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都是被老师的指导牵着走。他们缺乏写作的激情,更不要说抒发真情实感。因此,选材、情感、表达、修改成为了学生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几大难关。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普及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它以其图文并茂,情、色、声、意俱在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在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激发写作兴趣、拓展写作思路、优化习作评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关键词] 多媒体 作文教学 开辟新天地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每次学生写作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画面:咬笔杆、敲额头、皱眉头,想了好半天才开了个头。为什么会这样呢?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教师存在急于求成的思维,作文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大都是被老师空泛的指导牵着走。学生凭着对时过境迁的人、事、物的回忆,无病呻吟,假话、空话连篇,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缺乏写作的激情,更不要说抒发真情实感。因此,选材、情感、表达、修改成为了学生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几大难关。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就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多媒体普及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它以其图文并茂,情、色、声、意俱在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大大优化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多媒体这位现代化的教师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习作的过程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一些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心得。
一、突破选材关,让学生言之有物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特点……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写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例如指导学生写秋天有关的文章,先开展“我为秋天留个影”活动,学生投进广阔的大自然怀抱,背着照相机,他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秋天。有大雁往南飞了;田野、果园丰收了;公园里菊花盛开了;马路边丹桂飘香、枫叶变红等。将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镜头经过剪裁、取舍,再辅之以话语、音乐,制成《秋天》的课件。通过课件的反复展示,学生一下子文思泉涌,有话可说了。
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江阴大桥、卢沟桥、苏通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这唤醒了主体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二、突破表达关,让学生言之有序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学生观看了马戏表演,只觉得猴子骑车、山羊走钢丝、小狗钻火圈等较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这一弱点,教师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到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亦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山茶花,他们只是留下粗浅的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它的枝、叶、花的形态、颜色。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联想使文章羽翼丰满起来,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若能展开适当的联想,文章会充盈而富有情趣,如上文提出的“猴子骑车”镜头,学生展开联想:一只小猴快速跳上车,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说:“我厉害吧!我厉害吧!”骑完了车的小猴,朝大家挤眉弄眼,嘴里不时发出“叭叭”的声音,像是要向大家讨一些奖赏;又如学生由几张反映不同时代的全家照,联想到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况。让思维张开翅膀,笔下快速地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学生由联想而情感波动,文思泉涌,把文章写得具体感人。
三、突破情感关,让学生言之有情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庐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镜头的播放──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感动的画面忆起了老师的付出和教诲,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在笔尖流淌……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只能发挥出人体潜能的20—30%,而在亢奋、激起的情绪下将能发挥出潜能的80—90%。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四、突破点评关,让学生言之有法
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上机习作,教师随机可调出某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全班示范性修改或个别辅导,信息反馈及时,效果显著。学生之间也可进行网上交流,互相评改,取长补短。渐渐地,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掌握文字表达的语法规律。这种评改,是书面语言的交流,亦是心灵的沟通。每篇文章的阅读对象不仅仅限于教者和作者本身,而是全班同学。成功的动机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文章,激励着他们在整个习作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
多媒体,它以生动的画面,简洁的解说,动听的音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使其动脑、动手,全程、全方位参与,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简而言之,多媒体给小学作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为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 多媒体 作文教学 开辟新天地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每次学生写作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画面:咬笔杆、敲额头、皱眉头,想了好半天才开了个头。为什么会这样呢?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教师存在急于求成的思维,作文教学中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大都是被老师空泛的指导牵着走。学生凭着对时过境迁的人、事、物的回忆,无病呻吟,假话、空话连篇,不能“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缺乏写作的激情,更不要说抒发真情实感。因此,选材、情感、表达、修改成为了学生通向作文成功之路的几大难关。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就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多媒体普及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它以其图文并茂,情、色、声、意俱在的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大大优化了我们的课堂,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多媒体这位现代化的教师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习作的过程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一些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心得。
一、突破选材关,让学生言之有物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我们要转变观念,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之壮美;如野炊活动,让学生们野外求生存,做大自然的主人;如调查采访,让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如找春、夏、秋、冬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特点……并在活动中指导拍摄有代表性的典型镜头,存储在素材库中,制作课件,尽可能地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题材库充裕起来,这样到写作时,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例如指导学生写秋天有关的文章,先开展“我为秋天留个影”活动,学生投进广阔的大自然怀抱,背着照相机,他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秋天。有大雁往南飞了;田野、果园丰收了;公园里菊花盛开了;马路边丹桂飘香、枫叶变红等。将这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镜头经过剪裁、取舍,再辅之以话语、音乐,制成《秋天》的课件。通过课件的反复展示,学生一下子文思泉涌,有话可说了。
计算机信息传递快,存储量大,交互性强。它能飞越时空,让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事物清晰地展示在你眼前,让此地的、彼此的景物一同呈现;它能显示静止画面,更能展示动态过程;它能把漫长缓慢的变化过程进行浓缩,亦能把瞬间发生的变化进行分解慢放。如指导学生写桥的文章,学生只要调出资料库,各种各样的桥便可呈现于眼前:石拱桥、水泥桥、立交桥、斜拉索桥,具体的桥有赵州桥、江阴大桥、卢沟桥、苏通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同时小资料室中都有每座桥的名称、构造、用途、特点等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自由调出,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练写。这唤醒了主体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二、突破表达关,让学生言之有序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学生观看了马戏表演,只觉得猴子骑车、山羊走钢丝、小狗钻火圈等较有趣,至于具体的细节则已淡忘。根据这一弱点,教师将参观的材料制成课件,到课堂上随机点播几组镜头,指导学生定向观察,亦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材料自主观察。又如学生去观察校园中的山茶花,他们只是留下粗浅的印象。教师可制成课件,让学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它的枝、叶、花的形态、颜色。如此高质量的观察,学生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联想使文章羽翼丰满起来,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若能展开适当的联想,文章会充盈而富有情趣,如上文提出的“猴子骑车”镜头,学生展开联想:一只小猴快速跳上车,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说:“我厉害吧!我厉害吧!”骑完了车的小猴,朝大家挤眉弄眼,嘴里不时发出“叭叭”的声音,像是要向大家讨一些奖赏;又如学生由几张反映不同时代的全家照,联想到不同时代的生活情况。让思维张开翅膀,笔下快速地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学生由联想而情感波动,文思泉涌,把文章写得具体感人。
三、突破情感关,让学生言之有情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教师可选取视听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如状物描写“庐山云雾”,可从VCD等资料片中截取有关云雾的内容。那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雾,把人带入了虚无缥缈的世界,云海令人陶醉,学生心中涌动着对它的赞叹,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又如指导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一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由远而近,飘至耳际,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组组特写镜头的播放──白发、皱纹、苍白的脸,深夜里的烛光,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拨动了学生感情的心弦,感动的画面忆起了老师的付出和教诲,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对老师的敬佩之情,一句句真诚的话语在笔尖流淌……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是文章的魅力所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小学生的写作更易受情感因素的驱动。形象生动、图像鲜明的电教媒体,光、声、影有机结合的课件,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何愁“情不动辞不发”?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只能发挥出人体潜能的20—30%,而在亢奋、激起的情绪下将能发挥出潜能的80—90%。学生平常习作,靠的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回忆,写作时已时过境迁,难以情真意切。而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它可再现、模拟真实的场景,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播放、定格、扩缩等技术处理,充分唤起内在的情感,形成较大的内驱力,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产生共鸣。
四、突破点评关,让学生言之有法
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上机习作,教师随机可调出某个学生的作文,进行全班示范性修改或个别辅导,信息反馈及时,效果显著。学生之间也可进行网上交流,互相评改,取长补短。渐渐地,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掌握文字表达的语法规律。这种评改,是书面语言的交流,亦是心灵的沟通。每篇文章的阅读对象不仅仅限于教者和作者本身,而是全班同学。成功的动机激发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文章,激励着他们在整个习作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
多媒体,它以生动的画面,简洁的解说,动听的音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使其动脑、动手,全程、全方位参与,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简而言之,多媒体给小学作文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为作文教学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