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化产物,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也随着教材的改变发生着变革,本文拟从四个方面介绍并解读这一变革。
【关键词】教师 化学学科 教材观 变革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伴随着教育改革,教材也呈现多样化。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及不同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来说,有三种版本,每种版本各有8本教材,相较于老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新教材丰富了学科内容,同时新教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选择。
“范式”概念来源于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但是,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领域,库恩范式理论提出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特殊概念和具体表述,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种观察、理解、把握和解释科学问题的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思考维度,这就是科学理解要有范式视野和范式维度,亦即要关注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公式”、“信念”、“价值” 和“范例” 等多方面要素及其统一整体。 “范式” 的一般本质,是学术共同体所普遍坚持的“特定研究传统”。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这些共有的东西由特定共同体成员所普遍接受且共同具有的“普遍公式”、“共同信念”、“共有价值” 和“共有范例” 等元素的内在统一整体所组成,它构成共同体成员在“常规科学”时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根本基础”、“普遍观念” 和“主要方式”。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其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等也就不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倡个性化、创新性,传统的教材理解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上正发生着变革。
一、“单一教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
在未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前,基础教育的教材种类只有一种,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学科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学科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教材。多样化的教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根据学生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地方教育环境的不同等因素,我们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版本作为教材。但每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会有其缺陷和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使用一种教材,应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获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科教材,这些不同的教材也是我们的课程资源之一。有了如此多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次,应认真分析各种教材,对各种教材的特点、优势及不足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选择和应用教材。
比较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发现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差异不大,都是循规蹈矩的从理论到应用,但这两种教材在個别知识点处理上是不同的,例如苏教版在学习原子结构之前把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演变呈现了出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原子结构模型。而鲁科版的相关内容则是从氢原子光谱着手,也就是从原子结构理论的应用出发来分析讲解原子结构理论。同时,苏教版和鲁科版的教材在对概念的定义更具有学术性,而人教版的教材对概念的定义则不规范却通俗易懂。从整体上来看,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教材,苏教版的教材在更适用于学生,苏教版的教材严谨具有逻辑,容易理解而又不失学术性。而鲁科版的教材适用于学生水平和层次均偏高的地区,这本教材更偏向学术性。
二、回归教材
高中化学在学习方面不停受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争议,一部分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可以掌握书本所学不到的知识,并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增加学习的兴趣。近年来,现在学生们学习过多地注重参考书,而化学教学又被冠以实验第一的头衔。所以,在不停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们忽略了教材。如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化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可以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以外,咱们需要加大对新教材的分析与应用的力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功能。化学实验学习要求之一:能根据物质的特性,运用过滤、蒸发、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分离和提纯常见的物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洗涤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过滤和洗涤的实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材,组织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根”,重教材,归课本,注重科学思想的渗透,进行梳理、拓宽相关知识点。如根据苏教版教材中的“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内容可以归纳如表1。
表1 苏教版教材“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内容
同时在实验复习中,需要重深入教材,重挖掘梳理。实验复习,要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本.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实验化学》模块复习中一定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
三、从双基向三维目标转变
我们知道,现在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1. 知识与技能(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2.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目标。为此,我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引领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所谓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下面例举几个典型化学基本观念:
元素观;1)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2)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3)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种(一类)原子。4)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微粒观:1)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很小。2)这些微粒是运动的,有间隔的。3)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不变。5)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分类观:1)物质分类,元素组成角度和微粒间相互作用角度。2)化学反应分类。
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又一重要特征。合成氨课程内容,学术部分就是讲授合成氨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解释部分就是依据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合成氨工业的适宜条件,介紹合成氨工业的生产过程与技术;公众部分则是讨论氮肥的生产对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世界的需要,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影响。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背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习惯,因此要想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持久性,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人文教育、科学精神培养,增加化学教学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讲解化学中碰到的“烟雾”问题讨论的时候,就可以列举一些古代诗词作为讨论的对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讨论诗词中的“烟”是不是化学意义上真正的“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真正学懂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四、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递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识建构。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崔秋锁,蒋楼. 科学理解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学术研究.2012.(3);148-152
[2]毕华林等.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
[3]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1)
【关键词】教师 化学学科 教材观 变革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理解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进行着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伴随着教育改革,教材也呈现多样化。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背景及不同教育水平等多种因素,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来说,有三种版本,每种版本各有8本教材,相较于老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新教材丰富了学科内容,同时新教材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选择。
“范式”概念来源于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但是,它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领域,库恩范式理论提出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特殊概念和具体表述,而在于它提出了一种观察、理解、把握和解释科学问题的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思考维度,这就是科学理解要有范式视野和范式维度,亦即要关注学术共同体所共有的“公式”、“信念”、“价值” 和“范例” 等多方面要素及其统一整体。 “范式” 的一般本质,是学术共同体所普遍坚持的“特定研究传统”。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这些共有的东西由特定共同体成员所普遍接受且共同具有的“普遍公式”、“共同信念”、“共有价值” 和“共有范例” 等元素的内在统一整体所组成,它构成共同体成员在“常规科学”时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根本基础”、“普遍观念” 和“主要方式”。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其教学的方式、方法、策略等也就不同,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提倡个性化、创新性,传统的教材理解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在对教材的理解上正发生着变革。
一、“单一教材”向“重要课程资源”转变
在未实行新课程改革之前,基础教育的教材种类只有一种,即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各学科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学科都出现了多样化的教材。多样化的教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根据学生水平和层次的不同,地方教育环境的不同等因素,我们选择最适合学生发展的一种版本作为教材。但每一种版本的教材都会有其缺陷和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使用一种教材,应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获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科教材,这些不同的教材也是我们的课程资源之一。有了如此多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其次,应认真分析各种教材,对各种教材的特点、优势及不足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选择和应用教材。
比较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发现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差异不大,都是循规蹈矩的从理论到应用,但这两种教材在個别知识点处理上是不同的,例如苏教版在学习原子结构之前把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演变呈现了出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原子结构模型。而鲁科版的相关内容则是从氢原子光谱着手,也就是从原子结构理论的应用出发来分析讲解原子结构理论。同时,苏教版和鲁科版的教材在对概念的定义更具有学术性,而人教版的教材对概念的定义则不规范却通俗易懂。从整体上来看,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教材,苏教版的教材在更适用于学生,苏教版的教材严谨具有逻辑,容易理解而又不失学术性。而鲁科版的教材适用于学生水平和层次均偏高的地区,这本教材更偏向学术性。
二、回归教材
高中化学在学习方面不停受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争议,一部分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实验中可以掌握书本所学不到的知识,并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增加学习的兴趣。近年来,现在学生们学习过多地注重参考书,而化学教学又被冠以实验第一的头衔。所以,在不停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们忽略了教材。如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化学教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可以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以外,咱们需要加大对新教材的分析与应用的力度。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功能。化学实验学习要求之一:能根据物质的特性,运用过滤、蒸发、蒸馏、结晶、萃取等方法分离和提纯常见的物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过滤和洗涤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过滤和洗涤的实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材,组织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根”,重教材,归课本,注重科学思想的渗透,进行梳理、拓宽相关知识点。如根据苏教版教材中的“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内容可以归纳如表1。
表1 苏教版教材“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内容
同时在实验复习中,需要重深入教材,重挖掘梳理。实验复习,要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本.注重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纲、教纲和教材,因此在《实验化学》模块复习中一定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
三、从双基向三维目标转变
我们知道,现在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1. 知识与技能(化学基本知识和重要实验技能,化学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的知识等);2.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思维能力,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探究兴趣,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目标。为此,我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物质结构为基础、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突出“物质”“结构”和“反应”三大核心主题,引领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所谓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组合,它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的观念性的东西,也可以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的认识。下面例举几个典型化学基本观念:
元素观;1)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最基本的成分“化学元素”组成的。2)通常我们见到的物质千变万化,只是化学元素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元素不变。3)一种元素对应于一种(一类)原子。4)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序号等于原子核内质子数。
微粒观:1)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很小很小。2)这些微粒是运动的,有间隔的。3)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原子不变。5)原子间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
分类观:1)物质分类,元素组成角度和微粒间相互作用角度。2)化学反应分类。
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注重在社会背景中学习化学知识,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化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选择的又一重要特征。合成氨课程内容,学术部分就是讲授合成氨的化学反应原理,以及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解释部分就是依据化学反应原理,选择合成氨工业的适宜条件,介紹合成氨工业的生产过程与技术;公众部分则是讨论氮肥的生产对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世界的需要,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影响。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但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背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认识习惯,因此要想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具有持久性,我们在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人文教育、科学精神培养,增加化学教学的文化底蕴。比如在讲解化学中碰到的“烟雾”问题讨论的时候,就可以列举一些古代诗词作为讨论的对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讨论诗词中的“烟”是不是化学意义上真正的“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真正学懂了知识,何乐而不为?
四、从教本教材向学本教材转变
传统的化学教材多属于教本教材,教材的关键部分是知识点和练习,而非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因而,当教材有什么变化时,教师们首先关心的是教材内容的增减和练习的变化,而不是教材编写理念的改变或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计上的变化。而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材必须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本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内容,还应逐步地向学生展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将“结论”与“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教本教材是指向教师教学活动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多以纯文本的方式呈现出来,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表述的准确性,从而支持教师展开传递性教学活动。而学本教材是指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教材,其内容的组织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知识建构。教材究竟是教本还是学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材价值的理解。传统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规范的实质是控制,既控制教师教的内容,也控制教师教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崔秋锁,蒋楼. 科学理解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学术研究.2012.(3);148-152
[2]毕华林等.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
[3]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