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自主寻求探究问题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有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176-02
新课程提倡:学习要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使教学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数学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已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如何创设积极向上的自主课堂?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索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矛盾冲突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时,出示动画:唐僧师徒一行在赴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猪八戒他们采到了一个大桃子,两人都想要,争得不可开交。唐僧说:“这样吧,我写个数字,你们谁能解释得清楚,这个桃子就归谁。”说完,唐僧在掌心上写上“1/2个桃”。这下,孙悟空急得抓耳挠腮,猪八戒更是上窜下跳,大喊:“这是什么字,我老猪可是从未见过。”接着,教师说:“聪明的同学们,请你们替孙悟空和猪八戒想一想,这个‘1/2个桃’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纷纷发言,积极探讨。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2个桃”可以解释为:“1,表示一个桃子;/表示平均分;2,表示两个人。”最后教师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不够一米,不够一个……的情况,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
新奇,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
二、搭建自主平台,引导学生探究
探索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探索过程:
在动手制作中认识钟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制作钟表的材料,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制作钟表,让他们主动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时间。教师准备三个钟面图形的课件。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先初识三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接着引导学生寻找三个钟面的秘密(分针都指着12),然后学生借助刚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
在动手操作中巩固运用。通过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星期天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并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刻来达到巩固和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以上探索层次清楚,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实践中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体验、领悟和发现。
三、营造“成功”,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體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就认识了圆柱,对圆柱的形状已经初步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学生通过选材,动作制作圆柱的过程,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了长方开(或正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感受认识“再创造”的探究过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探索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师应创设有意思的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引导每位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堂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不能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提问:“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把旧知识与新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发展了自我,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在实践中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
总之,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定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有趣;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176-02
新课程提倡:学习要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使教学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数学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已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课堂上开展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如何创设积极向上的自主课堂?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索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因此,在教学中,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矛盾冲突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时,出示动画:唐僧师徒一行在赴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猪八戒他们采到了一个大桃子,两人都想要,争得不可开交。唐僧说:“这样吧,我写个数字,你们谁能解释得清楚,这个桃子就归谁。”说完,唐僧在掌心上写上“1/2个桃”。这下,孙悟空急得抓耳挠腮,猪八戒更是上窜下跳,大喊:“这是什么字,我老猪可是从未见过。”接着,教师说:“聪明的同学们,请你们替孙悟空和猪八戒想一想,这个‘1/2个桃’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纷纷发言,积极探讨。结果大家一致认为,“1/2个桃”可以解释为:“1,表示一个桃子;/表示平均分;2,表示两个人。”最后教师揭示课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不够一米,不够一个……的情况,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
新奇,有趣的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
二、搭建自主平台,引导学生探究
探索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探索过程:
在动手制作中认识钟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制作钟表的材料,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制作钟表,让他们主动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时间。教师准备三个钟面图形的课件。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先初识三个钟面所表示的时刻,接着引导学生寻找三个钟面的秘密(分针都指着12),然后学生借助刚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
在动手操作中巩固运用。通过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星期天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并在钟面上拨出相应的时刻来达到巩固和运用新知识的目的。
以上探索层次清楚,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实践中重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体验、领悟和发现。
三、营造“成功”,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體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就认识了圆柱,对圆柱的形状已经初步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学生通过选材,动作制作圆柱的过程,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同时还发现了长方开(或正方形)的长或宽和底面周长相等时,才能做这个圆柱。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感受认识“再创造”的探究过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探索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因此,教师应创设有意思的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引导每位学生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各一对,课堂上让他们先用每对三角形摆一摆、拼一拼,看能不能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提问:“这三种图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拼成的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最后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探索、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把旧知识与新问题联系起来,让他们发展了自我,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在实践中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
总之,教师应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创设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定向;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