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8月份我正式被录用为人民教师,工作的第一年我在北城堡中心小学担任二年级语文教师。2006年3月份又被调入润镇五爱小学工作到现在。在参加工作的5年时间里,由于工作经验薄弱,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常常需要麻烦单位的元老们细心的指导。经过一年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边教边学的过程中学会了耐心学习法。
2008年4月的一天,我偶然发现教学中有一部分孩子时常被老师所忽略,那他们被放弃的原因是什么呢?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与同事的沟通,我明白了造成孩子被遗弃的主要责任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师德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怎样才能改变当前这一局面呢?
一、增强教育制度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政府对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出了详实的细则,当然皆倾向于老师。记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显而易见国民强则是国强的必要条件。素质是教育的核心,但如果素质是靠分数来衡量的,那么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得100分呢?这样就是全面发展吗?我知道文化课是一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考核又要拿什么来衡量呢?
班级中的学生,个性差异较大,一节课时间有限,根本不能做到解决每一个学生的疑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距离自然而然的被拉开了。老师为了不被批评或罚款,只好放弃智商低下的孩子,专心地教育好优秀学生,提高班级的优秀率,时而督促一下后进生。对老师来说,这不影响自己的声誉,但可怜的孩子却永远地笼罩在黑色的阴影里,让他们从精神上得不到肯定,从教育上得不到权利,从心里上得不到解放。例如,王偌同学2001年入学,到现在还就读这所小学。因为孩子智商低下,学习成绩不见起色,闲杂的事情又太多,慢慢地像这样的孩子就被老师远远地抛在脑后。当然,在农村像这样的孩子是屡见不鲜,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缺陷的孩子。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庄稼,但这两年来,自然灾害使庄稼的农作物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农民的收入不断下降,家庭经济损失较大,农民们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就成了大家相互关注的重要话题。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其中部分留守儿童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觉得“读不读书没啥区别”。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他们承受着高于同龄人几倍的心理压力。他们多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那么,怎样保障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呢?
(1)监护人必须有一方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从生活、学习中渗透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母爱或父爱的温暖。
(2)改变让长辈托管的思想。由于时代的差距,教育观念的不同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阻碍。现在,大部分老人不懂得教育孙子、孙女,只是一味地关爱,生怕伤着、累着。所以,孩子只要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循循善诱的效果。
(3)重视儿童扭曲的思想意识。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连年增多,孩子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得不到父母的疏通与支持。父母平时陪伴孩子度过的时间少之甚少,孩子又急着想得到家人的关注,就会做一些让常人无法预料的事情。所以,平时家长应常与孩子交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父母也绝不能用灰心丧气的话语讽刺他,给他泼冷水,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若有反常举动应及时采用科学的鼓励法引导孩子。
除了留守儿童之外,还有更令人揪心的孩子——智障儿,参加工作五年时间,最让人寒心的是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少部分家长带着孩子,东奔西跑的忙着给孩子瞅学校,苦口婆心地为自己的孩子做辩护,希望得到学校老师的接纳。可就因为考试,他们一次次地被拒绝,最终只能找领导在压迫的情况下收留孩子。回想起这些往事又有谁不为他们叹息呢?
三、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学习了《师德报告会》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质量不能提高的原由之一是:教师把教书看做是挣钱的渠道,把精力没有完全地投入到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教书育人德为本,教书本来就是良心活,想要让班级整体成绩提升,就得让老师们把博爱投入其中。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做到“四不”不应付每一节课;不马虎地写一个字;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错批一本作业。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四认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好每一个学生;认真改进每一个教学问题。耐心地把“爱”投入到工作中,奉献给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爱的生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好的归宿。
总之,改变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再用分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再用老师的有色眼镜看待孩子,请尊重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利用现代化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们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能够得到发展。
2008年4月的一天,我偶然发现教学中有一部分孩子时常被老师所忽略,那他们被放弃的原因是什么呢?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与同事的沟通,我明白了造成孩子被遗弃的主要责任是多方面的,比如:教育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师德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怎样才能改变当前这一局面呢?
一、增强教育制度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政府对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出了详实的细则,当然皆倾向于老师。记得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显而易见国民强则是国强的必要条件。素质是教育的核心,但如果素质是靠分数来衡量的,那么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得100分呢?这样就是全面发展吗?我知道文化课是一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考核又要拿什么来衡量呢?
班级中的学生,个性差异较大,一节课时间有限,根本不能做到解决每一个学生的疑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距离自然而然的被拉开了。老师为了不被批评或罚款,只好放弃智商低下的孩子,专心地教育好优秀学生,提高班级的优秀率,时而督促一下后进生。对老师来说,这不影响自己的声誉,但可怜的孩子却永远地笼罩在黑色的阴影里,让他们从精神上得不到肯定,从教育上得不到权利,从心里上得不到解放。例如,王偌同学2001年入学,到现在还就读这所小学。因为孩子智商低下,学习成绩不见起色,闲杂的事情又太多,慢慢地像这样的孩子就被老师远远地抛在脑后。当然,在农村像这样的孩子是屡见不鲜,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缺陷的孩子。
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庄稼,但这两年来,自然灾害使庄稼的农作物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农民的收入不断下降,家庭经济损失较大,农民们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就成了大家相互关注的重要话题。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其中部分留守儿童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觉得“读不读书没啥区别”。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他们承受着高于同龄人几倍的心理压力。他们多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那么,怎样保障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呢?
(1)监护人必须有一方来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从生活、学习中渗透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母爱或父爱的温暖。
(2)改变让长辈托管的思想。由于时代的差距,教育观念的不同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阻碍。现在,大部分老人不懂得教育孙子、孙女,只是一味地关爱,生怕伤着、累着。所以,孩子只要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都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思想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循循善诱的效果。
(3)重视儿童扭曲的思想意识。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连年增多,孩子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得不到父母的疏通与支持。父母平时陪伴孩子度过的时间少之甚少,孩子又急着想得到家人的关注,就会做一些让常人无法预料的事情。所以,平时家长应常与孩子交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父母也绝不能用灰心丧气的话语讽刺他,给他泼冷水,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若有反常举动应及时采用科学的鼓励法引导孩子。
除了留守儿童之外,还有更令人揪心的孩子——智障儿,参加工作五年时间,最让人寒心的是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少部分家长带着孩子,东奔西跑的忙着给孩子瞅学校,苦口婆心地为自己的孩子做辩护,希望得到学校老师的接纳。可就因为考试,他们一次次地被拒绝,最终只能找领导在压迫的情况下收留孩子。回想起这些往事又有谁不为他们叹息呢?
三、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学习了《师德报告会》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质量不能提高的原由之一是:教师把教书看做是挣钱的渠道,把精力没有完全地投入到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教书育人德为本,教书本来就是良心活,想要让班级整体成绩提升,就得让老师们把博爱投入其中。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做到“四不”不应付每一节课;不马虎地写一个字;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错批一本作业。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四认真”: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辅导好每一个学生;认真改进每一个教学问题。耐心地把“爱”投入到工作中,奉献给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爱的生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好的归宿。
总之,改变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要再用分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要再用老师的有色眼镜看待孩子,请尊重每一个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利用现代化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使孩子们从德、智、体、美四个方面能够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