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老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呢?我认为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即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
2.学法指导观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同行合作观
在以前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4.终身学习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
(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二、转变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
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变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2.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为个性化教学模式
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如同加工厂生产产品,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4.变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
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但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
发展。
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德兴乡梁阳山小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即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
2.学法指导观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同行合作观
在以前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彼此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4.终身学习观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1)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
(2)学习学科相关领域的知识。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二、转变教学行为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
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变以教师教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2.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变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为个性化教学模式
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如同加工厂生产产品,它不符合学生实际,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
4.变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
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但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
发展。
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
(作者单位 甘肃省陇西县德兴乡梁阳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