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现实的实验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偏差、实验器材匮乏、实验内容限制、学生对实验意识淡薄”等局限性。针对以上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拓宽实验时空、重视器材开发、创新实验设计、转换实验角色、开放实验室”这几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优化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科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基本方法都来源于实验。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现。在如今的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到底怎样?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该如何进行优化?本文重点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对答如流,实验操作却不尽如人意。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何在?
1.1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
不少教师有这些困惑:新教材编排的探究实验和活动设计如此之多,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还有实验课闹哄哄的有效果吗?所以受考试制度的影响,现在仍有不少老师抱有这种观点:对付考试,实验的开设和演示的效果比不上老师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效果,这不仅节省时间,还能提高考试的成绩。即使做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同时随着模拟实验课件的开发,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教师可以比较方便地从网上下载模拟实验课件,直接使用或稍加修改。老师还对此抱有很欣赏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教学烦琐的准备过程,而且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又能使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实验的全过程并且确保成功。
1.2实验教学器材的匮乏
各校教学资源分布尚不够均衡,有的学校实验室实验设备陈旧,仪器和药品配备不足。一方面是实验室器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学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关注程度。科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窘状:在教学设计时有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但实验室往往没有这么多器材。碰到这样的情形,如果不是很重要的课,往往会被设计成另外一种模式,取消学生实验,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处理虽然避免了实验器材短缺所带来的麻烦,但实验的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上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局限,笔者认为应在实验教学中去突出科学实验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及局限性,使他们做实验的动机和目的更明确,而不是纯粹为了实验去实验。当学生树立了重视科学实验的理念后,无论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实验操作过程中,都不会再流于就事论事,而会将科学原理、科学假设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之间建立起本质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总结,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从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二. 优化实验教学的措施:
2.1拓宽实验时空
教师可以改变方法,特别对生物方面的实验,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可以把实验延伸到课外,以放宽实验的时间。一个学期开始就应该对一册书本的实验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和与季节等有关的实验,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由学生在家里完成,以文字、拍照、录象等方式记录,等到一定时间,有了结果以后再到课堂上展示实验的结果。
例如:在学习《科学》八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一节,有关植物的向性学习,蚕豆发芽的观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完成,可采用提前布置课外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该实验。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本人上这节课的时候,天气已经有些凉了,蚕豆种子萌发的时间可能要延长,为了正确掌握实验所需的时间,我先在家里做了该实验,完成该实验,大约需要4~5天时间。掌握了这些情况后,为了让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我在这节课的前五天布置了此项任务,并要求同学们把种子的芽和根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到上课时进行交流。同学们一听到这个作业,有些兴奋,教室里马上有些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这个实验我们在小学里就已经做过了,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也有部分学生担心:我们以前没做过,不知道怎么做?哪里有种子买?一系列的问题呈现,体现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许多学生利用了家里比较方便、容易得到的日常生活废品作为实验器皿(如半个矿泉水瓶)的透明玻璃瓶都用上了。
通过课堂外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实验,开展各种科学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科学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2重视器材开发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通过自学、和同事相互交流及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学习自制教具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教具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测大气压的实验中,除了可以用实验室现存的“托利斥里”实验器材外,也可用市场上买来的“吸盘”、“玻璃板”和“弹簧秤”、“针筒”等自制测大气压的简易仪器(如图)。只要用弹簧秤拉住吸在一个平面上的吸盘,看弹簧秤在吸盘被拉离平面时的读数,就是吸盘所受的大气压力为F,再测量出吸盘的面积为S,则大气压强P=F÷S,测量多次取平均值就是当地大气压压强的值。
科学实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就是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去从事学习,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生在实验的设计、改进和操作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优化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科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基本方法都来源于实验。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现。在如今的科学教学实践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到底怎样?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教学方面我们该如何进行优化?本文重点在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缺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对答如流,实验操作却不尽如人意。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何在?
1.1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
不少教师有这些困惑:新教材编排的探究实验和活动设计如此之多,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做,还有实验课闹哄哄的有效果吗?所以受考试制度的影响,现在仍有不少老师抱有这种观点:对付考试,实验的开设和演示的效果比不上老师在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的效果,这不仅节省时间,还能提高考试的成绩。即使做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实验课的效果”,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和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指令进行的,学生既没有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同时随着模拟实验课件的开发,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教师可以比较方便地从网上下载模拟实验课件,直接使用或稍加修改。老师还对此抱有很欣赏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节约了实验教学烦琐的准备过程,而且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又能使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实验的全过程并且确保成功。
1.2实验教学器材的匮乏
各校教学资源分布尚不够均衡,有的学校实验室实验设备陈旧,仪器和药品配备不足。一方面是实验室器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学校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学校对学生成绩的关注程度。科学老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窘状:在教学设计时有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但实验室往往没有这么多器材。碰到这样的情形,如果不是很重要的课,往往会被设计成另外一种模式,取消学生实验,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这样处理虽然避免了实验器材短缺所带来的麻烦,但实验的效果可想而知。
针对上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局限,笔者认为应在实验教学中去突出科学实验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及局限性,使他们做实验的动机和目的更明确,而不是纯粹为了实验去实验。当学生树立了重视科学实验的理念后,无论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还是实验操作过程中,都不会再流于就事论事,而会将科学原理、科学假设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之间建立起本质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实验教学的总结,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从下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二. 优化实验教学的措施:
2.1拓宽实验时空
教师可以改变方法,特别对生物方面的实验,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可以把实验延伸到课外,以放宽实验的时间。一个学期开始就应该对一册书本的实验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和与季节等有关的实验,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由学生在家里完成,以文字、拍照、录象等方式记录,等到一定时间,有了结果以后再到课堂上展示实验的结果。
例如:在学习《科学》八年级上册《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一节,有关植物的向性学习,蚕豆发芽的观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根本无法完成,可采用提前布置课外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该实验。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本人上这节课的时候,天气已经有些凉了,蚕豆种子萌发的时间可能要延长,为了正确掌握实验所需的时间,我先在家里做了该实验,完成该实验,大约需要4~5天时间。掌握了这些情况后,为了让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我在这节课的前五天布置了此项任务,并要求同学们把种子的芽和根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到上课时进行交流。同学们一听到这个作业,有些兴奋,教室里马上有些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这个实验我们在小学里就已经做过了,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也有部分学生担心:我们以前没做过,不知道怎么做?哪里有种子买?一系列的问题呈现,体现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许多学生利用了家里比较方便、容易得到的日常生活废品作为实验器皿(如半个矿泉水瓶)的透明玻璃瓶都用上了。
通过课堂外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思路,合理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课外完成实验,开展各种科学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科学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2.2重视器材开发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究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通过自学、和同事相互交流及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努力学习自制教具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教具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测大气压的实验中,除了可以用实验室现存的“托利斥里”实验器材外,也可用市场上买来的“吸盘”、“玻璃板”和“弹簧秤”、“针筒”等自制测大气压的简易仪器(如图)。只要用弹簧秤拉住吸在一个平面上的吸盘,看弹簧秤在吸盘被拉离平面时的读数,就是吸盘所受的大气压力为F,再测量出吸盘的面积为S,则大气压强P=F÷S,测量多次取平均值就是当地大气压压强的值。
科学实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就是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去从事学习,学会独立观察,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学生在实验的设计、改进和操作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