
2、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不确定性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对节能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和未来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当潜在节能量减少时,节能项目的预期利润率就会减少,导致对最终用户或政策制定者失去投资的吸引力。预期风险将使借款者增加借用成本,从而威胁节能项目的内在成本――效益,并降低资金来源的总体水平。节能量预测包含不确定性,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节能投资的效果,使之产生不稳定性。大量研究表明:实际测量出的节能量往往偏离最初的预测,有时偏差会很大。实际上,有时节能量无法完全测量,而且常常不能连续进行。在对美国节能服务公司市场的分析中,有40%的项目节能量偏离了预期15%以上,有30%的项目预期节能量多于实际节能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体现在效益分成或固定回报的具体比例和期限、客户的支付能力、政策变化、体制改革、领导更换等方面。
四、分布式能源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1、新建项目符合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融资
由节能服务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是合同能源管理与传统实施节能模式的区别。合同能源管理最初始于美国,是由于能源危机而主要针对政府办公建筑实行节能改造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来解决政府节能工程中财政拨款资金不足问题。
(二)、节能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对象必须是节能项目,因为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就是要用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偿还项目因采用节能技术、设备而增加的投资。
(三)、风险
为客户分担风险也是合同能源管理的独有特点。为客户分担风险是节能服务公司的职责,是获得项目从而实现公司生存和赢利的基础。在合同能源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承担和控制,包括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等。
(四)、专业性
项目的建设、运营技术性比较强,需要专业的团队。许多业主自己运营不够专业,即使采用了高能效的设备,但对设备技术不精通,在运营过程中也无法实现节能。将这种非主营业务外包给节能服务公司对于业主来说是很有利的,可以避免其对能源中心项目的管理、运营方面的忧虑及对专业人员的需求等问题,还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能源服务。
2、节能量计算和节能效益分享的可行性
在《国际节能效果测量和认证规程》(IPMVP)中对于节能量的测量和认证给出了4种方法,其中效验模拟法可以适用于新建项目,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能耗模拟。这种模拟方法要求必须模拟用户设施中实际测量的能耗效果,且通常要求模拟方面具有高超的技巧。此方法在国外应用相对成熟,已有相关的系列软件。我国虽然是IPMVP参与国,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才刚起步,对于节能量测量、审核方面标准还不健全。国内许多专家也对此类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需要以大量的能耗统计数据为支撑,此种方法在我国实施目前还比较困难。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就是用节能效益来偿还投资。对于新建燃气分布式能源中心项目,一般是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全部投资、建设、运营,以收取能源服务费用偿还投资。其中可以将节能服务公司对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投资分成两部分,即常规系统投资和增量投资(分布式能源系统相比原来常规系统增加的投资)。节能服务公司从用户处得到的能源服务费用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费用,用于对节能服务公司替用户投资的常规系统资金的偿还;另一部分是节能效益分享收益,即节能服务公司以收取供能(电、热、冷)费用的方式分享节能收益,以偿还增量投资和支付运行维护费用及获取合理利润;而用户的节能效益分享是通过供能费用的折扣获得,即供能费用与常规系统供能收费标准的差额。可见,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复杂,但体现了节能效益的分享。
3、技术可靠性对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影响
合同能源管理不是开发新技术,而是运用市场的手段将成熟的待商业化的技术进行推广。节能产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来说,应用技术的成熟度及其风险控制的好坏决定了项目的成败,以及节能服务公司的商业利益和声誉。因此,合同能源管理本身就是要利用已有的成熟节能技術实现项目节能,从而进行节能效益分享。
4、适用的各类绩效合同
(一)、效益分享型
节能效益分享型受企业诚信、经济效益、负荷变化、能源价格变化等影响,风险相对较高。然而,拥有强大资金实力的能源服务公司和综合型能源服务公司更注重于分布式能源等节能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纷纷进入该市场,如: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等,这些大型国有企业下属的节能服务公司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可以利用资金优势整合社会人才、技术和产品的资源,采用这种类型的合同模式。
(二)、节能量保证型模式
由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客户)双方共同或由用能单位出资实施节能项目,节能服务公司保证承诺的节能量。项目实施完毕,经双方确认达到承诺的节能量,用能单位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相关费用(如服务费、投资及合理利润、税费等),如达不到承诺的节能量,由节能服务公司按合同约定给予用能单位补足或赔偿。这种合同方式使客户也承担了一定的项目风险,而不是让节能服务公司单独承担。
(三)、能源费用托管型
能源费用托管型,即客户委托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能源系统的节能改造、运行管理,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能源托管费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其需要支付的能源费用,并按照合同约定享受全部或部分节能效益。合同中规定能源服务质量标准及其确认方法,不达标时,节能服务公司按合同给予补偿;节能服务公司的经济效益来自节能改造或运行后能源费用的节约,客户的经济效益来自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能源费用的减少。
五、结束语
加强对分布式能源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可行性的探讨,能够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进行把握,进而能够提出一些好的对策,这样就能够在分布式能源项目中提高对合同能源的管理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旭中,郭晓克,康慧.热电联产规划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杨旭中,郭晓克,康惠,热电联产规划设计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3]林汝谋,金红光等,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动力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