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1996年我国正式的确定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通过灵活的运用各种金融政策进行调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控制住了经济过热和降低了通货膨胀,实现了国民经济高增长的趋势。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适用性 中介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演变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担任着宏观调控的任务,采用信贷现金作为政策工具,通过调整四大平衡,来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但是2008年出现的特大自然灾害和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经济增速下降,出口大幅下跌,中央银行采用了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下调利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质疑。
一、相关性分析,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因此在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就是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的联系。我国目前使用的货币供应量的口径主要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和M2广义货币。我国在1996年确定了将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作为观测的目标,因此在这里对这三种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水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代表物价水平。数据都进行对数处理,样本区间为1996年1月到2016年12月。原始数據均来自东方财富网。通过采用ADF检验来进行判断变量的平稳定,结果表明各变量基本上都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就都平稳了。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看出,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的变动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流通中的现金,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作用。M0增长率、M1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整体上比较低,并且有的还是负的,所以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稳定。所以总的来说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与经济变量的相关性较弱。
二、可控性分析,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将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到2006年M1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相差在三个百分点以上,在2007开始中央银行不再公布M1的目标值,为了让其自由的变动,不再设置硬性指标。对于M2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离也非常的大,有些年份相差在10个百分点。通过比较我国货币供应量实际值与目标值,可以得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调控力度可控性不佳。根据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M=B*m,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B是基础货币,m是货币乘数,对于货币的可控性,可以从货币乘数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我国货币供应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以及我国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说明我国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控性较差以及货币乘数不稳定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可控性还不是很好。
三、可测性分析,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的收集到该变量的有关数据,并能及时的核算,这是中介目标所具备的明确含义。根据费雪方程式,我们有MV=PY,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供应量的乘积等于实际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乘积,通过对方程两边对数差分,我们可以得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和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和。所以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我们就能确定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进行控制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货币流通速度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化率的稳定性。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幅度较大。因此中央银行对于货币供应量的预测难度加大。但是在今天的经济平稳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剧烈波动,货币流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不稳定,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环境更加的复杂,就目前的层次货币划分可能不在满足现实经济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对货币的可测性加以调整,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货币市场。
通过根据公布的数据,从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相关性、可控性以及有效性几个方面,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通过分析比较,从相关性角度看,不同货币供应量对都会对经济造成影响,但是只有狭义货币M1变动才能影响通货膨胀率,同时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其它经济变量的相关性较弱,表明很难通过实现货币供应量目标来实心宏观经济目标。从可控性来看,我国货币供给的基础货币可控性不断降低,并且货币乘数不稳定,偏差较大,表明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的控制货币供给来调节宏观经济。从可测性来看,货币的流通速度在波动不稳定,不能精确的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尤其是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我国的货币流通波动更加复杂。从可行性来看,根据分阶段比较,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影响通货膨胀水平影响程度是下降的,也就是说通过货币供应量M1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节作用在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
[2]袁大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抒研究,时代金融,2006年
[3]韩云虹,关于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比较分析—基于IMF金融规划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
[4]胡海鸥,利率:比货币供应量更适当的货币政策中介日标,上海金融,2000年
作者简介:
鲜海博(1992—),男,陕西西安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数量经济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模型应用.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适用性 中介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演变和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担任着宏观调控的任务,采用信贷现金作为政策工具,通过调整四大平衡,来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但是2008年出现的特大自然灾害和美国次贷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经济增速下降,出口大幅下跌,中央银行采用了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下调利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一定的质疑。
一、相关性分析,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因此在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就是分析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和产出的联系。我国目前使用的货币供应量的口径主要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和M2广义货币。我国在1996年确定了将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作为观测的目标,因此在这里对这三种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水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代表物价水平。数据都进行对数处理,样本区间为1996年1月到2016年12月。原始数據均来自东方财富网。通过采用ADF检验来进行判断变量的平稳定,结果表明各变量基本上都是不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就都平稳了。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看出,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的变动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流通中的现金,对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作用。M0增长率、M1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整体上比较低,并且有的还是负的,所以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稳定。所以总的来说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中介目标与经济变量的相关性较弱。
二、可控性分析,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值和实际值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将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来,到2006年M1的实际值和目标值相差在三个百分点以上,在2007开始中央银行不再公布M1的目标值,为了让其自由的变动,不再设置硬性指标。对于M2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偏离也非常的大,有些年份相差在10个百分点。通过比较我国货币供应量实际值与目标值,可以得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调控力度可控性不佳。根据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M=B*m,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B是基础货币,m是货币乘数,对于货币的可控性,可以从货币乘数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我国货币供应量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偏差,以及我国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说明我国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控性较差以及货币乘数不稳定稳定,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的可控性还不是很好。
三、可测性分析,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的收集到该变量的有关数据,并能及时的核算,这是中介目标所具备的明确含义。根据费雪方程式,我们有MV=PY,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供应量的乘积等于实际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乘积,通过对方程两边对数差分,我们可以得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和等于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和。所以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我们就能确定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进行控制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所以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货币流通速度自身的稳定性和变化率的稳定性。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幅度较大。因此中央银行对于货币供应量的预测难度加大。但是在今天的经济平稳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的经济剧烈波动,货币流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测性不稳定,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环境更加的复杂,就目前的层次货币划分可能不在满足现实经济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对货币的可测性加以调整,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货币市场。
通过根据公布的数据,从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相关性、可控性以及有效性几个方面,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通过分析比较,从相关性角度看,不同货币供应量对都会对经济造成影响,但是只有狭义货币M1变动才能影响通货膨胀率,同时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其它经济变量的相关性较弱,表明很难通过实现货币供应量目标来实心宏观经济目标。从可控性来看,我国货币供给的基础货币可控性不断降低,并且货币乘数不稳定,偏差较大,表明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的控制货币供给来调节宏观经济。从可测性来看,货币的流通速度在波动不稳定,不能精确的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尤其是在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我国的货币流通波动更加复杂。从可行性来看,根据分阶段比较,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影响通货膨胀水平影响程度是下降的,也就是说通过货币供应量M1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节作用在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1]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
[2]袁大昂,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抒研究,时代金融,2006年
[3]韩云虹,关于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比较分析—基于IMF金融规划的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
[4]胡海鸥,利率:比货币供应量更适当的货币政策中介日标,上海金融,2000年
作者简介:
鲜海博(1992—),男,陕西西安人,山西财经大学2015(数量经济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模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