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属于未分化的前体干细胞,其表型分化尚不成熟,因此在同种异体移植后无排斥反应或反应较弱。但是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化学和生物诱导物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系统定向分化的因素比较复杂。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1/2009-03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人髋关节手术时的松质骨碎片或髂骨游离移植。方法:首先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将来自2个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各1×105/孔)等比例加入96孔板中,根据不同效靶比E/Tratio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丝裂霉素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实验中分别选择两种诱导培养基,方法1诱导: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μmol/L全反式维甲酸+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μg/L表皮生长因子;方法2诱导:DMEM+2%二甲基亚砜+100μmol/L丁羟茴醚。主要观察指标:3H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条件培养基定向诱导,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共同培养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率与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呈正比。②方法1诱导2h后,光镜下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质向核收缩,呈典型核周体形态。3~5h后多数细胞能形成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但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加。3d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细胞样形态,部分细胞之间拉成网状。染色可见60%~7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5%~5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下降为3.4%。方法2诱导2h即可见细胞体积变小,形成双极或多极的细胞体,可持续诱导48h,后大部分细胞浮起死亡。染色可见40%~5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5%~4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在诱导2h时一过性上升到63%,48h时下降为1.6%。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能力并且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