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体部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SBRT)因其疗效好,副作用低,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肿瘤特征、位置和大小,采用不同的放疗分割模式,但最佳分隔模式和OAR的剂量限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长期的不良反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部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SBRT)因其疗效好,副作用低,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肿瘤特征、位置和大小,采用不同的放疗分割模式,但最佳分隔模式和OAR的剂量限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察长期的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肾球旁细胞瘤(JGCT)的CT、MRI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8例JGCT患者资料。7例术前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2例行平扫;8例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否有高血压和血钾减低,记录卧立位试验结果并分段肾静脉取血测肾素水平。记录患者的CT、MRI表现。结果(1)临床特征:8例均出现高血压,5例出现血钾减低。7例行
目的探索首发未治疗成人重型抑郁症(MDD)患者皮层厚度是否存在异常及其与病程及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间招募的37例MDD患者(患者组)及4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受试者通过三维扰相梯度回波(3D-SPGR)序列获得3D T1图像。应用FreeSurfer软件完成3D-SPGR图像皮层表面的建造,然后通过自动重建表面、转换、高分辨个体间校准步骤来测量整个皮
目的使用自制定位装置对喉癌患者进行CT-MRI图像融合的探索,分析图像融合的精度和融合后靶区勾画的变化。方法选择10例喉癌患者使用自制定位装置固定体位进行CT、MRI图像采集,应用互信息+手动融合法将图像融合,通过测量两幅图像内、外标记点位置偏差和GTV交叠度(PCT-MRI)来评价图像融合精度。依据CT、MRI、CT-MRI图像勾画GTV的VCT、VMRI、VCT-MRI,计算VCT和VMRI重
目的分析LR鼻咽癌行再程超分割IMRT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1-2015年间28例接受超分割IMRT患者入组,中位复发时间为17.5个月,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5~74岁。肿瘤局部剂量60~70 Gy,1.2 Gy/次,2次/d,间隔6 h以上,每周连续治疗5 d。25例患者同期接受了奈达铂单药或联合方案化疗,4例接受了今又生p53基因治疗,6例接受EGFR单抗靶向治疗。结果超分割
目的评价局限期软组织肉瘤(STS)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子,重点探讨术后放疗在STS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0-2010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保留器官手术的203例STS患者,76例(37.4%)接受辅助放疗,采用前后对穿野放疗技术,剂量45~70 Gy。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率94.7%,5年OS、LFFS、
目的探讨寰椎沟桥与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病例原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中对寰椎椎骨及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沟桥位置、形态及沟桥与椎动脉的空间位置关系,对椎动脉V3段血管管径、形态、走行等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组613例头颈部血管CTA检查病例,157例共195侧发生沟桥。椎动脉V3段形态异常103侧,其中合并沟桥69侧,按侧计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辅助性放化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49例接受了术后辅助性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出现RG、RP及骨髓抑制情况进行Logistic法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出现2级RG 19例(39%),2级RP 7例(14%),2级骨髓抑制8例(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2级RG发生相关因素为胃长度大小(P=0.016);与2级RP发生相关因素为性别(P=0.0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腔内近距离治疗个体化施源器制作中的运用。方法对1例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狭窄并规则实体肿瘤患者,用显影剂浸泡过的纱条对患者阴道进行填塞后进行CT扫描,获取阴道腔内三维几何轮廓。利用软件进行轮廓提取,在靠近病灶侧预留三根腔道,使用3D打印机、医用硅胶材料进行施源器打印。将该施源器重新置入患者阴道内,CT扫描并纠正施源器位置。将最终CT图像输出至TPS进行靶区及OAR勾画,完成剂量分
目的评估对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ⅡB-ⅣA期宫颈癌患者采用PET-CT体外放疗定位、制定计划的可行性。方法疗前采用PET-CT诊断分期同时定位,利用PET-CT融合图像制定针对转移淋巴结区加量的3DRT计划,并与同期CT计划进行比较,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差异。结果PET-CT计划与CT计划比较:GTVnd、PGTVnd、CTV、PTV均增加(P=0.012、0.010、0.018、0.018);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