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道路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进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对国家发展道路具有引领、开拓、确认和存续的作用。深入梳理和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进过程,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形成和发展有更清醒的体认。而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必须及时应对和有效化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发展方略。其更注重文化的社会性发展;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强调文化多元融合;更明确先进文化方向;更注重不断进行文化创新。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地体现人类解放进程的文化维度,扩展了文化视野,增强了科学性。
保障和规制党员表达权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优势的本质要求,是化解党内矛盾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思想解放、防止思想混乱的有力武器。当前党员在行使表达权的过程中出现了“沉默”与“失范”两种与民主集中制相悖的现象。保障和规制党员表达权,应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拓宽、完善党员意愿表达渠道,明确党员表达权边界,加强对党员表达行为的约束。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是长期以来粗放型、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方式所致。要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眼,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精明增长;建设“数字城市”,实现集约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变土地“外延式”扩张为“内涵式”开发;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新型城市产业分工体系;重视城市文化建设,丰富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内涵;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和城乡协调。
自古以来,台湾就属于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同胞历经磨难,积淀了“一个中国”的深厚感情。甲午战败,被迫割让台湾之后,台湾同胞与大陆军民坚守“一个中国”理念,同呼吸、共命运,浴血抗击El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终于赢得台湾光复。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台湾同胞恪守“一个中国”理念,热爱宝岛,仰慕大陆,争取两岸和平统一。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判定和讨论实质上是对中国当代社会性质的判定和讨论,而对社会性质的判定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作为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第一次大讨论的回应,中国共产党提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判断;作为对第二次大讨论的总结和回应,我们党形成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性质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认知。针对目前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种种质疑,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这一问题,进一步确认了中国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性质。
十六大以来,中央“两委”和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选举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地方各级党委委员、常委、书记选举引入了竞争择优机制。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班子选举改革,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代会的功能,也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层权力交接的制度化更替,并触动党内原有的“自上而下”权威结构和权力逻辑,从而为推动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党内权力结构优化,约束和监督权力,创造了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产生和出场,实现了人类正义思想的科学变革。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当代中国,正义既是原则,也是性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社会正义,更加需要践行正义观念、促进制度正义、完善社会保障正义、发展可持续性正义。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伴生现象,他们的社会化成长面临亟待消解的困境。当前,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基础性效应”和“修正性效应”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处理欠妥当,其积极影响未能有效中和家庭的不良影响;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存在隐患。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功能上的配合。
由《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陈俊宏撰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观点解读》即将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再版发行。为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指导工作实践提供了及时而有力的辅导材料。
时值全党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为了满足广大县市乡镇干部学习的需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即将出版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曾业松教授等历经三年编著的《新时期乡镇干部培训读本》一书。该书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要求。结合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既强调思想性和政策性,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注重知识性和可读性。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原中共中央党校蚕4校长陈宝生同志为本书作序,指出:“编写并出版《新时期乡镇干部培训读本》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乡镇干部们看了这个读本定能得到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