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三个原则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ch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一种外语时,如果不了解该语言的内部规则,那将影响学生准确地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即使在小学阶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语法知识帮助他们牢固地、正确地掌握语言。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小学阶段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法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既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呢?笔者去年有幸到英国学习三个月,了解了一些外国专家提倡的语法教学方法。我认为,根据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小学语法教学生动起来,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语言点)讲解不够。其实,学英语就象学计算机或学驾驶汽车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而且,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语法解释时更应特别注意"economy"原则。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本能与天性。生动有趣、重在实践的语法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听说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讲解中适当地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而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巧妙设问,这也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语文 课堂提问 技巧  在语言教学中,合适的课堂提问,能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问题世界里,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
摘要:构成语言三大要素中,词汇最重要,而学生的任何语言技能的形成,应用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中学英语及哦啊学同样要关注词汇教学,寓其余课堂整体教学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词汇水平,促进学生词汇的积累。  关键词: 中学英语 词汇教学 教学方法  语言学家M. Mc Canhy (1990) 指出:“不管一个人的语法学的多好,不管他的语音多么亮,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词汇来比
【摘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结合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从教学目标的全方位、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教学策略的多功能、教学方法的多渠道、教学过程的多阶段,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立体化地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各要素。从而,在空间上增强课堂饱和度和在时间上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字】]大语文观 立体化 语文阅读 教学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但这里的“道”主要指思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改革中开设的一门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的内容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科学探索能力、提高审美素质为主;主题设计方式可围绕教师为主、学生为主、师生共议等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能主动进行调查研究、查找资料、分析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最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内容,形成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达到教学目的
从教以来,总听老师们抱怨学生总是有不写英语作业的情况,而且学生这样那样的理由总让老师们烦而又烦。而且从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的基本教育任务之呀。学生为什么不写作业呢?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单纯的让学生听磁带、朗读、抄单词、抄句子等已经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它的枯燥无味和缺乏创造性,不能有利地激活学生的兴趣;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减轻学生对学英语的焦虑。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与国际交流程度的加大,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的作用愈加明显。学好英语也是一个人接受大学教育以及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如何培养一个学习兴趣浓厚、词汇丰富、语法规范和表达流利的外语人才值得关注和探讨。初中英语教学是培养学习兴趣、丰富日常交流词汇、掌握基本语法和进行连贯表达的开始,其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十分重要。笔者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和方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大力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以导学案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两大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引领提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文读得太少,导学案上的题做得不是很对,那么怎样解决语文的读文少的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去做。  一、做导学案前,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读课
期刊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兴趣、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研究性学习。要把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带进课堂,指导教学,培养人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教学工作、教学评价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任何一项教育改革的先导和成功的基本保证。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后,学生的学习生活才会更有朝气,课堂教学才会更加精彩。  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