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汉谚语是两种文化的反映,在相互交流时应尽量忠实通顺地再现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应正确理解词汇,语言结构,隐含意义,做到语用对等。
【关键词】英汉谚语 特点 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它常以口语的形式在民间广泛的沿用和流传,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它具有诗歌的活泼,散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意味着对待谚语的翻译需谨慎。
二、英汉谚语差异的原因
1.宗教信仰。英美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而中国则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中国谚语里有“不修今世修来世”,“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也有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在英美国家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英语谚语里上帝、魔鬼、天堂比比皆是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2.价值观念。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方价值观里强调人的重要性,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如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 工业革命造成了英美国家快节奏和高步调的生活方式。如Time is money. 然而,中国人更讲究集体主义,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3.谚语来源。英语谚语中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哈姆雷特》;汉语则大量来自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
三、谚语的特征
1.凝练整齐。谚语用词讲究单句间凝练,言简意赅;双句间的对仗,结构整齐。如汉谚:滴水穿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英谚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ike father, like son.
2.口语化。因其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如汉谚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英谚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3.哲理性。谚语包含生动形象的比喻,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汉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英谚Great minds think alike.
四、谚语的翻译
1.直译法。保持源谚语的语言形式,使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在译文中得到再现。如汉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 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英谚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意译法。抓住内容和喻意,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如汉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若将其直译成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则会使很多读者不知所云。英语谚语中也有只能意译的,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易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会使中国读者困惑不解。
3.同义谚语借用。如汉谚,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英谚,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4.直译和意译结合。直译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意译作适当的补充,使语义更加完整。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当One bowl is quiet, two bowls make a row. 其中前半句是直译,后半句“叮当”译为“吵架”,达到了原谚语的效果。
5.语境翻译法。部分谚语是具有指令性的,即促使人们去做某事,赋予教育功能。如 “Mary asked Jean to introduce her to her brother. Jean said, ‘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你帮我的忙,我就帮你) “There was a political ring in Philadelphia in which the mayor, certain members of the council and others shared. It was a case of ‘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借此吹捧,互相利用)上述的例子本意是“你抓我的背,我就抓你。”在不同的语境中其翻译是不同的。第一例是朋友间的相互帮忙,含有褒义色彩;第二例含有贬义色彩,表达作者蔑视的态度。
五、结语
谚语的口语化很浓厚,并不表示它缺乏艺术与美感,它代表着民族文化、历史故事、民俗习惯;了解谚语的内涵特点、英汉谚语的差异、以及准确翻译谚语的方法,我们还需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谚语的表达、结合翻译的多种方法做到语义对等。
参考文献:
[1]桂清扬.英语谚语分类初探[J].上饶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
[2]聂思林.试析翻译英汉谚语的跨文化现象[C].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3]皮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谚语翻译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2).
[4]张颖.略论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姚瑶(1991-),女,湖北省仙桃市人,工作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东校区外国语学院,职务: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英汉谚语 特点 翻译方法
一、引言
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它常以口语的形式在民间广泛的沿用和流传,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它具有诗歌的活泼,散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意味着对待谚语的翻译需谨慎。
二、英汉谚语差异的原因
1.宗教信仰。英美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而中国则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中国谚语里有“不修今世修来世”,“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也有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在英美国家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英语谚语里上帝、魔鬼、天堂比比皆是The way to Heaven is by Weeping Cross.
2.价值观念。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方价值观里强调人的重要性,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如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 工业革命造成了英美国家快节奏和高步调的生活方式。如Time is money. 然而,中国人更讲究集体主义,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3.谚语来源。英语谚语中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如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哈姆雷特》;汉语则大量来自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
三、谚语的特征
1.凝练整齐。谚语用词讲究单句间凝练,言简意赅;双句间的对仗,结构整齐。如汉谚:滴水穿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英谚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Like father, like son.
2.口语化。因其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如汉谚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英谚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3.哲理性。谚语包含生动形象的比喻,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汉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英谚Great minds think alike.
四、谚语的翻译
1.直译法。保持源谚语的语言形式,使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在译文中得到再现。如汉谚,明枪易躲,暗箭难防(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 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英谚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意译法。抓住内容和喻意,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如汉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若将其直译成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 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则会使很多读者不知所云。英语谚语中也有只能意译的,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易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会使中国读者困惑不解。
3.同义谚语借用。如汉谚,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英谚,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4.直译和意译结合。直译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意译作适当的补充,使语义更加完整。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叮当One bowl is quiet, two bowls make a row. 其中前半句是直译,后半句“叮当”译为“吵架”,达到了原谚语的效果。
5.语境翻译法。部分谚语是具有指令性的,即促使人们去做某事,赋予教育功能。如 “Mary asked Jean to introduce her to her brother. Jean said, ‘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你帮我的忙,我就帮你) “There was a political ring in Philadelphia in which the mayor, certain members of the council and others shared. It was a case of ‘You scratch my back and I’ll scratch yours.’”(借此吹捧,互相利用)上述的例子本意是“你抓我的背,我就抓你。”在不同的语境中其翻译是不同的。第一例是朋友间的相互帮忙,含有褒义色彩;第二例含有贬义色彩,表达作者蔑视的态度。
五、结语
谚语的口语化很浓厚,并不表示它缺乏艺术与美感,它代表着民族文化、历史故事、民俗习惯;了解谚语的内涵特点、英汉谚语的差异、以及准确翻译谚语的方法,我们还需掌握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谚语的表达、结合翻译的多种方法做到语义对等。
参考文献:
[1]桂清扬.英语谚语分类初探[J].上饶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
[2]聂思林.试析翻译英汉谚语的跨文化现象[C].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3]皮维.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模型及其实证研究—以谚语翻译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2).
[4]张颖.略论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姚瑶(1991-),女,湖北省仙桃市人,工作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东校区外国语学院,职务: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