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复习课原本是一套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满足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需要了,随着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为提高复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本文经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从“挖深”的角度总结与梳理出调整和改革相应对策,仅供同仁共飨: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 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二是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 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三是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又如,分析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背景,则应挖掘出日俄战争的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的结果,实行君 主立宪制的小国日本打败了领土面积是其60倍的专制大国沙皇俄国,给清政府震动很大,清朝地主官僚当中要 求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成了“预备立宪”骗局的出笼。
二、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 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 、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 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 差。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不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商鞅变 法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对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 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 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 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 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 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 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四、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是政治上,是 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二是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三是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总之,“挖深”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以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c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手
如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原因时就要挖深到“战国时期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已成为历 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一是从经济条件讲,由于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的经 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二是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 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已发展成为一个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能够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的逐渐融合。三是各国人民要求统一。
又如,分析清末“预备立宪”的历史背景,则应挖掘出日俄战争的影响。1904年日俄战争的结果,实行君 主立宪制的小国日本打败了领土面积是其60倍的专制大国沙皇俄国,给清政府震动很大,清朝地主官僚当中要 求实行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成了“预备立宪”骗局的出笼。
二、从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或影响入手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意义、影响,或对其进行评述时,由于限于篇幅或其他原 因,有时往往不够全面,只局限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教学时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必须予以挖掘深化和补充,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如世界史教材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评价,只强调了它是“英、法 、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的标志”,而对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却无只言片语,这显然是偏颇的、片面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补充。再如,《中国古代史》教材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只叙述了它“促进了秦国封 建经济的发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使学生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和偏 差。商鞅变法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不但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商鞅变 法弃绝文化,倡导君主独裁,对当时和后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从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入手
如通过比较19世纪60年代封建国家掀起的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三大改革运动(中国的洋务运动、俄国1861年 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而对其结果不同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经过武装倒幕基 本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和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结果使日本很快由受人欺 辱的弱国走上强国之道;俄国1861年改革虽然宣布废除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保存下来的农奴制的残 余势力严重地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俄国在改革后仍然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洋务运动则 是在没有对封建制度作任何触动的情况下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因此没有能使中 国走上富强,中国依然是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出现以上三种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它们对新旧两种制度所持的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四、单元小结,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一是政治上,是 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战乱频繁,但分裂当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后来隋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二是经济上,江南得到进一步发展,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三是民族关系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但民族矛盾、民族斗争也很尖锐、复杂。
总之,“挖深”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以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