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运用背俞穴透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患者运用背俞穴透夹脊穴的针刺方法治疗二个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腰椎间盘突出症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两个疗程后,治愈10人,治愈率33.33%;显效12人,显效率40%;好转4人,好转率13.33%;无效4人,无效率13.33%。两组治疗前后VAS法疼痛评分的比较(分)(x±S):治疗前:8.40±2.57,两个疗程后:3.57±1.54,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背俞穴透夹脊穴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夹脊穴 背俞穴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068-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因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到脊神经根,而产生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候群。多数临床上患者以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来就诊。病情严重时,疼痛剧烈,甚至不能活动,伴有下肢麻痹、发凉、无力、间歇性跛行,甚至肌肉萎缩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有费用昂贵,风险大,长期疗效不确切等缺点。西医非手术治疗,包括止痛药物治疗、神经根封闭治疗、物理治疗、整脊治疗及其他的电疗、热疗、磁疗等多种手段。镇痛药物治疗及神经根封闭治疗毒副作用大,疗效因人而异,临床意义不明确,而物理治疗和整脊治疗等方法,仅在患处进行治疗因而疗效也不甚理想,且仅表现为局部作用。中医治疗腰突症,有多方法,如针灸、推拿、刮疹、穴位贴敷、拔罐、针刀、火针等等。绝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痊愈。针刺背俞穴透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现就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张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于2013年08月-2013年11月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2 病例选择
所有受试病例必须严格按照下列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中止、剔除标准进行筛选。
1.3 诊断标准
1.3.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并做腰椎CT或MR确诊。
寒湿证:腰部冷痛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虽静卧亦不稍减或反加重,遇阴雨天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湿热证:腰部疼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肾虚证:腰痛以酸困为主,膝腿无力,遇劳更甚,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脉弦细数。
瘀血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而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脉涩,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1.3.2 西医诊断标准
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或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部分患者有腰活动受限;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曲线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MRI检查可显示髓核退变、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并与椎管内肿瘤鉴别。
1.4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病理分型为单侧或双侧椎间盘突出;年龄18-70岁;起病或病情发作不超过1年者;VAS法疼痛积分5分以上;适合保守治疗患者。
1.5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者;合并腰椎肿瘤,结核,骨折者;中央型腰椎间盘脱出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者;惧怕针灸或不合作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与精神病患者;不宜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前一个月内曾接受过其他治疗腰突症的方法。
1.6 中止、剔除标准
未能完成疗程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试者;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受试者。
2 治疗方法
取穴:足太阳经型:主穴:腰夹脊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夹脊穴),背俞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背俞穴),患侧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型:主穴:腰夹脊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夹脊穴),背俞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背俞穴),患侧环跳、阳陵泉、悬钟。配穴:瘀血证加血海、三阴交;寒湿证加腰阳关、命门;湿热型加丰隆;肾虚型加太溪[2]。
操作方法:采用一次性针灸针(32号,1-3寸),常规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由膀胱经第二侧线向脊柱方向透刺,根据患者胖瘦不同,刺入1.2-2寸,行捻转法使之得气;环跳深刺2-3寸,委中直刺入1-1.5寸,承山1-1.5寸,阳陵泉1-1.5寸,悬钟0.5-0.8寸,昆仑直刺入0.5-0.8寸,以局部酸、麻、涨为佳;留针30分钟。
治疗疗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3天;于2个疗程结束后记录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分析。
3 评价方法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原有病症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显效:原有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平时症状消失,仅偶在某些诱因下发作。好转:原有症状较前有所减轻。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VAS法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采用一条10cm长带刻度直线,两端分别标上数字0和10。评分标准为0分:无痛。1~3分:有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应给予临床处理。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
4 治疗结果
依《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两个疗程后,治愈10人,治愈率33.33%;显效12人,显效率40%;好转4人,好转率13.33%;无效4人,无效率13.33%。
两组治疗前后VAS法疼痛评分的比较(分)(x±S):治疗前8.40±2.57;两个疗程后:3.57±1.54,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5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46岁,2013年10月初诊。主诉: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3周,加重3天。病史:患者3周前搬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即腰痛不能活动,卧床休息后稍有好转。3天前用力排大便腰痛加重,出现右下肢放射痛,经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来诊。刻诊:表情痛苦,强迫体位,腰痛剧烈,以手扶腰不能自由屈伸。检查:脊柱向左侧弯,腰4、5 椎旁右侧0.5cm处压痛并沿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部,右侧直腿抬高试验15°,加强试验阳性,小腿前外侧皮肤感觉迟钝。CT 示: L4、5 椎间盘突出。诊断: 腰4、5椎间盘突出症。运用上述治疗,5周后痊愈。
6 讨论与体会
6.1 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纤维环退行性变,中内纤维的环型破裂,继而可能发生放射性撕裂,髓核可能从裂隙中突出或发生纤维环内撕裂和椎间盘被内吸导致椎间隙狭窄, 局部充血、水肿、瘀血、炎症及粘连, 神经根受压, 脊柱侧弯, 而出现腰腿痛[3]。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公认的有三大学说,即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与自身免疫学说,都不能做出完整解释[4]。
中医学将之归纳属于“腰腿痛”、“腰痛”、“痹症”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跌打损伤,肝肾亏虚。而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这从生理的角度上说明脊柱的生理、病理与肾有着必然的联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止矣。”指出,诸般腰痛,都因肾气虚惫为本,首先提出了肾虚是腰腿痛的根本发病原因,这一观点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外邪系由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部肌肉、筋骨发生酸痛、麻木、重着、活动不利。多由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致使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行于经络,留于腰椎关节,气血痹阻,不仅腰部经脉、肌肉受累而发生痹痛,同时气血痹阻一方面加剧了腰椎的退变。跌倒受伤或腰部用力不当或强力负重,筋骨受损,气血阻滞留于腰部而发为腰痛。外伤的原因很多有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生活或工作的意外事故等,从而使腰部受到过度的前屈、后伸或侧弯等造成腰椎间盘的损伤。
6.2 选穴分析
从经络方面来说,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承接两经脉气,其循行及主治功能与督脉和膀胱经密切相关[5]。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夹脊穴与五脏六腑之气转输于背部的背俞穴相邻,针刺可调节脏腑气血而治痛。环跳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二经均循腰胯及下肢,故本穴是治疗下肢疾患的主穴。阳陵泉,悬钟均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委中,承山,昆仑为太阳膀胱经之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从穴位上来说,夹脊穴的主治为: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舒筋活血[6]。《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作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柱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有通调脏腑、疏经通络的功能,进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目的[7]。背俞穴可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的病症,主要发挥穴位的近治作用,以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环跳穴可以疏通下肢足少阳经脉之气,具有祛风除湿,舒筋利节,活血止痛之效。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筋气象聚会之处,为治疗筋病之要穴,有舒筋、壮筋、缓急止痛之功效。悬钟,又名“绝骨”,为髓会,主治:髀枢痛、诸节酸折。委中,《四总穴歌》以“腰背委中求”,为循经远道取穴,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为治腰背痛之要穴。
从刺法上来说,透刺法通过针刺一穴达到了针刺两穴的功效,减轻了患者进针的痛苦,且针感较强,对患处刺激力度较大,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使针感易于传导,提高治疗效果,起到沟通经脉间经气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来讲,金百仁[8]强调夹脊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脊神经后支和邻近穴位的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穴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有学者根据穴树理论和解剖观察,认为其镇痛机理,一为针灸作用在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对肌肉、骨骼、肌筋膜的最基本调节,通过被刺激脊神经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纤维在脊髓内的联系实现,对内脏和血管间的最基本调节,通过被刺激脊神经的内脏感觉和运动纤维在脊髓内联系实现;二为刺激脊神经后支的伴行血管,实现内脏和血管间的最基本调节;三为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的上传导途径。而就背俞穴而言,从解剖学分析, 发现背俞穴位及其主治与背部神经节段有相当的一致性,现代生理学也告诉我们, 背腰部疼痛通过神经节段的联系, 在同一节段所支配的体表产生过敏点或压痛点。以上分析可以说针刺背俞穴与相应的神经节段发生了直接或间接联系,形成了一个以神经反射为主体的自我调节, 从而调整保持了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和相对平衡, 使机体恢复正常。根据临床经验,认为针刺背俞穴透夹脊穴应以患者的针感而定,腰部可以刺至1.2-2寸,以针刺到神经根,患者感觉下肢有针感并传至足跟或足趾为度。利用毫针对神经根适度刺激致应激反应,以使局部组织结构发生微改变,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松解。同时,伴随的应激反应还可使内源性镇痛物质(吗啡)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周围组织循环加强,有利于神经根水肿、无菌性炎症消退,使粘连得到松解,压迫得到解除。但是在临床操作中,要注意针刺的方向,以针刺朝椎板方向针刺最为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30.
[2]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179.
[3]戴红.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3.
[4]彭宝淦,贾连顺.椎间盘突出发生机理的新认识[J].颈腰痛杂志,1999,20(4):313-314.
[5]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5.
[6]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9.
[7]苏妆.背俞穴主治证的规范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
[8]金百仁.阿是穴是对腧穴特异性的挑战[J].针刺临床杂志,1995,11(2):6-7.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夹脊穴 背俞穴 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068-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因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到脊神经根,而产生股神经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候群。多数临床上患者以腰痛或下肢放射痛来就诊。病情严重时,疼痛剧烈,甚至不能活动,伴有下肢麻痹、发凉、无力、间歇性跛行,甚至肌肉萎缩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正常生活。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有费用昂贵,风险大,长期疗效不确切等缺点。西医非手术治疗,包括止痛药物治疗、神经根封闭治疗、物理治疗、整脊治疗及其他的电疗、热疗、磁疗等多种手段。镇痛药物治疗及神经根封闭治疗毒副作用大,疗效因人而异,临床意义不明确,而物理治疗和整脊治疗等方法,仅在患处进行治疗因而疗效也不甚理想,且仅表现为局部作用。中医治疗腰突症,有多方法,如针灸、推拿、刮疹、穴位贴敷、拔罐、针刀、火针等等。绝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痊愈。针刺背俞穴透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明显,现就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张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于2013年08月-2013年11月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2 病例选择
所有受试病例必须严格按照下列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和中止、剔除标准进行筛选。
1.3 诊断标准
1.3.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并做腰椎CT或MR确诊。
寒湿证:腰部冷痛着,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虽静卧亦不稍减或反加重,遇阴雨天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湿热证:腰部疼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肾虚证:腰痛以酸困为主,膝腿无力,遇劳更甚,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脉弦细数。
瘀血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轻则俯仰不便,重则因痛剧而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紫暗,脉涩,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1.3.2 西医诊断标准
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或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部分患者有腰活动受限;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曲线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MRI检查可显示髓核退变、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并与椎管内肿瘤鉴别。
1.4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辨证分型标准;病理分型为单侧或双侧椎间盘突出;年龄18-70岁;起病或病情发作不超过1年者;VAS法疼痛积分5分以上;适合保守治疗患者。
1.5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者;合并腰椎肿瘤,结核,骨折者;中央型腰椎间盘脱出出现马尾神经压迫症状者;惧怕针灸或不合作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与精神病患者;不宜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前一个月内曾接受过其他治疗腰突症的方法。
1.6 中止、剔除标准
未能完成疗程中途要求退出的受试者;未能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执行的受试者;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不能继续接受治疗的受试者。
2 治疗方法
取穴:足太阳经型:主穴:腰夹脊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夹脊穴),背俞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背俞穴),患侧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型:主穴:腰夹脊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夹脊穴),背俞穴(CT定位的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及上、下一节段两侧背俞穴),患侧环跳、阳陵泉、悬钟。配穴:瘀血证加血海、三阴交;寒湿证加腰阳关、命门;湿热型加丰隆;肾虚型加太溪[2]。
操作方法:采用一次性针灸针(32号,1-3寸),常规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由膀胱经第二侧线向脊柱方向透刺,根据患者胖瘦不同,刺入1.2-2寸,行捻转法使之得气;环跳深刺2-3寸,委中直刺入1-1.5寸,承山1-1.5寸,阳陵泉1-1.5寸,悬钟0.5-0.8寸,昆仑直刺入0.5-0.8寸,以局部酸、麻、涨为佳;留针30分钟。
治疗疗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3天;于2个疗程结束后记录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分析。
3 评价方法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原有病症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显效:原有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平时症状消失,仅偶在某些诱因下发作。好转:原有症状较前有所减轻。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VAS法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定。
采用一条10cm长带刻度直线,两端分别标上数字0和10。评分标准为0分:无痛。1~3分:有轻微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应给予临床处理。7~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
4 治疗结果
依《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两个疗程后,治愈10人,治愈率33.33%;显效12人,显效率40%;好转4人,好转率13.33%;无效4人,无效率13.33%。
两组治疗前后VAS法疼痛评分的比较(分)(x±S):治疗前8.40±2.57;两个疗程后:3.57±1.54,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5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46岁,2013年10月初诊。主诉: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3周,加重3天。病史:患者3周前搬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即腰痛不能活动,卧床休息后稍有好转。3天前用力排大便腰痛加重,出现右下肢放射痛,经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来诊。刻诊:表情痛苦,强迫体位,腰痛剧烈,以手扶腰不能自由屈伸。检查:脊柱向左侧弯,腰4、5 椎旁右侧0.5cm处压痛并沿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部,右侧直腿抬高试验15°,加强试验阳性,小腿前外侧皮肤感觉迟钝。CT 示: L4、5 椎间盘突出。诊断: 腰4、5椎间盘突出症。运用上述治疗,5周后痊愈。
6 讨论与体会
6.1 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纤维环退行性变,中内纤维的环型破裂,继而可能发生放射性撕裂,髓核可能从裂隙中突出或发生纤维环内撕裂和椎间盘被内吸导致椎间隙狭窄, 局部充血、水肿、瘀血、炎症及粘连, 神经根受压, 脊柱侧弯, 而出现腰腿痛[3]。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公认的有三大学说,即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与自身免疫学说,都不能做出完整解释[4]。
中医学将之归纳属于“腰腿痛”、“腰痛”、“痹症”等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跌打损伤,肝肾亏虚。而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这从生理的角度上说明脊柱的生理、病理与肾有着必然的联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止矣。”指出,诸般腰痛,都因肾气虚惫为本,首先提出了肾虚是腰腿痛的根本发病原因,这一观点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外邪系由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部肌肉、筋骨发生酸痛、麻木、重着、活动不利。多由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致使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行于经络,留于腰椎关节,气血痹阻,不仅腰部经脉、肌肉受累而发生痹痛,同时气血痹阻一方面加剧了腰椎的退变。跌倒受伤或腰部用力不当或强力负重,筋骨受损,气血阻滞留于腰部而发为腰痛。外伤的原因很多有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生活或工作的意外事故等,从而使腰部受到过度的前屈、后伸或侧弯等造成腰椎间盘的损伤。
6.2 选穴分析
从经络方面来说,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承接两经脉气,其循行及主治功能与督脉和膀胱经密切相关[5]。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夹脊穴与五脏六腑之气转输于背部的背俞穴相邻,针刺可调节脏腑气血而治痛。环跳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交会穴,二经均循腰胯及下肢,故本穴是治疗下肢疾患的主穴。阳陵泉,悬钟均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委中,承山,昆仑为太阳膀胱经之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从穴位上来说,夹脊穴的主治为: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舒筋活血[6]。《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阳作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柱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有通调脏腑、疏经通络的功能,进而达到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目的[7]。背俞穴可治疗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的病症,主要发挥穴位的近治作用,以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环跳穴可以疏通下肢足少阳经脉之气,具有祛风除湿,舒筋利节,活血止痛之效。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八会穴之一,筋会,筋气象聚会之处,为治疗筋病之要穴,有舒筋、壮筋、缓急止痛之功效。悬钟,又名“绝骨”,为髓会,主治:髀枢痛、诸节酸折。委中,《四总穴歌》以“腰背委中求”,为循经远道取穴,能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为治腰背痛之要穴。
从刺法上来说,透刺法通过针刺一穴达到了针刺两穴的功效,减轻了患者进针的痛苦,且针感较强,对患处刺激力度较大,有利于患者功能的恢复,使针感易于传导,提高治疗效果,起到沟通经脉间经气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来讲,金百仁[8]强调夹脊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的神经末梢、脊神经后支和邻近穴位的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穴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有学者根据穴树理论和解剖观察,认为其镇痛机理,一为针灸作用在脊神经后支及其分支,对肌肉、骨骼、肌筋膜的最基本调节,通过被刺激脊神经的躯体感觉和运动纤维在脊髓内的联系实现,对内脏和血管间的最基本调节,通过被刺激脊神经的内脏感觉和运动纤维在脊髓内联系实现;二为刺激脊神经后支的伴行血管,实现内脏和血管间的最基本调节;三为躯体感觉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的上传导途径。而就背俞穴而言,从解剖学分析, 发现背俞穴位及其主治与背部神经节段有相当的一致性,现代生理学也告诉我们, 背腰部疼痛通过神经节段的联系, 在同一节段所支配的体表产生过敏点或压痛点。以上分析可以说针刺背俞穴与相应的神经节段发生了直接或间接联系,形成了一个以神经反射为主体的自我调节, 从而调整保持了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和相对平衡, 使机体恢复正常。根据临床经验,认为针刺背俞穴透夹脊穴应以患者的针感而定,腰部可以刺至1.2-2寸,以针刺到神经根,患者感觉下肢有针感并传至足跟或足趾为度。利用毫针对神经根适度刺激致应激反应,以使局部组织结构发生微改变,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得以松解。同时,伴随的应激反应还可使内源性镇痛物质(吗啡)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周围组织循环加强,有利于神经根水肿、无菌性炎症消退,使粘连得到松解,压迫得到解除。但是在临床操作中,要注意针刺的方向,以针刺朝椎板方向针刺最为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30.
[2]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179.
[3]戴红.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43.
[4]彭宝淦,贾连顺.椎间盘突出发生机理的新认识[J].颈腰痛杂志,1999,20(4):313-314.
[5]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5.
[6]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9.
[7]苏妆.背俞穴主治证的规范化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
[8]金百仁.阿是穴是对腧穴特异性的挑战[J].针刺临床杂志,1995,1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