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较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的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环境因素涵盖范围很大,主要包括路面状况、天气变化、车内外环境等。驾驶员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个人对交通信号的识别差异和驾驶员个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只有充足的休息,才是解决驾驶疲劳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驾驶疲劳;环境因素;充足休息
当今许多重大伤亡事故中,交通事故所占比重最大。车祸已经成为致使人类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因素。治理交通事故,降低伤亡人数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恶性事故的增长趋势同样十分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近10万人,受伤50余万,局世界第一,可谓触目惊心。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4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而由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则占事故总数的20%左右。由此可见,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一样的危险。但是酒后驾驶可以通过简单仪器轻易测出,而疲劳驾驶则相当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虽然由于针对性宣传教育的推进,以及驾驶员的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交通事故发生概率逐渐降低,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因疲劳驾驶而产生的事故概率仍在上升。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较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的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疲劳驾驶是安全行车的大敌,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驾驶作业,驾驶员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会消极地对待工作,反应能力下降,判断易发生失误,操作也常常失准。身体的疲劳(肌肉和神经的疲劳)及心理的疲劳(心理反应机能的下降)会使驾驶员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动作协调性、操作能力大大下降,甚至会造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近似“无人驾驶”的状况,从而引发车祸,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驾驶疲劳的产生因素
(一)环境的因素。环境因素涵盖范围很大,主要包括路面状况、天气变化、车内外环境等。在人群拥挤、车辆密集的市区道路上驾驶,驾驶员需要频繁地换挡、刹车等,消耗极大的体力、脑力以应付复杂的车况、路况,精神高度集中容易引发疲劳。在弯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由于视距过小,坡长弯多,需要驾驶员的动作准确敏捷,不能出差错,稍有不慎,便是车毁人亡。在这样的高强度的精力消耗下,驾驶员很容易因精力衰竭而疲劳。道路状况复杂可能导致驾驶疲劳,或许有人会想道路平直就没问题了吧,毕竟驾驶员会轻松很多。其实不然,如果道路太过平直,路边景物变化不大,驾驶员会因为太过单调而心情过度放松。这种状态同样十分危险,这时驾驶员会由于心情放松而对突发状况反应不及,手忙脚乱,甚至发生操作失误,导致车祸发生。天气变化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的身体状况与气候是息息相关的。季节交替,气温变化,都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夏天行车,车内温度高,驾驶室内缺氧,导致人头昏脑胀,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冬季行车,尤其是雨雪天气,路面与轮胎间的摩擦力小,很容易发生打滑现象,为保证行车安全,驾驶员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控制车速,应对突发状况。而在大雾天气及夜晚行车,驾驶员的视觉严重受限,行车时提心吊胆。以上状况都会加重驾驶员的心理负担,容易造成驾驶疲劳,发生车祸。车内外环境同样会对驾驶员产生较大影响,车内环境主要指车辆内部的驾驶条件,如温度、噪音、操作性、车内各仪表的指示情况及分布等等。车外环境只指在汽车周围可以直接影响驾驶员的环境,如其他车辆的噪音、灯光等。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车内环境,关键就是汽车的内部设计。一辆设计完美、驾驶环境舒适的汽车毫无疑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驾驶疲劳的程度。如汽车的座椅是影响驾驶员驾驶和乘坐舒适程度的重要设施。首先座椅要软硬适中、排气良好,太硬的座椅上进行长时间的行车,驾驶员的很易臀部疼痛;太软则会容易出汗,造成不适感,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再者座椅的高低要合适,过高易使驾驶员驼背,即使挺直上身,也会略显僵硬,不方便操作;太低会使驾驶员的视线受限。座椅前后也要恰当,前脚掌将离合踩到底时,整条腿仍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不仅可以减轻腿部的疲劳,发生事故时还有缓冲空间。最后座椅要稍微向后倾斜,使驾驶员的视线垂直于视觉目标,这时观察效果最好。如果靠背倾角太大,驾驶员不得不向前弯曲颈部,时间长了会造成颈部疲劳。
(二)驾驶员自身的因素。驾驶员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个人对交通信号的识别差异和驾驶员个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曾有人对部分交通标志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的没有受过很好教育的且较低收入的驾驶员,与相对年长的受过较好教育的且收入较高的驾驶员相比,前者对交通标志的认知理解能力要明显低于后者。同时还发现驾驶员对目前的交通标志的认识有着严重的问题。驾驶员能正确识别的标志只占总数的五成到六成。年龄较大的驾驶员对标志的识别与驾驶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对于女驾驶员来说,这个似乎并不适用,驾驶经历对她们认知交通标志关系不是很大;对男驾驶员来说,有十年驾龄及更高驾龄的人,对交通标志的认知理解要明显优于驾驶经验相对较少的驾驶员。总的来说,男性对标志的认知要优于女性。再者就是驾驶员的个人习惯。身为一个驾驶员,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精力。但是有的驾驶员喜欢玩到深夜也不睡觉,看电视、看小说、玩电脑,特别是一些男驾驶员,一晚上真正用于睡眠的时间常常不足5小时,从而造成积蓄性疲劳。不同于一次性疲劳,通过短时间的休息就可以恢复,积蓄性疲劳通过短时间的休息恢复不过来,反而会觉得更加疲劳。还有的驾驶员由于天气、心情等不良影响,饮食不合理,随意不吃饭或尽是一些难消化、没营养的食物,这样在行车时会因为饥饿而体力不支引发疲劳,进而刺激神经造成精神疲劳。
二、驾驶疲劳的缓解方法
(一)预备篇。在行车前要做好预备工作。有助力转向的车辆的方向盘显得十分轻巧,相比没有助力的车辆会节省不少体力。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定速巡航系统可以将车速锁定在一个特定的速度上,无需驾驶员长时间踩踏油门踏板控制,减轻了腿部疲劳。方向盘是驾驶员感知路面状况的主要途径,这使方向盘的震动比其他地方都明显,对于一些较硬质地的方向盘可以装上方向盘套,以减少驾驶员双手的疲劳。对于手动档车来说,频繁换档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市区,如果档位十分清晰自然非常省力,也减轻了驾驶疲劳,当然有条件的尽量选自动档的车型。另外油门、制动、离合踏板也应调节至驾驶流畅的程度,以上都可以请工人解决。以下就要靠驾驶员自己养成好习惯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驾驶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能让各种琐屑小事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要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好心理平衡,提高缓解疲劳的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为驾驶员,自身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休息,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也要提醒一下广大司机同志,不管是出于对自己负责,还是对家人负责的目的,请保证良好的休息。在饮食上要尽量摄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油腻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心血管负担。保持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增强抗疲劳能力。
(二)途中篇。对于长途行车来说,由于驾驶员长时间精力集中,过分紧张的观察、思考,会导致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抑制,产生脑力疲劳。这时应停车休息,驾驶员应适当活动一下,按摩太阳、风池等穴位,促进血液流动,改善大脑供血,减轻疲劳。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这些废物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刺激肌肉中中的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影响驾驶。在行车途中发现疲劳时,应就近找到休息区休息,使用一些高能量、高营养的食物,补充一些蛋白质和糖分,或进行局部按摩,放松肌肉,减轻疲劳程度。行车时,如疲劳程度并不是很大时,驾驶员可以停下车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用凉水洗一把脸,刺激一下,这样会清醒很多。如果能喝上一杯热茶或咖啡,对于迅速缓解疲劳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当然,这些方法只能暂时缓解或减轻疲劳,治标不治本。只有充足的休息,才是解决驾驶疲劳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段振伟、景国勋、杨书召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因素及其产生机理分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1).
关键词:驾驶疲劳;环境因素;充足休息
当今许多重大伤亡事故中,交通事故所占比重最大。车祸已经成为致使人类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因素。治理交通事故,降低伤亡人数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近几年来,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迅速,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恶性事故的增长趋势同样十分惊人。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近10万人,受伤50余万,局世界第一,可谓触目惊心。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4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车有关,而由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则占事故总数的20%左右。由此可见,疲劳驾驶和酒后驾驶一样的危险。但是酒后驾驶可以通过简单仪器轻易测出,而疲劳驾驶则相当隐蔽,不容易被发现。虽然由于针对性宣传教育的推进,以及驾驶员的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交通事故发生概率逐渐降低,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因疲劳驾驶而产生的事故概率仍在上升。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较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的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疲劳驾驶是安全行车的大敌,在这种状态下进行驾驶作业,驾驶员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会消极地对待工作,反应能力下降,判断易发生失误,操作也常常失准。身体的疲劳(肌肉和神经的疲劳)及心理的疲劳(心理反应机能的下降)会使驾驶员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动作协调性、操作能力大大下降,甚至会造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近似“无人驾驶”的状况,从而引发车祸,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驾驶疲劳的产生因素
(一)环境的因素。环境因素涵盖范围很大,主要包括路面状况、天气变化、车内外环境等。在人群拥挤、车辆密集的市区道路上驾驶,驾驶员需要频繁地换挡、刹车等,消耗极大的体力、脑力以应付复杂的车况、路况,精神高度集中容易引发疲劳。在弯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由于视距过小,坡长弯多,需要驾驶员的动作准确敏捷,不能出差错,稍有不慎,便是车毁人亡。在这样的高强度的精力消耗下,驾驶员很容易因精力衰竭而疲劳。道路状况复杂可能导致驾驶疲劳,或许有人会想道路平直就没问题了吧,毕竟驾驶员会轻松很多。其实不然,如果道路太过平直,路边景物变化不大,驾驶员会因为太过单调而心情过度放松。这种状态同样十分危险,这时驾驶员会由于心情放松而对突发状况反应不及,手忙脚乱,甚至发生操作失误,导致车祸发生。天气变化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人的身体状况与气候是息息相关的。季节交替,气温变化,都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夏天行车,车内温度高,驾驶室内缺氧,导致人头昏脑胀,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冬季行车,尤其是雨雪天气,路面与轮胎间的摩擦力小,很容易发生打滑现象,为保证行车安全,驾驶员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控制车速,应对突发状况。而在大雾天气及夜晚行车,驾驶员的视觉严重受限,行车时提心吊胆。以上状况都会加重驾驶员的心理负担,容易造成驾驶疲劳,发生车祸。车内外环境同样会对驾驶员产生较大影响,车内环境主要指车辆内部的驾驶条件,如温度、噪音、操作性、车内各仪表的指示情况及分布等等。车外环境只指在汽车周围可以直接影响驾驶员的环境,如其他车辆的噪音、灯光等。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车内环境,关键就是汽车的内部设计。一辆设计完美、驾驶环境舒适的汽车毫无疑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驾驶疲劳的程度。如汽车的座椅是影响驾驶员驾驶和乘坐舒适程度的重要设施。首先座椅要软硬适中、排气良好,太硬的座椅上进行长时间的行车,驾驶员的很易臀部疼痛;太软则会容易出汗,造成不适感,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再者座椅的高低要合适,过高易使驾驶员驼背,即使挺直上身,也会略显僵硬,不方便操作;太低会使驾驶员的视线受限。座椅前后也要恰当,前脚掌将离合踩到底时,整条腿仍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不仅可以减轻腿部的疲劳,发生事故时还有缓冲空间。最后座椅要稍微向后倾斜,使驾驶员的视线垂直于视觉目标,这时观察效果最好。如果靠背倾角太大,驾驶员不得不向前弯曲颈部,时间长了会造成颈部疲劳。
(二)驾驶员自身的因素。驾驶员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个人对交通信号的识别差异和驾驶员个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曾有人对部分交通标志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年轻的没有受过很好教育的且较低收入的驾驶员,与相对年长的受过较好教育的且收入较高的驾驶员相比,前者对交通标志的认知理解能力要明显低于后者。同时还发现驾驶员对目前的交通标志的认识有着严重的问题。驾驶员能正确识别的标志只占总数的五成到六成。年龄较大的驾驶员对标志的识别与驾驶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对于女驾驶员来说,这个似乎并不适用,驾驶经历对她们认知交通标志关系不是很大;对男驾驶员来说,有十年驾龄及更高驾龄的人,对交通标志的认知理解要明显优于驾驶经验相对较少的驾驶员。总的来说,男性对标志的认知要优于女性。再者就是驾驶员的个人习惯。身为一个驾驶员,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精力。但是有的驾驶员喜欢玩到深夜也不睡觉,看电视、看小说、玩电脑,特别是一些男驾驶员,一晚上真正用于睡眠的时间常常不足5小时,从而造成积蓄性疲劳。不同于一次性疲劳,通过短时间的休息就可以恢复,积蓄性疲劳通过短时间的休息恢复不过来,反而会觉得更加疲劳。还有的驾驶员由于天气、心情等不良影响,饮食不合理,随意不吃饭或尽是一些难消化、没营养的食物,这样在行车时会因为饥饿而体力不支引发疲劳,进而刺激神经造成精神疲劳。
二、驾驶疲劳的缓解方法
(一)预备篇。在行车前要做好预备工作。有助力转向的车辆的方向盘显得十分轻巧,相比没有助力的车辆会节省不少体力。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定速巡航系统可以将车速锁定在一个特定的速度上,无需驾驶员长时间踩踏油门踏板控制,减轻了腿部疲劳。方向盘是驾驶员感知路面状况的主要途径,这使方向盘的震动比其他地方都明显,对于一些较硬质地的方向盘可以装上方向盘套,以减少驾驶员双手的疲劳。对于手动档车来说,频繁换档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市区,如果档位十分清晰自然非常省力,也减轻了驾驶疲劳,当然有条件的尽量选自动档的车型。另外油门、制动、离合踏板也应调节至驾驶流畅的程度,以上都可以请工人解决。以下就要靠驾驶员自己养成好习惯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驾驶员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能让各种琐屑小事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要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好心理平衡,提高缓解疲劳的能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身为驾驶员,自身一定要保持良好的休息,每天7个小时的睡眠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也要提醒一下广大司机同志,不管是出于对自己负责,还是对家人负责的目的,请保证良好的休息。在饮食上要尽量摄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尽量避免油腻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心血管负担。保持身体健康,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增强抗疲劳能力。
(二)途中篇。对于长途行车来说,由于驾驶员长时间精力集中,过分紧张的观察、思考,会导致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抑制,产生脑力疲劳。这时应停车休息,驾驶员应适当活动一下,按摩太阳、风池等穴位,促进血液流动,改善大脑供血,减轻疲劳。长时间的驾驶活动会消耗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这些废物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刺激肌肉中中的神经末梢,产生酸痛感,影响驾驶。在行车途中发现疲劳时,应就近找到休息区休息,使用一些高能量、高营养的食物,补充一些蛋白质和糖分,或进行局部按摩,放松肌肉,减轻疲劳程度。行车时,如疲劳程度并不是很大时,驾驶员可以停下车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用凉水洗一把脸,刺激一下,这样会清醒很多。如果能喝上一杯热茶或咖啡,对于迅速缓解疲劳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当然,这些方法只能暂时缓解或减轻疲劳,治标不治本。只有充足的休息,才是解决驾驶疲劳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段振伟、景国勋、杨书召基于安全人机工程学的驾驶疲劳因素及其产生机理分析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