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鱼池选择和清理消毒、苗种放养、饲养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斑点叉尾的苗种培育技术,以供广大养殖专业户参考。
关键词 苗种培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201-01
1鱼苗培育
1.1鱼苗池的选择
应选择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土质好、不漏水、池底平坦、淤泥适量、光照充足的鱼池。面积以667~1 333m2为宜,水深0.8~1.0m比较合适。
1.2鱼苗池的清理和消毒
应先将池水排干,捕去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生物,整平池底,清除池中杂物和池埂杂草,加固池埂,堵塞漏洞,然后暴晒3~5d。常用的消毒药物及用量分别是:干塘消毒用生石灰750~1 125kg/hm2,或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75~150kg/hm2其中以生石灰效果最好。
1.3施放基肥
鱼池清整消毒后,在鱼苗下池前1周左右,要培养天然饵料,应在池中施放基肥。方法是先向池塘注水70~80cm,然后全池泼洒粪便或在池角施放绿肥,可割青蒿4 500~7 500 kg/hm2,把水质控制在绿豆青色或黄绿为宜。
1.4鱼苗放养
施放基肥7~8d后,如天气正常,即可准备放养鱼苗。鱼苗放养前应先用密眼网将清塘后池中繁殖的有害昆虫、蛙卵、蝌蚪和杂鱼清除,然后放数尾活鱼试水,只有在证实毒性已消失后才能放养鱼苗。以放养30~60万尾/hm2为宜。
1.5饲养管理
1.5.1投饵。鱼苗下池2~3d内,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因此不需要投饵。以后随着天然食物的减少及鱼体的长大,必须投喂人工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
1.5.2日常管理。鱼苗在饲养期间要加强日常管理,应经常巡塘,观察池鱼的活动情况及水质的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不测。开始人工投饲时,需向池塘注水10~15cm深。以后每隔1周注水1次,每次注水量约10cm,最后使池水保持在水深1.2m左右,注水时在注水口应用密网过滤野杂鱼和害虫,同时要避免水流直接冲入池底把水搅浑。
2鱼种培育
鱼苗养至4~5cm时,体重已增加好几十倍,如果仍然在原池继续培育,就会因密度过大而影响鱼体的进一步生长。因此必须分塘,将夏花鱼种培育为大规格鱼种,然后再投入大水面或成鱼池养殖,提高放养成活率。
2.1鱼池的准备
鱼种池要求的条件与鱼苗池相似,但面积要求大一些,以1 333~2 666m2、水深1.3~1.5m为宜。
2.2夏花的放养
夏花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7~8月,放养方式有单养及与鲢鳙鱼种混养2种,且以混养较好。放养密度应根据预期的出池规格及池塘条件等来确定,若要求出塘规格小,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反之,则要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根据试验,放养12.0~22.5万尾/hm2夏花,同时搭配4 500~7 500尾/hm2规格偏小的鲢鳙夏花鱼,可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
2.3饲养管理
2.3.1投喂。鱼种饲养期间,主要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为提高饲料利用率,配合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浮性或沉性均可。鱼种阶段的日投饵量也要根据水温、水质及鱼的摄食状况等随时作合理调整。
2.3.2日常管理。每天早上或下午各巡塘1次,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按时测定水温、溶解氧,了解饲养动态;适时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作好防洪防逃工作,定期作好鱼病防治工作。
3疾病防治
(1)病毒病。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水温30℃时发病,主要为害10cm以下的鱼种,死亡率可达95%~100%。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2)出血性腐败症。病鱼全身有细小红斑或充血,鳃丝渗白,有时病鱼皮肤上出现灰白色的斑点,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治疗用2mg/kg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1kg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100 kg鱼每天用大蒜头0.5kg、食盐0.1kg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d。
(3)柱状病。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症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治疗每吨鱼用盐酸多西环素10~30g加三黄粉50~100g拌饵投喂3~5d。
(4)水霉病。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治疗用0.4‰的食盐水和0.4‰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有较好的疗效。
(5)小瓜虫病。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形成大头针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治疗用生姜和辣椒熬成汁全池泼洒,每隔2d泼1次。
关键词 苗种培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201-01
1鱼苗培育
1.1鱼苗池的选择
应选择注排水方便、池埂牢固、土质好、不漏水、池底平坦、淤泥适量、光照充足的鱼池。面积以667~1 333m2为宜,水深0.8~1.0m比较合适。
1.2鱼苗池的清理和消毒
应先将池水排干,捕去野杂鱼和其他敌害生物,整平池底,清除池中杂物和池埂杂草,加固池埂,堵塞漏洞,然后暴晒3~5d。常用的消毒药物及用量分别是:干塘消毒用生石灰750~1 125kg/hm2,或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75~150kg/hm2其中以生石灰效果最好。
1.3施放基肥
鱼池清整消毒后,在鱼苗下池前1周左右,要培养天然饵料,应在池中施放基肥。方法是先向池塘注水70~80cm,然后全池泼洒粪便或在池角施放绿肥,可割青蒿4 500~7 500 kg/hm2,把水质控制在绿豆青色或黄绿为宜。
1.4鱼苗放养
施放基肥7~8d后,如天气正常,即可准备放养鱼苗。鱼苗放养前应先用密眼网将清塘后池中繁殖的有害昆虫、蛙卵、蝌蚪和杂鱼清除,然后放数尾活鱼试水,只有在证实毒性已消失后才能放养鱼苗。以放养30~60万尾/hm2为宜。
1.5饲养管理
1.5.1投饵。鱼苗下池2~3d内,由于池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因此不需要投饵。以后随着天然食物的减少及鱼体的长大,必须投喂人工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
1.5.2日常管理。鱼苗在饲养期间要加强日常管理,应经常巡塘,观察池鱼的活动情况及水质的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以防不测。开始人工投饲时,需向池塘注水10~15cm深。以后每隔1周注水1次,每次注水量约10cm,最后使池水保持在水深1.2m左右,注水时在注水口应用密网过滤野杂鱼和害虫,同时要避免水流直接冲入池底把水搅浑。
2鱼种培育
鱼苗养至4~5cm时,体重已增加好几十倍,如果仍然在原池继续培育,就会因密度过大而影响鱼体的进一步生长。因此必须分塘,将夏花鱼种培育为大规格鱼种,然后再投入大水面或成鱼池养殖,提高放养成活率。
2.1鱼池的准备
鱼种池要求的条件与鱼苗池相似,但面积要求大一些,以1 333~2 666m2、水深1.3~1.5m为宜。
2.2夏花的放养
夏花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7~8月,放养方式有单养及与鲢鳙鱼种混养2种,且以混养较好。放养密度应根据预期的出池规格及池塘条件等来确定,若要求出塘规格小,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反之,则要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根据试验,放养12.0~22.5万尾/hm2夏花,同时搭配4 500~7 500尾/hm2规格偏小的鲢鳙夏花鱼,可获得良好的饲养效果。
2.3饲养管理
2.3.1投喂。鱼种饲养期间,主要以投喂人工饲料为主。为提高饲料利用率,配合饲料应加工成细颗粒状浮性或沉性均可。鱼种阶段的日投饵量也要根据水温、水质及鱼的摄食状况等随时作合理调整。
2.3.2日常管理。每天早上或下午各巡塘1次,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按时测定水温、溶解氧,了解饲养动态;适时注水或换水,以改善水质;作好防洪防逃工作,定期作好鱼病防治工作。
3疾病防治
(1)病毒病。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水温30℃时发病,主要为害10cm以下的鱼种,死亡率可达95%~100%。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故应从预防着手,注意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
(2)出血性腐败症。病鱼全身有细小红斑或充血,鳃丝渗白,有时病鱼皮肤上出现灰白色的斑点,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治疗用2mg/kg的土霉素溶液泼洒池水。每1kg鱼每天用土霉素50mg或每100 kg鱼每天用大蒜头0.5kg、食盐0.1kg拌进饲料连续投喂5d。
(3)柱状病。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症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治疗每吨鱼用盐酸多西环素10~30g加三黄粉50~100g拌饵投喂3~5d。
(4)水霉病。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治疗用0.4‰的食盐水和0.4‰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有较好的疗效。
(5)小瓜虫病。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寄生于鳃部和体表,形成大头针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治疗用生姜和辣椒熬成汁全池泼洒,每隔2d泼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