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传承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习俗上,更大的是表现在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学。它不仅仅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超越历史意义的是它继承的丰富思想和文化内涵,对现代中国人人格的塑造、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现就其存在的教育意义和流传价值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育 存在意义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075-01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后代受教育的程度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其中文学教育又是教育中的重点。在其他教育尚未发展完全的古代,文学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文学中的思想更是传承了五千年而不朽,即便现在,其中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影响着国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价值进行重新分析,以借鉴于如今的文学教育。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智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的事迹都被人们以不同的文学体裁记录了下来。这些令人振奋的爱国作品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成为了最生动的爱国教材。古代文学的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爱国思想,树立新一代的爱国情怀。
(二)塑造读者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性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愈来愈大。而目前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愈加的弱,错误的处理态度导致悲剧的不断上演,严峻形势下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了。而古代中国文学无疑成为挫折教育的最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中所有家喻户晓的人物几乎都一生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迎难而上,功成名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如探囊取物。然而大家也都知道在早期的战争中,越国兵败,勾践以亡国奴的身份被俘,但值得敬佩的是他未曾消沉,而是忍辱负重,在取得夫差的信任赦返回国后,最终灭掉吴国成就一世霸业。诸如此类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很好地向读者阐述了人生的坎坷无处不在,正视生活中的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敢面对才能成功。
(三)情感教育
1.亲情。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所以在中国亲情的歌颂是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着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爱母崇父的思想在古代诗文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呈现。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其中就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珍惜,以缝衣的动作从细节展现了母子间的骨肉情深。在诗句淳朴素淡的字里行间中表答诗人对亲情的珍重和爱惜。再比如手足之情,王维于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家乡兄弟的怀念。这些力显亲情的作品烘托了亲情的珍贵,让学生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
2.友情。中国有兄弟如手足一说,兄弟一词在现代代表了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兄弟,更多的是形容关系好的朋友。现代网友评出的男人一生要保护的三样东西:家中的父母、爱你的妻子还有便是身边的朋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的歌颂也多不胜数。最著名的文章要数《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的俞伯牙的故事。俞伯牙擅琴,钟子期会赏,二人互为知音。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感叹世上再无处觅知音,于是碎琴于子期墓前,从此不再弹琴。这段友谊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文学史中并非独树一帜。现代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古代文学内容的讲解并加以引导,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还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友情观,领悟到友谊的真正意义。
3.爱情。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有赞颂爱情的篇章,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健康、美好的情感,从而正确地认识爱情。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在当下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内涵
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学,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无论政治、文化等诸多都在其中有所体现。无论是千古传颂的《道德经》《资治通鉴》,还是引发红学热的《红楼梦》,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二)阐释价值
通过对古代文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古代人的真实想法。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由此看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理论,不仅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一次寻求发现,更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思想文化价值
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论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促进人类对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在我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起到了作用,很多其中的价值观影响至今,成为了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正能量。现如今社会上仍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古代哲人思想。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历史、是经历、是情感、是传统、是宗教,更是时代发展的剪影,是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理论、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现代世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教材,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以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文学史,更渗透性地传导了正能量、国家的精髓,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潜移默化未被挖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宝.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冷”与“热”[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杨星映.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古代文学 教育 存在意义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075-01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后代受教育的程度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其中文学教育又是教育中的重点。在其他教育尚未发展完全的古代,文学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文学中的思想更是传承了五千年而不朽,即便现在,其中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仍影响着国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价值进行重新分析,以借鉴于如今的文学教育。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国人的爱国意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智士为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的事迹都被人们以不同的文学体裁记录了下来。这些令人振奋的爱国作品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成为了最生动的爱国教材。古代文学的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爱国思想,树立新一代的爱国情怀。
(二)塑造读者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的性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愈来愈大。而目前大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愈加的弱,错误的处理态度导致悲剧的不断上演,严峻形势下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就十分明显了。而古代中国文学无疑成为挫折教育的最好教材。在中国历史中所有家喻户晓的人物几乎都一生坎坷。但他们从未放弃,迎难而上,功成名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如探囊取物。然而大家也都知道在早期的战争中,越国兵败,勾践以亡国奴的身份被俘,但值得敬佩的是他未曾消沉,而是忍辱负重,在取得夫差的信任赦返回国后,最终灭掉吴国成就一世霸业。诸如此类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很好地向读者阐述了人生的坎坷无处不在,正视生活中的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敢面对才能成功。
(三)情感教育
1.亲情。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所以在中国亲情的歌颂是被广泛认同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着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爱母崇父的思想在古代诗文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呈现。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其中就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珍惜,以缝衣的动作从细节展现了母子间的骨肉情深。在诗句淳朴素淡的字里行间中表答诗人对亲情的珍重和爱惜。再比如手足之情,王维于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家乡兄弟的怀念。这些力显亲情的作品烘托了亲情的珍贵,让学生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
2.友情。中国有兄弟如手足一说,兄弟一词在现代代表了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兄弟,更多的是形容关系好的朋友。现代网友评出的男人一生要保护的三样东西:家中的父母、爱你的妻子还有便是身边的朋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的歌颂也多不胜数。最著名的文章要数《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的俞伯牙的故事。俞伯牙擅琴,钟子期会赏,二人互为知音。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感叹世上再无处觅知音,于是碎琴于子期墓前,从此不再弹琴。这段友谊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文学史中并非独树一帜。现代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古代文学内容的讲解并加以引导,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还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友情观,领悟到友谊的真正意义。
3.爱情。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有赞颂爱情的篇章,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健康、美好的情感,从而正确地认识爱情。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在当下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内涵
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学,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无论政治、文化等诸多都在其中有所体现。无论是千古传颂的《道德经》《资治通鉴》,还是引发红学热的《红楼梦》,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二)阐释价值
通过对古代文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古代人的真实想法。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由此看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理论,不仅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一次寻求发现,更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思想文化价值
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论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不仅促进人类对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在我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起到了作用,很多其中的价值观影响至今,成为了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正能量。现如今社会上仍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古代哲人思想。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历史、是经历、是情感、是传统、是宗教,更是时代发展的剪影,是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理论、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现代世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教材,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以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文学史,更渗透性地传导了正能量、国家的精髓,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潜移默化未被挖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玉宝.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冷”与“热”[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杨星映.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