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美学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嬗变

来源 :文艺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d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新技术的革新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改变了文艺生态,文艺的创作主体、创作方式和审美取向。艺术创作的数字化、智能化促使艺术观念表达、传播纬度等得到纵深发展。从技术美学出发,研究技术美学的文化语境、分析技术与艺术融合之后为艺术带来的视觉化呈现和受众审美转向、技术美学的文化思辨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为未来技术与艺术更好融合具有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希伯来文化诞生于古代近东文化的土壤,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野人叙事就是这种联系的体现之一.恩奇都与参孙分别是古代近东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中野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对二者之间的异同加以分析,能够证明希伯来野人叙事传统与古代近东野人叙事传统之间“借壳”而“异质”、影响而超越的关系.尽管参孙暴躁、任性、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征彰显了他的野人底色,但在希伯来文化语境的特有观念下,参孙最终却成为具有拿细耳人和士师身份的希伯来英雄.
2021年6月18日至21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世纪文学状况与中国文艺理论的当代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本次会议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筹备期内共收到海内外学者投稿300余篇.经专家评审,最终共有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本次大会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南开大学文学院、《文学与文化》编辑部主办,南开大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市美学学会、天津市文学学会协办,会议旨在全面探讨中国文艺理论如何应对文学的新状况与全球文化政治的新命题.参会人员研究领域多元,涵盖了从资深学者到博士研究生的各
期刊
《中国大陆和台湾新生代作家历史叙事比较研究》一书以两岸新生代作家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叙事”角度入手,以多元理论为依托,探寻了两岸新生代对个体生命和自然人性的追求。该论著从概念内涵、历史叙事品格、历史叙事形态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比较研究了两岸新生代作家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两岸新生代的深层叙事伦理,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该著作立足于比较视野、跨文化语境,使用多元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深入地探寻了新生代的深层内涵,论述了两岸新生代的发展过程。
新发见的张荫麟佚文五篇,体现了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通过对明末抗清女杰刘淑英心期志业、文学审美和人格精神的发微,与其他篇什一同构建了张荫麟对晚明以降女性文史研究的互文关系,凸显了他“颂红妆”的独特研究视角,以及对历史上“奇女子”的着意与同情;二是补充了他在抗战时期密切关注现实和议政的一些基本文献;三是《关于中国科学史论文集录》一文不仅可以见出他对于科技史研究的史料储备,还隐现了他的传统医学、音律学等未及展开的科技史研究维度.
在理查德·耶茨的创作生涯中,处女长篇《革命之路》获得过短暂的高光时刻,然而后续作品却受到不同程度的遮蔽。直到20世纪末,耶茨的文学价值才得以整体确立。通过对耶茨生前出版的小说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耶茨惯用极为冷静克制的新现实主义手法,触碰和描摹二战后美国人际社会的苍凉质地,曝光平凡美国人的各种难言隐痛,以便探寻超越生存现实的可能。而耶茨凄苦短促的人生经历,更为其文学创作注入了浓重的个人底色。
贫民窟作为一种城市化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鲜有立体呈现.刘云若小说大量描绘都市繁华气象下的贫民窟,通过对“城市的阴影”的现实投射,揭示了现代城市病的重要表征.作者着力挖掘城市两极空间的“秩序化”及其所强化的“看不见的城市”特质,从阶层分化的视角来反思现代都市.刘氏的贫民窟书写表现了天津近代城市化的特殊产物,也反映了全球城市化发展模式造成的一种普遍现象.
《奥德赛》是著名的英雄史诗,描写了奥德修斯返乡这一完整统一的行动。荷马不仅运用双线叙事交叉讲述奥德修斯的归程和家中的情境,还采用了倒叙、补叙、插叙等手法。本文主要分析《奥德赛》的叙事结构,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史诗中的呈现方式,探索奥德修斯在不同时空中如何面对世界和命运。
作为“易堂九子”中最年幼的文学家,魏礼自幼随兄长习文,奉亲隐居翠微山中,壮年游历天下,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在清初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隐居山林的前朝遗民,魏礼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无法正常表达出来,只有借咏史之名才能略为抒发,因此,魏礼的咏史诗,是我们探究其遗民情怀的重要载体。
新世纪诗歌在网络传播的助推之下,呈现出诸多异于前代的特点.传统纸媒刊物也从诗歌传播的主流平台转变成为诗歌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诗歌传播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中,纸媒诗歌刊物在承受多重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刊,一方面坚守艺术准则,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刊物改革,卓有成效但也留下许多遗憾和教训.同时,诗歌民刊也在新世纪经历了不小的变化,成为纸媒诗歌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特色的重要部分,经过古代先民们的热情传颂,传统士大夫文人的艺术加工,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具有鲜活鲜活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浦江清先生的《八仙考》正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典范之作,其全面而系统的考察,细致而严谨的研究,为我们树立了学术研究的典范,更为民间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