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结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分别从《丰乳肥臀》中表现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内涵、建构主义及在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丰乳肥臀》时代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一步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丰乳肥臀》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建构主义 二次论
后现代性的出现无疑是对现代性产生一种怀疑,甚至某些方面的不满。但当我们把焦点聚集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问题上时,有些哲学家就提出了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主义既是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主义,又是反对后现代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它提倡思想“制造”中的民主主义,这种民主主义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参与的民主主义”。同时在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体现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呢?衍生出一种怎样的社会建构主义?
一、《丰乳肥臀》体现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的建构主义
文本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见证了中国20世纪整整一百年间经历的一切跌宕起伏,原本人丁兴旺的家庭每遭一次变故便死去一批人。在二十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化的不期而遇间,人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阵痛和创伤,“《丰乳肥臀》是对这种现代性发展的一次反思性写作”[1]。此小说在虚构与真实的张力之间,远远超越生活的表象,表达出一种世俗社会逻辑无法呈现的存在。《丰乳肥臀》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奉行结构主义,即世界及其事物总有一个不变的结构深藏于其中。后现代主义奉行解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是值得批判的。然而与它们两者体现不同的是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及其事物的结构是人类共建的结果。建构往往通过话语进行,体现在互动过程中,是人内在、外在世界的双向建构,同时,建构又是一种特定文化历史建构。《丰乳肥臀》正文一共分为七卷,每卷里人物之间的对话、形象特点的细腻刻画都清清楚楚地展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小说中“我”(指金童)的叙述只是形成文本的一个表层结构。从结构主义(即现代主义)的观点看,人物的功能是由他与这个体系的其他功能部分的关系决定的。小说的“结构主义”是非常突出的特点,十分重视小说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即二元论)。以“我”(即金童)叙事为中心可以发现小说中存在多种彼此相互矛盾、对立的二元关系结构(即二元论)。在《丰乳肥臀》这部小说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即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其实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现代性的不断思考,从而衍生出后现代性。虽然在《丰乳肥臀》里通过“我”的叙述,细腻地描述了各个时期世界和社会的变化,甚至于“我”的家庭之变故,文本赞颂“我”母亲的母爱之伟大与无私,同时极力表现时代发展与进步及社会体制的更替。人们在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上衍生出社会建构主义及社会建构主义发展与内容的丰富。
二、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丰乳肥臀》时代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丰乳肥臀》表面上是对中国女人终极心愿的形象概括,本质上,“丰乳”象征着富足的乳汁养育后代。“肥臀”指丰满的臀部,象征宽阔的盆腔可以让子宫孕育后代。莫言毫无任何掩盖地、细腻地、鲜明地刻画了上官鲁氏(“我”的母亲)及我的八位姐姐作为女性特有的身体器官,表现得生动、细腻,不愧是大师之作。当然,这本书中同样体现了旧社会母凭子贵的封建思想和残酷的革命战争,还有一个母亲大于天的母爱。我们要立足于原著,剥去披在《丰乳肥臀》外表的种种虚假神圣的外衣,看清楚它的本质——深层次的内涵。莫言在《讲故事的人》中坦言,“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本书送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2]。这就说明莫言的《丰乳肥臀》是送给逝世母亲的礼物,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爱。小说中“我”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朴素与无私的形象,无疑是在赞扬自己的母亲,歌颂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此外,这部小说还表达莫言对女性的爱戴、同情和赞颂。更深层次地说,体现女性的地位和社会的进步。在小说各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鲁家家族的兴衰史,社会的兴衰史,甚至于国家的兴衰史,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在向前发展,社会在进步。
三、结语
通过对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政治气候的变迁,莫言对女性的平等看待,对母爱的赞扬和歌颂,以及生命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丰乳肥臀》同时显示了后现代性的出现对现代性的存在意义构成一定的危险性,相比于现代性,后现代性往往不屑于把“表象”作为原则,反而将它视为一种“乌托邦”,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并“否定符号是一种价值,宣称符号的‘指涉物的死亡’”[3]。对莫言《丰乳肥臀》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深层次解读,无疑对当代正在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过渡的作家起到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段宇晖.现代性之隐忧——结构主义视野下《丰乳肥臀》新读[J].当代作家评论,2014(3).
[2]肖舜旦.《丰乳肥臀》:怎一个“黄”字了得——莫言病态美学趣味剖析[Z].共识网,2013.8.26.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此论文为安徽三联学院美国文学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zlgc002)。
关键词: 《丰乳肥臀》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建构主义 二次论
后现代性的出现无疑是对现代性产生一种怀疑,甚至某些方面的不满。但当我们把焦点聚集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问题上时,有些哲学家就提出了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主义既是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主义,又是反对后现代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它提倡思想“制造”中的民主主义,这种民主主义是以社会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可以理解为“参与的民主主义”。同时在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体现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呢?衍生出一种怎样的社会建构主义?
一、《丰乳肥臀》体现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的建构主义
文本中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见证了中国20世纪整整一百年间经历的一切跌宕起伏,原本人丁兴旺的家庭每遭一次变故便死去一批人。在二十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与现代化的不期而遇间,人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阵痛和创伤,“《丰乳肥臀》是对这种现代性发展的一次反思性写作”[1]。此小说在虚构与真实的张力之间,远远超越生活的表象,表达出一种世俗社会逻辑无法呈现的存在。《丰乳肥臀》这部小说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奉行结构主义,即世界及其事物总有一个不变的结构深藏于其中。后现代主义奉行解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是值得批判的。然而与它们两者体现不同的是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世界及其事物的结构是人类共建的结果。建构往往通过话语进行,体现在互动过程中,是人内在、外在世界的双向建构,同时,建构又是一种特定文化历史建构。《丰乳肥臀》正文一共分为七卷,每卷里人物之间的对话、形象特点的细腻刻画都清清楚楚地展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体现的社会建构主义。小说中“我”(指金童)的叙述只是形成文本的一个表层结构。从结构主义(即现代主义)的观点看,人物的功能是由他与这个体系的其他功能部分的关系决定的。小说的“结构主义”是非常突出的特点,十分重视小说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即二元论)。以“我”(即金童)叙事为中心可以发现小说中存在多种彼此相互矛盾、对立的二元关系结构(即二元论)。在《丰乳肥臀》这部小说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即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其实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现代性的不断思考,从而衍生出后现代性。虽然在《丰乳肥臀》里通过“我”的叙述,细腻地描述了各个时期世界和社会的变化,甚至于“我”的家庭之变故,文本赞颂“我”母亲的母爱之伟大与无私,同时极力表现时代发展与进步及社会体制的更替。人们在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上衍生出社会建构主义及社会建构主义发展与内容的丰富。
二、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丰乳肥臀》时代地位的主要影响因素
《丰乳肥臀》表面上是对中国女人终极心愿的形象概括,本质上,“丰乳”象征着富足的乳汁养育后代。“肥臀”指丰满的臀部,象征宽阔的盆腔可以让子宫孕育后代。莫言毫无任何掩盖地、细腻地、鲜明地刻画了上官鲁氏(“我”的母亲)及我的八位姐姐作为女性特有的身体器官,表现得生动、细腻,不愧是大师之作。当然,这本书中同样体现了旧社会母凭子贵的封建思想和残酷的革命战争,还有一个母亲大于天的母爱。我们要立足于原著,剥去披在《丰乳肥臀》外表的种种虚假神圣的外衣,看清楚它的本质——深层次的内涵。莫言在《讲故事的人》中坦言,“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本书送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2]。这就说明莫言的《丰乳肥臀》是送给逝世母亲的礼物,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爱。小说中“我”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朴素与无私的形象,无疑是在赞扬自己的母亲,歌颂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此外,这部小说还表达莫言对女性的爱戴、同情和赞颂。更深层次地说,体现女性的地位和社会的进步。在小说各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鲁家家族的兴衰史,社会的兴衰史,甚至于国家的兴衰史,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在向前发展,社会在进步。
三、结语
通过对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解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政治气候的变迁,莫言对女性的平等看待,对母爱的赞扬和歌颂,以及生命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丰乳肥臀》同时显示了后现代性的出现对现代性的存在意义构成一定的危险性,相比于现代性,后现代性往往不屑于把“表象”作为原则,反而将它视为一种“乌托邦”,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并“否定符号是一种价值,宣称符号的‘指涉物的死亡’”[3]。对莫言《丰乳肥臀》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深层次解读,无疑对当代正在由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过渡的作家起到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段宇晖.现代性之隐忧——结构主义视野下《丰乳肥臀》新读[J].当代作家评论,2014(3).
[2]肖舜旦.《丰乳肥臀》:怎一个“黄”字了得——莫言病态美学趣味剖析[Z].共识网,2013.8.26.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此论文为安徽三联学院美国文学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zlg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