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习惯早起的人都会见到一个熟悉的景象:北京三元食品的汽车和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挨家挨户地将牛奶、酸奶酪和其他奶制品送上门。近几年来,三元在北京的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2亿美元,使这家公司不免萌生向全国发展的念头,但是要做到这一步,首先要扩大自身的生产能力。为此,2000年9月,三元食品出价930万美元收购总部在纽约的卡夫食品北京奶品厂。
这次收购将使三元的年产量扩大40%,达到31.75万吨。三元食品还可以更新注册卡夫的品牌,将这类奶制品出售给那些比较富裕的消费者。对三元的副总经理雷昆石(音译)来说,购买卡夫属下的亏损奶品厂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但既然我们要进入WTO,就得学会在风口浪尖上行走,必须有所行动才行。”
对中国来说,成为WTO的成员只是早晚的事,也许是半年之后。这意味着贸易的壁垒将逐步被拆除,价格被迫下降,吸引外国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在亚洲成长得最快的市场。在WTO的市场里,你如何能生存下来呢?壮大自身无疑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抉择。
市场的压力
为什么前所未有的合并和收购浪潮会席卷中国呢?预计2001年的合并和收购比2000年要增长40%左右,金额达到400亿美元。某种情况下,一个国营企业只是转换给了另一个国营企业。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购买了跨国公司在当地的产业。极大部分,是这些公司在财务上收购了他们自己。位于香港的Goldman亚洲经济研究主任胡先生认为:“一股巨大的市场压力在驱使着公司的合并。”
现时的合并与收购如此红火,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早先就开始的调整与合并的一种延伸。过去,中国政府曾设计过将那些具战略性的工业诸如钢铁、制铝用国家的财政联合起来。通常来说,政府所促成的合并着眼于政治较多,也就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保持工作。随后,把这种合并扩大到商业部门。政府鼓励食品行业、制药行业和运输行业的合并。但是,目前中国的许多公司忙于合并和收购,主要不是从稳定社会的政治角度来考虑,而是从竞争的角度来考虑,并希望尽快进行。
这也正是时候。大多数行业处境不佳效率低下,不具备与外国公司进行竞争的经济规模。其结果只能进行恶性的竞争或竞相削价。例如航空公司,过去的几年里,最大的10家国营航空公司大打降价战,使票价最多时下跌了60%,致使很多家航空公司亏损。为了使这些行业不再进行自我摧残,政府已经下令这些公司回到旧的价格模式上。
在某些情况下,中国的公司正在寻求国家的帮助,例如青岛啤酒和饮料。由于在它生产地山东青岛附近的消费者不多,于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全国大量收购外地的啤酒厂,其中包括上海的嘉士伯啤酒和北京的五星啤酒。从而使自己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厂,在高度分割的市场里占有8%的份额。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公司正在设法以迂回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2000年8月份,深圳的三九企业集团支付3600万美元取得长征制药厂68%的股份。这一笔买卖等于使三九继承了长征每年向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出口2200万美元的生意。
中国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进行收购的成绩并不理想,因此越来越需要搞清楚被收购对象的真实情况,例如三九集团在收购其他公司之前,先聘请独立的审计师来评估对方的资产。“如果这些情况不明晰不透彻的话,我们就不会收购它。”他们以往曾经吃过这样的亏,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在中国的西部收购了几家工厂,主要是响应国家开发西部地区的号召。这些被收购的工厂除了亏损外,地处偏僻,离开最近的市场也有几百里之遥。
其结果,势必使中国的公司在进行合并或收购时,必须抱着耳听是虚眼见是实的态度,不能只是听当地政府的介绍,而是要经过自己的仔细考察。有鉴于此,三元食品不但聘请了一家外国的审计师事务所来审计卡夫跨国公司在北京的奶品厂,还聘请了北京的资产评估公司对资产逐一评估。尽管得出的结果足以证明这家奶品厂账目极其清楚,但三元食品还是没有急于收购,而是委托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与卡夫进行收购谈判。
就业问题
当然,政府并不会全然地袖手旁观,尤其对那些具战略意义的运输行业。在2000年7月,政府号召10家顶级的国营航空公司合并成三个集团公司。政府并非不明白市场力量决定行业分分合合的道理,但又不能完全停止干预。它对此具有最终的审批权,但不会过问细节,一般来说,政府所希望的只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工作做。
事实上,官方的这种善意干预,多少会使合并和收购偏离了纯经济规律的轨道。例如三九制药集团原本打算在收购四川的长征制药厂后,将2/3的员工解雇,但最后还是将1500名员工都留了下来。三九的职员说:“这有什么办法呢,当地政府面临着失业工人的巨大压力,一直要求我们尽量把更多的人保留下来。”这是两难的事,但又是必须妥协的事,因为根据法律条款,政府毕竟具有最终的审批权。当然也有些地方政府会设法干预合并企业的经营管理,企盼急功近利。也有些地方,不顾中央政府邀请外资公司收购中国的公司,进行诸多抵制。
各级政府插手其间,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合并与收购的进程,这是难以根绝的,但是通过这个进程,总体上来说,会使大陆的公司变得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家知名的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在上海说:“这是为中国的下一轮进展提供生产力。”
看来在WTO成员强手如林的情势下,中国企业的合并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需要。□
这次收购将使三元的年产量扩大40%,达到31.75万吨。三元食品还可以更新注册卡夫的品牌,将这类奶制品出售给那些比较富裕的消费者。对三元的副总经理雷昆石(音译)来说,购买卡夫属下的亏损奶品厂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但既然我们要进入WTO,就得学会在风口浪尖上行走,必须有所行动才行。”
对中国来说,成为WTO的成员只是早晚的事,也许是半年之后。这意味着贸易的壁垒将逐步被拆除,价格被迫下降,吸引外国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在亚洲成长得最快的市场。在WTO的市场里,你如何能生存下来呢?壮大自身无疑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抉择。
市场的压力
为什么前所未有的合并和收购浪潮会席卷中国呢?预计2001年的合并和收购比2000年要增长40%左右,金额达到400亿美元。某种情况下,一个国营企业只是转换给了另一个国营企业。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购买了跨国公司在当地的产业。极大部分,是这些公司在财务上收购了他们自己。位于香港的Goldman亚洲经济研究主任胡先生认为:“一股巨大的市场压力在驱使着公司的合并。”
现时的合并与收购如此红火,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早先就开始的调整与合并的一种延伸。过去,中国政府曾设计过将那些具战略性的工业诸如钢铁、制铝用国家的财政联合起来。通常来说,政府所促成的合并着眼于政治较多,也就是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保持工作。随后,把这种合并扩大到商业部门。政府鼓励食品行业、制药行业和运输行业的合并。但是,目前中国的许多公司忙于合并和收购,主要不是从稳定社会的政治角度来考虑,而是从竞争的角度来考虑,并希望尽快进行。
这也正是时候。大多数行业处境不佳效率低下,不具备与外国公司进行竞争的经济规模。其结果只能进行恶性的竞争或竞相削价。例如航空公司,过去的几年里,最大的10家国营航空公司大打降价战,使票价最多时下跌了60%,致使很多家航空公司亏损。为了使这些行业不再进行自我摧残,政府已经下令这些公司回到旧的价格模式上。
在某些情况下,中国的公司正在寻求国家的帮助,例如青岛啤酒和饮料。由于在它生产地山东青岛附近的消费者不多,于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在全国大量收购外地的啤酒厂,其中包括上海的嘉士伯啤酒和北京的五星啤酒。从而使自己成为中国最大的啤酒厂,在高度分割的市场里占有8%的份额。
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公司正在设法以迂回的方式进入外国市场。2000年8月份,深圳的三九企业集团支付3600万美元取得长征制药厂68%的股份。这一笔买卖等于使三九继承了长征每年向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出口2200万美元的生意。
中国公司在过去的几年里进行收购的成绩并不理想,因此越来越需要搞清楚被收购对象的真实情况,例如三九集团在收购其他公司之前,先聘请独立的审计师来评估对方的资产。“如果这些情况不明晰不透彻的话,我们就不会收购它。”他们以往曾经吃过这样的亏,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在中国的西部收购了几家工厂,主要是响应国家开发西部地区的号召。这些被收购的工厂除了亏损外,地处偏僻,离开最近的市场也有几百里之遥。
其结果,势必使中国的公司在进行合并或收购时,必须抱着耳听是虚眼见是实的态度,不能只是听当地政府的介绍,而是要经过自己的仔细考察。有鉴于此,三元食品不但聘请了一家外国的审计师事务所来审计卡夫跨国公司在北京的奶品厂,还聘请了北京的资产评估公司对资产逐一评估。尽管得出的结果足以证明这家奶品厂账目极其清楚,但三元食品还是没有急于收购,而是委托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与卡夫进行收购谈判。
就业问题
当然,政府并不会全然地袖手旁观,尤其对那些具战略意义的运输行业。在2000年7月,政府号召10家顶级的国营航空公司合并成三个集团公司。政府并非不明白市场力量决定行业分分合合的道理,但又不能完全停止干预。它对此具有最终的审批权,但不会过问细节,一般来说,政府所希望的只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有工作做。
事实上,官方的这种善意干预,多少会使合并和收购偏离了纯经济规律的轨道。例如三九制药集团原本打算在收购四川的长征制药厂后,将2/3的员工解雇,但最后还是将1500名员工都留了下来。三九的职员说:“这有什么办法呢,当地政府面临着失业工人的巨大压力,一直要求我们尽量把更多的人保留下来。”这是两难的事,但又是必须妥协的事,因为根据法律条款,政府毕竟具有最终的审批权。当然也有些地方政府会设法干预合并企业的经营管理,企盼急功近利。也有些地方,不顾中央政府邀请外资公司收购中国的公司,进行诸多抵制。
各级政府插手其间,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合并与收购的进程,这是难以根绝的,但是通过这个进程,总体上来说,会使大陆的公司变得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一家知名的跨国公司的总经理在上海说:“这是为中国的下一轮进展提供生产力。”
看来在WTO成员强手如林的情势下,中国企业的合并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