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19)09-0001-03
说起李玉刚,很多人都有种万语千言道不尽的感觉。
有人说,他一曲霓裳,一笑一颦,抖落了历史的风尘;还有人说,他凤冠霞衣,百年风韵,回首便是沧海一瞬。他的表演方式融合了民歌、舞蹈、戏剧,用心将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流行音乐编织在一起;他的唱腔高亢嘹亮、甜美悠扬,以独特的男人视角演绎幻化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古典女性之美;他的信念坚定而执着,以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国,传播传统文化,让全世界看到这盛世荣华,礼仪之邦。
过多的浮夸赞誉之词反而带来了太多距离感,我眼里的李玉刚,没有浮华,没有做作,他品着清茶,就坐在那里,像邻家兄弟,像村外池塘的春草。沉稳而悠扬,毫无雕琢地娓娓叙谈。
一、黑土地上,恣肆的音乐梦想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叫朝阳坡的偏僻小村落里,一个小男孩儿坐在村口,他的眼里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勤劳质朴的乡亲们在劳作间歇唱着欢快喜庆的二人转。这优美的旋律和婉轉的唱腔回荡在田间,也荡漾在小男孩儿的心里。
这就是小时候的李玉刚。
李玉刚回忆,妈妈的嗓子特别好,喜欢边干农活边唱着歌,他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妈妈唱歌。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那时候,还有一件让李玉刚高兴的事儿,就是每逢过年可以去邻居家看一次电视春节联欢晚会,那是他年少时最奢侈的记忆了,晚会上,艺术家们的歌声犹若天籁,电视机前的他如醉如痴。
直到若干年之后,李玉刚连续两届被邀请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聚光灯下,他感觉如梦似幻,这曾是一个东北乡下孩子内心遥不可及的梦,这曾是一个历经苦难的青年眼中一段不可言说的疼痛。
苦难是成长中最沉重的礼物。18岁那年,李玉刚考取了吉林艺术学院。但也就是在那一年,姐姐要参加工作,而哥哥也要结婚,家庭的生活压力更加沉重。他记得那时电视台正在热播刘晓庆版的《武则天》。当片头曲《自有人评说》唱起,父亲听着里面的歌词“且莫说人之初,是善是恶是善还是恶,有谁落地笑呵呵。别说人难做别说人好做,好做难做好做难做都得做…”,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忧郁。年少的他心中热血涌动,他毅然作了一个决定,出去闯社会,减轻父母的负担,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依稀记得18岁那年他披着田野里的星光,向着灯火摇曳的远方,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追寻扑朔迷离的未来。那时候他对长春唯一记忆是儿童医院对面的铁板房,铁板房里面有一些小吃部,他曾经替哥哥在那里打过工,那时候他的愿望是能够继续在小吃部打工。但是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这里已经拆迁重建了,于是他成了流浪的行者,睡医院、睡地下室,在餐厅当服务员,尝尽世间冷暖。
涉世之初,无一技之长,李玉刚仿佛是这个世界的弃儿。生活的暴风骤雨让他苦不堪言,失望乃至绝望,唯一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就是要让父母生活得好一点。他把挣到的第一笔属于自己的几百块钱全部寄给了父母,因为那代表着希望。交谈中,李玉刚谦虚地说到,“其实我吃过的苦,如果跟那些老艺术家们相比,并不算什么……”但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偏远农村走向社会,走向璀璨华美的舞台,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李玉刚从一个最底层的餐厅服务员做起。有时候他自己也不禁会想,能够变成今天这样的一个角色,人生有的时候真是匪夷所思。音乐,从来一直都是他心里的一个梦。那时候夜深人静,他也常常问自己,是不是这个梦离自己越来越远?他不敢去想。
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阳光透过层层迷雾的缝隙照进他的梦想。汉斯啤酒城大厅中央有一个舞台,舞台其实很小,贴着的红地毯也已经被蹭得发黑了,但是那舞台,那红地毯,在他心中发光,特别亮,音乐响起的一刹那,也燃起了他对于唱歌的梦想。
他悄悄告诉自己说,“我也会唱歌呀,我应该在台上,而不是在台下。”于是,他开始从餐厅的服务员尝试转为歌手。他有时候怀疑这不是自己的规划,而是命运的安排。一晃三年,李玉刚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到了舞台上,虽然只是给别人暖场的。讲到这里,他眼中平淡无波地解释道:“我是属于最末等的,从来没有拿到过小费的那种演员。其实那会儿都要坚持不下去了,就想着再坚持一下,实在不行,就去学个美发,回家开个小店。”
生命就是这样难以预料,有时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却又为你开了一扇窗。一次演出,李玉刚本是要和一个女歌手合唱歌曲《为了谁》,可是女歌手没有来,时间也快到了,大家都心急如焚,李玉刚大胆向老板建议自己来模仿女声,老板虽然犹豫,也还是答应了。李玉刚就自己一个人,切换自如地完成了男声和女声的演唱,一时间现场的气氛嗨到了爆棚。
“灯亮之后,满堂喝彩,我就开始了人生的另外一段旅程。”李玉刚告诉我们,那一晚他第一次收到小费,“六百块!原来唱女声,会有这么大的价值,我当天一夜都没有睡着。”而后,他成了老板口中的“百变歌王”,成了当地歌厅的当红歌星。李玉刚坦言,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扮女装,“刚开始我骨子里是非常拒绝的,但为了生存。”
二、极致的美,必经无限超越
回首曾经,细说过往,男扮女装并不是他的荣耀,反而给李玉刚原本艰难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回想起那段漂泊的岁月,李玉刚嬉笑着说自己还曾很多次进出过派出所。“比如我在长春演出一段时间,就找个小区租个房子,天天晚上化好妆出门演出,然后半夜回去。有一天公安来敲门,说有人举报这个房间进去个男的,出来个女的。”
如今叫人莞尔的,曾经也深深困扰过李玉刚。当时为了谋生,他在全国各地走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言语上的攻击其实比肉体上的伤痛更痛。有人讥讽他:“你一个男人,好端端的男的不做,为什么去男扮女装?”李玉刚不敢跟别人争辩,有时候他也想理论几句,但最后都选择了沉默。渐渐地,他身上所有的棱角都被磨没了。李玉刚恳切地说:“是这份工作,让我每个月可以给我妈妈寄钱。虽然我也很多次问过自己,这是我一生该走的路吗?但无论如何,我要先努力走走看。” “没有胜利可言,挺着意味一切!”这是李玉刚的座右铭。
那个过程很痛苦,但是痛苦的过程也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穿上华美的服装,浓妆淡抹之后竟能变身妖娆,尤其柔美高亢的音色,是很多女性都无法演绎的。1999年5月,在庞龙的介绍下,李玉刚正式拜梅派艺术传人马洪才为师,学习梅派艺术。梅派艺术光兰花指就有100多种,一个扭身的动作,就需要眼到手到身到,拜师后李玉刚才真正开始学习这些,开启了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去扮演女性的表演旅程。学习化妆,学习舞蹈,学习京剧,学习戏曲,形成了他早期舞台形象的雏形。李玉刚非常感谢恩师马洪才。
那个阶段的李玉刚是矛盾的,混沌的,甚至是“尴尬”的。但他又是坦然并且执着的。面对嘲讽、诋毁甚至攻击,李玉刚开始学会微笑面对,然后更加努力。他每天起床后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是练声,坚持不懈;他全国四处跑演出,每到一个地方先打探当地最好的声乐、舞蹈老师,然后想尽办法上门求教;他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化妆,眼线眼影睫毛,不够好,洗掉了重来,再重来;他听说梅兰芳先生看鸽子练眼神,便也模仿,近近远远地看,渐渐掌握了眼神变化的虚实;他逛面料市场,学习染色,找参考资料,花几个月时间做一套演出服……李玉刚说:“其实,那会儿并不知道能走多远。就是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团火。我要做一朵迎风盛开的花,我要走自己的一条路,跌跌撞撞也要走下去。”
从他个体而言,李玉剛并没有把质疑当成是他一生当中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因为在他看来,当自己是一个不起眼的歌手时,他可以承受很多的指指点点,甚至可以承受别人侮辱性的词语。因为那个时候他独自承受就好了,没有家人在旁边,也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同学,所以他就是社会上的一个隐形的人,什么都无所谓。他曾经告诉自己,他的事业连同男扮女装的这段过往,是一生当中永远都不要跟别人提起的一段,不会和家人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父老乡亲提起这件事情,这是他的一个秘密,他也告诉自己,他会把这个秘密带到自己生命的结束。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往往你越是隐忍着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生命当中却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转机。2006年,《星光大道》节目组本想请一位反串演员参加录制,却阴差阳错地把电话打给了李玉刚。很多年之后,他说:“很感激《星光大道》的这个电话,因为它改变了我的命运;也很感激自己,因为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参加《星光大道》,是李玉刚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因此,他彩排时非常认真,对细节的把控也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最终,他在舞台上将女人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用切换自如的男女声演唱折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和评委。那一年,李玉刚荣获了《星光大道》的年度季军,曾经的质疑被大家渐渐地接受和认识。
2012年李玉刚参加了央视的春晚,他的代表作《新贵妃醉酒》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炮而红,为他在乐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成名之后,李玉刚是惶恐的,有人喜欢他,有人却觉得他是在破坏传统艺术。但是李玉刚没有被难倒,随着《镜花水月》《刚好遇见你》《莲花》等作品的出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李玉刚和他的表演艺术,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有人说李玉刚是当今表演艺术界的奇才,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表演艺术家。他打通了流行音乐平民化的通俗性、传统戏曲的包容性、民族艺术的独特性、歌剧艺术的故事性和高雅性,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舞台表演艺术,甚至很有可能被历史记载。对于新时代的这种表演形式,他认为很多人还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李玉刚觉得,虽然男旦艺术历史悠久,也曾在戏曲历史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但在新时代,更需要有人用现代的审美和手法进行呈现与创新。
他用时间去证明,他是努力的,他是认真的,他是为艺术可以付出生命的,他可以做出很多别人做不到的表达和表现。在2010年开始筹备《四美图》,几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所有相关资料都看了一遍,包括分析、借鉴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然后考虑“如何更好地来诠释她们”。因为他一直读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几句话使他一直在想,“大美”究竟是什么?他心中的大美是什么?他一定要找一个依托。“大美”就从四美开始,因为四美的故事脍炙人口,他就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开始,才有了2011年他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四美图,当时非常轰动。自四美图之后,他属于特殊人才,经文化部批准,进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人生中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圆满,但梦想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如愿以偿。
三、繁盛的花,必以家国为根脉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他经常一身儒雅长衫出镜,有人称之为“玉先生”。李玉刚非常忠爱中国传统艺术,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曾经被授予“中法文化推广大使”的称号,一直在向世界展现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他的作品比如《逐梦令》《清明上河图》《水墨丹青》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李玉刚说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被外来文化侵蚀的太厉害了。这种文化包括各个层面,如节日、建筑等。有些人甚至过最大的节日不是春节,也不是中秋,而是圣诞节。现在提出恢复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我感觉这就是文化自信。在国家没有提出之前,我自己内心当中对于这些传统的节日也是情有独钟。它们是我内心当中的一个归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的文化多么有趣丰富,但可惜有时候人们不去追求这些,人们都追求鬼节,追求圣诞节,追求情人节。那个时候我感觉这是一种悲哀。不过还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全面回归,我认为回来的才是中国的,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李玉刚关注舞台,更关注舞台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内心深处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第一次去巴黎演出的时候,他穿着长衫,走在巴黎街头,他认为他这样穿着最好看。他去问卢浮宫里面的工作人员,这样好看吗,工作人员予以了肯定的答复。这种对文化的自信正是在对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中国人最需要的一种自信。中国文化古老而悠久,但在整个世界的文化洪流中,并不具备应有的影响,这些年李玉剛经常在国外演出,也一直在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
2009年,《盛世霓裳》演唱会在悉尼歌剧院举行,并获悉尼市政府颁发的“南十字星”文化金奖;2010年《镜花水月》演唱会全球巡演11场,场场爆满;随后全球巡演、全国巡演交替上演……
李玉刚的梦想很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于艺术,我一直在路上,希望我的脚印能遍布世界各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想把我所理解的传统艺术带向全球!”
2017年4月,李玉刚十年经典全球巡演洛杉矶站,在百年历史的大剧院Pasadena (帕萨迪纳)连开两场,震动了美国。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总领事刘健认为,李玉刚独特的东方艺术很有利于打开中美文化交流的大门,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使者”。2019年4月,李玉刚出席了在比利时、丹麦、荷兰举办的“吉林文化旅游周”活动。他的每场演出都深受当地外国朋友的欢迎,每次散场后观众都纷纷涌上舞台,跟他合影留念。
在荷兰,观众评价他:“李玉刚在舞台上一丝不苟,表现出对艺术的谦逊与敬重,对观众的感激和敬意。这是一位全身透着友好、纯真和可爱的人。”
“有一种离别最奢侈,叫出塞;有一种思乡最深沉,叫家国。”这是李玉刚在《昭君出塞》创作之初写下的一句话。从2009年第一部舞台剧《镜花水月》开始,他一直在舞台剧的领域深耕。他对舞台是无比痴迷的,刚刚完成的《昭君出塞》,也是他对于舞台艺术的再一次致敬。暌违六年,全新改版的《昭君出塞》完全颠覆华丽神秘的魔幻路线,转而以一种浓厚的东方古韵之美再次征服观众,从文化、舞美、剧情、人物等全方位打造“和”者王昭君,唯美婉约令人流连忘返。《昭君出塞》不仅是一部歌舞剧,它承载着和平友谊的文化意义,并将这份寓意带到世界舞台。
作为“一带一路”峰会期间的重点演出项目,《昭君出塞》将昭君远嫁塞北为汉匈两族带来繁荣和平的历史传奇再次演绎于华丽舞台。展现的不只是演出场面的唯美恢宏,还有昭君背后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丝绸之路绵延万里,使者相望于道,“昭君”成为丝路上的一位美丽使者。如今,李玉刚化身当代使者,发扬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奉献着美丽的中国故事。
作为从黑土地上走出去的艺术家,李玉刚对家乡饱含着深情的眷恋。在他的眼中,东北的这片黑土地是一个充满神奇梦幻的地方,人杰地灵、风景如画。这片沃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氛围也愈加浓厚。他期待未来吉林能够出现更多的年轻人活跃在艺术领域,他们能够有自己的一方舞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吉林省争光。
李玉刚坦言,“对于家乡的文艺建设方面,我想讲的就是大家如何能够有使命感,这件事情很重要,你有了使命感之后,就会感觉,我做艺术不仅是给自己做,也是为故乡而做。有了使命感,这件事情就会无限地被放大,使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我们家乡也有很多的流行乐歌手,我希望无论在流行领域,还是在民族声乐,或者说在整个影视的领域,大家只要拥有使命感,就会同呼吸共命运,否则就都仅仅是一个个体。我也希望未来所有的吉林人,大家团结起来,家乡的文艺事业才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结语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诗经·国风》
舞台上的李玉刚,他的歌声和身姿,仿佛空寂里的灿烂莲花,掠水凌风穿越千年而来的精灵,为我们演绎着惊世之美。舞台下的李玉刚,依然是绝世独立,即便是恢复了温文尔雅如玉书生模样。川流而逝的时光形影中,他一如既往,深怀感恩的心,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知疲倦四方奔走,为弘扬文化自信践行他的使命担当。正如在李玉刚自传《反串人生》中说的一句话,“ 我曾经历过无数磨难,这些磨难都是我成长的丰碑。”那么感性的思想,那么柔软的内心,那么善良的品性!
(责任编辑:张洪全)
说起李玉刚,很多人都有种万语千言道不尽的感觉。
有人说,他一曲霓裳,一笑一颦,抖落了历史的风尘;还有人说,他凤冠霞衣,百年风韵,回首便是沧海一瞬。他的表演方式融合了民歌、舞蹈、戏剧,用心将传统戏曲艺术与当代流行音乐编织在一起;他的唱腔高亢嘹亮、甜美悠扬,以独特的男人视角演绎幻化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古典女性之美;他的信念坚定而执着,以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国,传播传统文化,让全世界看到这盛世荣华,礼仪之邦。
过多的浮夸赞誉之词反而带来了太多距离感,我眼里的李玉刚,没有浮华,没有做作,他品着清茶,就坐在那里,像邻家兄弟,像村外池塘的春草。沉稳而悠扬,毫无雕琢地娓娓叙谈。
一、黑土地上,恣肆的音乐梦想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一个叫朝阳坡的偏僻小村落里,一个小男孩儿坐在村口,他的眼里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勤劳质朴的乡亲们在劳作间歇唱着欢快喜庆的二人转。这优美的旋律和婉轉的唱腔回荡在田间,也荡漾在小男孩儿的心里。
这就是小时候的李玉刚。
李玉刚回忆,妈妈的嗓子特别好,喜欢边干农活边唱着歌,他小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妈妈唱歌。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那时候,还有一件让李玉刚高兴的事儿,就是每逢过年可以去邻居家看一次电视春节联欢晚会,那是他年少时最奢侈的记忆了,晚会上,艺术家们的歌声犹若天籁,电视机前的他如醉如痴。
直到若干年之后,李玉刚连续两届被邀请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聚光灯下,他感觉如梦似幻,这曾是一个东北乡下孩子内心遥不可及的梦,这曾是一个历经苦难的青年眼中一段不可言说的疼痛。
苦难是成长中最沉重的礼物。18岁那年,李玉刚考取了吉林艺术学院。但也就是在那一年,姐姐要参加工作,而哥哥也要结婚,家庭的生活压力更加沉重。他记得那时电视台正在热播刘晓庆版的《武则天》。当片头曲《自有人评说》唱起,父亲听着里面的歌词“且莫说人之初,是善是恶是善还是恶,有谁落地笑呵呵。别说人难做别说人好做,好做难做好做难做都得做…”,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忧郁。年少的他心中热血涌动,他毅然作了一个决定,出去闯社会,减轻父母的负担,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依稀记得18岁那年他披着田野里的星光,向着灯火摇曳的远方,一个人背井离乡,去追寻扑朔迷离的未来。那时候他对长春唯一记忆是儿童医院对面的铁板房,铁板房里面有一些小吃部,他曾经替哥哥在那里打过工,那时候他的愿望是能够继续在小吃部打工。但是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这里已经拆迁重建了,于是他成了流浪的行者,睡医院、睡地下室,在餐厅当服务员,尝尽世间冷暖。
涉世之初,无一技之长,李玉刚仿佛是这个世界的弃儿。生活的暴风骤雨让他苦不堪言,失望乃至绝望,唯一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就是要让父母生活得好一点。他把挣到的第一笔属于自己的几百块钱全部寄给了父母,因为那代表着希望。交谈中,李玉刚谦虚地说到,“其实我吃过的苦,如果跟那些老艺术家们相比,并不算什么……”但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偏远农村走向社会,走向璀璨华美的舞台,这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李玉刚从一个最底层的餐厅服务员做起。有时候他自己也不禁会想,能够变成今天这样的一个角色,人生有的时候真是匪夷所思。音乐,从来一直都是他心里的一个梦。那时候夜深人静,他也常常问自己,是不是这个梦离自己越来越远?他不敢去想。
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阳光透过层层迷雾的缝隙照进他的梦想。汉斯啤酒城大厅中央有一个舞台,舞台其实很小,贴着的红地毯也已经被蹭得发黑了,但是那舞台,那红地毯,在他心中发光,特别亮,音乐响起的一刹那,也燃起了他对于唱歌的梦想。
他悄悄告诉自己说,“我也会唱歌呀,我应该在台上,而不是在台下。”于是,他开始从餐厅的服务员尝试转为歌手。他有时候怀疑这不是自己的规划,而是命运的安排。一晃三年,李玉刚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到了舞台上,虽然只是给别人暖场的。讲到这里,他眼中平淡无波地解释道:“我是属于最末等的,从来没有拿到过小费的那种演员。其实那会儿都要坚持不下去了,就想着再坚持一下,实在不行,就去学个美发,回家开个小店。”
生命就是这样难以预料,有时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却又为你开了一扇窗。一次演出,李玉刚本是要和一个女歌手合唱歌曲《为了谁》,可是女歌手没有来,时间也快到了,大家都心急如焚,李玉刚大胆向老板建议自己来模仿女声,老板虽然犹豫,也还是答应了。李玉刚就自己一个人,切换自如地完成了男声和女声的演唱,一时间现场的气氛嗨到了爆棚。
“灯亮之后,满堂喝彩,我就开始了人生的另外一段旅程。”李玉刚告诉我们,那一晚他第一次收到小费,“六百块!原来唱女声,会有这么大的价值,我当天一夜都没有睡着。”而后,他成了老板口中的“百变歌王”,成了当地歌厅的当红歌星。李玉刚坦言,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扮女装,“刚开始我骨子里是非常拒绝的,但为了生存。”
二、极致的美,必经无限超越
回首曾经,细说过往,男扮女装并不是他的荣耀,反而给李玉刚原本艰难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回想起那段漂泊的岁月,李玉刚嬉笑着说自己还曾很多次进出过派出所。“比如我在长春演出一段时间,就找个小区租个房子,天天晚上化好妆出门演出,然后半夜回去。有一天公安来敲门,说有人举报这个房间进去个男的,出来个女的。”
如今叫人莞尔的,曾经也深深困扰过李玉刚。当时为了谋生,他在全国各地走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言语上的攻击其实比肉体上的伤痛更痛。有人讥讽他:“你一个男人,好端端的男的不做,为什么去男扮女装?”李玉刚不敢跟别人争辩,有时候他也想理论几句,但最后都选择了沉默。渐渐地,他身上所有的棱角都被磨没了。李玉刚恳切地说:“是这份工作,让我每个月可以给我妈妈寄钱。虽然我也很多次问过自己,这是我一生该走的路吗?但无论如何,我要先努力走走看。” “没有胜利可言,挺着意味一切!”这是李玉刚的座右铭。
那个过程很痛苦,但是痛苦的过程也磨炼了自己的心性。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汉子,穿上华美的服装,浓妆淡抹之后竟能变身妖娆,尤其柔美高亢的音色,是很多女性都无法演绎的。1999年5月,在庞龙的介绍下,李玉刚正式拜梅派艺术传人马洪才为师,学习梅派艺术。梅派艺术光兰花指就有100多种,一个扭身的动作,就需要眼到手到身到,拜师后李玉刚才真正开始学习这些,开启了在舞台上惟妙惟肖地去扮演女性的表演旅程。学习化妆,学习舞蹈,学习京剧,学习戏曲,形成了他早期舞台形象的雏形。李玉刚非常感谢恩师马洪才。
那个阶段的李玉刚是矛盾的,混沌的,甚至是“尴尬”的。但他又是坦然并且执着的。面对嘲讽、诋毁甚至攻击,李玉刚开始学会微笑面对,然后更加努力。他每天起床后雷打不动的第一件事是练声,坚持不懈;他全国四处跑演出,每到一个地方先打探当地最好的声乐、舞蹈老师,然后想尽办法上门求教;他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化妆,眼线眼影睫毛,不够好,洗掉了重来,再重来;他听说梅兰芳先生看鸽子练眼神,便也模仿,近近远远地看,渐渐掌握了眼神变化的虚实;他逛面料市场,学习染色,找参考资料,花几个月时间做一套演出服……李玉刚说:“其实,那会儿并不知道能走多远。就是在我心中,一直有一团火。我要做一朵迎风盛开的花,我要走自己的一条路,跌跌撞撞也要走下去。”
从他个体而言,李玉剛并没有把质疑当成是他一生当中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因为在他看来,当自己是一个不起眼的歌手时,他可以承受很多的指指点点,甚至可以承受别人侮辱性的词语。因为那个时候他独自承受就好了,没有家人在旁边,也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同学,所以他就是社会上的一个隐形的人,什么都无所谓。他曾经告诉自己,他的事业连同男扮女装的这段过往,是一生当中永远都不要跟别人提起的一段,不会和家人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父老乡亲提起这件事情,这是他的一个秘密,他也告诉自己,他会把这个秘密带到自己生命的结束。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往往你越是隐忍着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生命当中却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转机。2006年,《星光大道》节目组本想请一位反串演员参加录制,却阴差阳错地把电话打给了李玉刚。很多年之后,他说:“很感激《星光大道》的这个电话,因为它改变了我的命运;也很感激自己,因为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参加《星光大道》,是李玉刚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因此,他彩排时非常认真,对细节的把控也到了近乎偏执的地步。最终,他在舞台上将女人的柔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用切换自如的男女声演唱折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和评委。那一年,李玉刚荣获了《星光大道》的年度季军,曾经的质疑被大家渐渐地接受和认识。
2012年李玉刚参加了央视的春晚,他的代表作《新贵妃醉酒》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炮而红,为他在乐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成名之后,李玉刚是惶恐的,有人喜欢他,有人却觉得他是在破坏传统艺术。但是李玉刚没有被难倒,随着《镜花水月》《刚好遇见你》《莲花》等作品的出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李玉刚和他的表演艺术,也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有人说李玉刚是当今表演艺术界的奇才,也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表演艺术家。他打通了流行音乐平民化的通俗性、传统戏曲的包容性、民族艺术的独特性、歌剧艺术的故事性和高雅性,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舞台表演艺术,甚至很有可能被历史记载。对于新时代的这种表演形式,他认为很多人还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李玉刚觉得,虽然男旦艺术历史悠久,也曾在戏曲历史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但在新时代,更需要有人用现代的审美和手法进行呈现与创新。
他用时间去证明,他是努力的,他是认真的,他是为艺术可以付出生命的,他可以做出很多别人做不到的表达和表现。在2010年开始筹备《四美图》,几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所有相关资料都看了一遍,包括分析、借鉴专家学者的不同观点,然后考虑“如何更好地来诠释她们”。因为他一直读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几句话使他一直在想,“大美”究竟是什么?他心中的大美是什么?他一定要找一个依托。“大美”就从四美开始,因为四美的故事脍炙人口,他就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开始,才有了2011年他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四美图,当时非常轰动。自四美图之后,他属于特殊人才,经文化部批准,进入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人生中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圆满,但梦想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如愿以偿。
三、繁盛的花,必以家国为根脉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他经常一身儒雅长衫出镜,有人称之为“玉先生”。李玉刚非常忠爱中国传统艺术,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曾经被授予“中法文化推广大使”的称号,一直在向世界展现中国民族、传统艺术,他的作品比如《逐梦令》《清明上河图》《水墨丹青》等都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李玉刚说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被外来文化侵蚀的太厉害了。这种文化包括各个层面,如节日、建筑等。有些人甚至过最大的节日不是春节,也不是中秋,而是圣诞节。现在提出恢复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我感觉这就是文化自信。在国家没有提出之前,我自己内心当中对于这些传统的节日也是情有独钟。它们是我内心当中的一个归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的文化多么有趣丰富,但可惜有时候人们不去追求这些,人们都追求鬼节,追求圣诞节,追求情人节。那个时候我感觉这是一种悲哀。不过还好迎来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全面回归,我认为回来的才是中国的,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李玉刚关注舞台,更关注舞台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他内心深处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 第一次去巴黎演出的时候,他穿着长衫,走在巴黎街头,他认为他这样穿着最好看。他去问卢浮宫里面的工作人员,这样好看吗,工作人员予以了肯定的答复。这种对文化的自信正是在对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中国人最需要的一种自信。中国文化古老而悠久,但在整个世界的文化洪流中,并不具备应有的影响,这些年李玉剛经常在国外演出,也一直在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
2009年,《盛世霓裳》演唱会在悉尼歌剧院举行,并获悉尼市政府颁发的“南十字星”文化金奖;2010年《镜花水月》演唱会全球巡演11场,场场爆满;随后全球巡演、全国巡演交替上演……
李玉刚的梦想很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对于艺术,我一直在路上,希望我的脚印能遍布世界各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想把我所理解的传统艺术带向全球!”
2017年4月,李玉刚十年经典全球巡演洛杉矶站,在百年历史的大剧院Pasadena (帕萨迪纳)连开两场,震动了美国。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总领事刘健认为,李玉刚独特的东方艺术很有利于打开中美文化交流的大门,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使者”。2019年4月,李玉刚出席了在比利时、丹麦、荷兰举办的“吉林文化旅游周”活动。他的每场演出都深受当地外国朋友的欢迎,每次散场后观众都纷纷涌上舞台,跟他合影留念。
在荷兰,观众评价他:“李玉刚在舞台上一丝不苟,表现出对艺术的谦逊与敬重,对观众的感激和敬意。这是一位全身透着友好、纯真和可爱的人。”
“有一种离别最奢侈,叫出塞;有一种思乡最深沉,叫家国。”这是李玉刚在《昭君出塞》创作之初写下的一句话。从2009年第一部舞台剧《镜花水月》开始,他一直在舞台剧的领域深耕。他对舞台是无比痴迷的,刚刚完成的《昭君出塞》,也是他对于舞台艺术的再一次致敬。暌违六年,全新改版的《昭君出塞》完全颠覆华丽神秘的魔幻路线,转而以一种浓厚的东方古韵之美再次征服观众,从文化、舞美、剧情、人物等全方位打造“和”者王昭君,唯美婉约令人流连忘返。《昭君出塞》不仅是一部歌舞剧,它承载着和平友谊的文化意义,并将这份寓意带到世界舞台。
作为“一带一路”峰会期间的重点演出项目,《昭君出塞》将昭君远嫁塞北为汉匈两族带来繁荣和平的历史传奇再次演绎于华丽舞台。展现的不只是演出场面的唯美恢宏,还有昭君背后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丝绸之路绵延万里,使者相望于道,“昭君”成为丝路上的一位美丽使者。如今,李玉刚化身当代使者,发扬丝路精神,为“一带一路”奉献着美丽的中国故事。
作为从黑土地上走出去的艺术家,李玉刚对家乡饱含着深情的眷恋。在他的眼中,东北的这片黑土地是一个充满神奇梦幻的地方,人杰地灵、风景如画。这片沃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艺术氛围也愈加浓厚。他期待未来吉林能够出现更多的年轻人活跃在艺术领域,他们能够有自己的一方舞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吉林省争光。
李玉刚坦言,“对于家乡的文艺建设方面,我想讲的就是大家如何能够有使命感,这件事情很重要,你有了使命感之后,就会感觉,我做艺术不仅是给自己做,也是为故乡而做。有了使命感,这件事情就会无限地被放大,使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我们家乡也有很多的流行乐歌手,我希望无论在流行领域,还是在民族声乐,或者说在整个影视的领域,大家只要拥有使命感,就会同呼吸共命运,否则就都仅仅是一个个体。我也希望未来所有的吉林人,大家团结起来,家乡的文艺事业才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结语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诗经·国风》
舞台上的李玉刚,他的歌声和身姿,仿佛空寂里的灿烂莲花,掠水凌风穿越千年而来的精灵,为我们演绎着惊世之美。舞台下的李玉刚,依然是绝世独立,即便是恢复了温文尔雅如玉书生模样。川流而逝的时光形影中,他一如既往,深怀感恩的心,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知疲倦四方奔走,为弘扬文化自信践行他的使命担当。正如在李玉刚自传《反串人生》中说的一句话,“ 我曾经历过无数磨难,这些磨难都是我成长的丰碑。”那么感性的思想,那么柔软的内心,那么善良的品性!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